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诚 《侨园》2011,(4):23
华人侨居美国相对于其他侨居国而言时间比较晚,历史也较短。但就华人在海外聚居生活,并组成进行政治活动的社区来说,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美国的三藩市了,它被称之为"唐人街"。1853年,"唐人街"这个名称第一次见诸报端,当时专指三藩市华人社区,后来成了世界各地华人社区的统称。今日的三藩市唐人街堪称城中之城,它拥有好几个街区,居住着七八万华侨。这里的房子结构、店铺装修、街招广告,甚至餐馆菜式、茶楼点心无一不是中国风味,还有各种店铺都带着浓郁的东方情调。街上华人簇拥,人们交谈也都使用广东话或普通话。他们身在异邦不忘祖国,热爱祖国,保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三藩市的华人现在仍然按中国的传统节日举行各种活动。一些习俗在祖国已不盛行了,而在这里却得到保留,很能反映出炎黄子孙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三藩市唐人街从建成到现在已有138年的历史。1849年原来默默无闻的三藩市地区发现了金矿,大批掘金者闻风涌来,其中也有华侨。他们称三藩市为金山,后来为了与澳洲墨尔本的新金山区别又称之为旧金山。华人参加了三藩市的早期城市建设,为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为在白人的歧视排挤中求生存,他们聚居的  相似文献   

2.
白玉 《侨园》2011,(1):39
由于2010年世界杯的原因,南非变得火热起来。一批中国温州人拟在南非建唐人街、浙江村、温州楼,内外互动、共享共赢……首建"唐人街"西罗町是约翰内斯堡的华人聚居区,用不了多久,这里将成为非洲第一条"唐人街"。因为约翰内斯堡市政府刚  相似文献   

3.
苏珊 《侨园》2004,(1):37
严格地说,阿根廷没有唐人街。阿根廷的华侨华人不多,全国也就四五万人左右,而且大多数分散居住,分散经营,没有形成纽约或旧金山那样规模的唐人街,更没有富丽堂皇的牌楼式街门。但是近年来,随着旅阿华侨华人的增多,华人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出现了一些华人企业较集中的街区,其中较著名的一条就是阿维里尼奥斯街,当地的阿根廷人把它叫做中国街。但是,由于在这里经营的大多数是台湾同胞的企业,当地侨界也称其为台湾街。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4,(12):11-11
人气日渐低迷,老侨渐离人世,新侨不愿进来。唐人街华人数量减少发生在欧美多个城市。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的唐人街里,出生在外国的居民已经成为少数。虽然白人居民比例在美国各大城市总体下降,但在上述三个唐人街的白人居民人数却在上升。唐人街的功能也在改变。最初的唐人街是华人的庇护所,而如今,凭借店铺招牌、语言、杂货店、餐馆的风味都与欧美城市其他街区的不同,唐人街多半意味着一个拥有不同亚文化氛围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5.
《侨园》2003,(3)
南非约翰内斯堡市政府最近正式批准在内城兴建中国城,恢复昔日中国城的繁华景象。华人社区也已经制定出新中国城的规划,并开始付诸行动。中国人最早在18世纪90年代来到约堡内城。这里曾经有3家华人俱乐部,是背井离乡的单身中国人一解乡愁的聚会之所。随  相似文献   

6.
1998年11月底至12月初,我应邀前往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出席第三届国际华人研讨会,来去两周,会议只有三天,会后有更多时间对唐人街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参观华人寺庙菲律宾为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天主教国家,全国大约有93%以上居民信仰天主教。在这样一个天主教徒占绝对多数的国家里,华人亦入乡随俗,信仰天主教者甚众,迄今在唐人街的主街王彬街上  相似文献   

7.
德贵 《侨园》2013,(12):27-27
<正>来美国多年,我在华盛顿、旧金山等几个城市都呆过,我在华人圈里发现在美国的华人对购车的习惯很有"讲究"。按照来美国居住的时间早晚,人们习惯上把美国华人分为老华人、新华人和中年华人三大类。由于他们的出身背景、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各异,因此在用车习惯上也有差别。美国老华人大都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他们有的在美国出生,有的小时候就移民到了美国,也有一些是年  相似文献   

8.
杨松 《侨园》2001,(4):48
每一次到缅甸仰光,一定要去唐人街。因为这条广东大街是缅甸华人最集中的地方。从早上7点左右一直到午夜12点都车水马龙,呈现一片兴旺热闹的气氛,也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勤奋与打拼精神。相隔两年时间,唐人街似乎比以前更兴旺,至少没有人再点燃蜡烛做生意了。据当地华人说:以前电力不足才被迫点蜡烛,如今中国协助缅甸兴建发电厂,解决了电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与缅甸政府建立了友好邦交,当地华人也受到礼待,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  相似文献   

9.
德贵 《侨园》2013,(5):53-53
<正>早就听说新加坡有牛车水。上个月,我和爱人坐国内航班到达樟宜机场。脱下沉重的冬装,我们第一站自然是找酒店。住下后,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住的地方离唐人街(牛车水)只有一站地。我曾经到过许多国家,每到一个国家,我总要到唐人街走走。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巴塞罗那的唐人街最不像样,大部分华人和摩洛哥人聚集在一起,街道脏乱,里面只有一些中国超市和店铺。这和意大利米兰有些像,但至少那里规划整齐。丹麦阿姆斯特丹的唐人街由于紧邻红灯区,也成为许多游人不会错过的一站,那里有欧洲大陆最好吃的中餐,虽然最便宜的麻婆豆腐也要10欧元,但你绝对不能错过各种叉烧腊味。伦敦的唐人街被列入当地最著名的十大景点之一,那里到处都是红色牌坊和连成片的饭店。而新加坡的牛车水,可以说最有温情,最像景点。我和妻子按照地图寻找景点。新加坡有70%都是华人,到处都是亲切的面孔,我随便找个人上前询问方向。一位年长的阿婆执意热情地要带着我们边问边找,还不忘提醒我妻子:"妹妹,你不要太轻易相信别人哦,尤其晚上,不要搭  相似文献   

10.
曼谷唐人街     
中国人去泰国旅游,不能不去看看曼谷的唐人街。曼谷的唐人街就规模和繁荣程度来讲,在东南亚地区,它虽不及闻名遐迩的新加坡的“牛车水”和雅加达的“班芝兰”,但就它在曼谷的经济地位来说,确实很重要。曼谷唐人街位于曼谷市西边,由耀华力路、石龙军路和嵩越路三条并排的大街以及三聘街等许多街巷连接而成。整个唐人街虽然没有一块别的国家唐人街矗立的“中国城”等字样的牌坊,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这里也的的确确是一座“中国城”。  相似文献   

11.
杨树培 《侨园》2006,(6):48
世界各国的一些大城市几乎都有中国城或唐人街,日本横滨的中华街是其中名扬四海而令人向往的唐人街之一。横滨位于东京以北约20公里的关东地区腹地,是日本第三大城市。中华街坐落在市区的黄金地段,有1.2万华侨华人长期集中居住于此。大街两侧全是2-3层的中式建筑,红檐绿瓦,风格古朴,错落有致,密疏相宜。尤其是街口雄伟壮观的古牌坊上高悬着那块正楷书写的“中华街”巨幅匾额,更添了一股浓烈的民族气息。中华街与其说是“街”,倒不如称“城”更为贴切。它包括有20多个街区,东西南北建有朝阳、延平、朱雀、玄武四门。跨进城内的中心门,沿着笔…  相似文献   

12.
王为 《侨园》2009,(5):50
很多华人移民来到美国,第一步就是找一个工作赚钱,但事实上,移民除非打算一辈子不踏出唐人街,否则还是需要挤出时间学习英语.但是要踏出华埠这个"舒适地带",把触角向外探索的确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也需要很大勇气.……  相似文献   

13.
澳洲见闻     
中国城 悉尼市中心“中国城”,居住4万多华人,历史悠久。10米宽的德信街街道两旁商店建筑造型富有民族风格,商店招牌用中英文对照,使人倍感亲切。商店门类繁杂,但以餐馆居多,尤以粤菜见长,来餐馆就餐的人,大多数为华人,人们只要会说广东话,在哪儿都可从容不迫对话及交流思想,仿佛在广州域香港。  相似文献   

14.
树英 《侨园》2014,(6):22-22
在国内曾想象过国外的生活情景:紧紧张张,没有闲聊。但到美国后才发现唐人街许多华裔老人的生活从容而悠闲。他们都有"晨起水泡皮,午后皮泡水"的习惯。就是华裔老人们晨起喜欢沏饮"茶疗",下午喜欢到澡堂里沐浴洗澡。调查显示,居住在纽约、洛杉矶等地的美国唐人街80%的华裔老人均有晨起沏茶,喝通、喝透并排空二便再进食的良好习惯,许多华裔老人都有世袭的"茶疗排毒"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5.
岳韬 《侨园》2005,(1):28-29
世界上哪里都有华人,有华人便有中餐馆。初到欧洲,在乡野小镇见到“吉祥饭店”这样的招牌会感到惊奇无比,见多了也就觉得平常了,反倒是哪个角落见不到汉字便会纳起闷来,就像缺了什么。荷兰的华人总数与其他西欧国家比起来并不算多。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的唐人街规模也不算大。然而,无论在阿姆斯特丹这样的新兴移民城市,还是在大洋彼岸的旧金山、温哥华这样的老牌移民城市,全世界的唐人街几乎都给人一样的印象:繁忙嘈杂,缤纷油腻。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热闹、排场和美食。初到唐人街,那种熟悉的气氛让人感到亲切。然而,稍作停留,你便会发  相似文献   

16.
壹·侨讯     
《侨园》2013,(6):5-5
<正>西班牙媒体抹黑中餐吃人肉引发华人自省西班牙私营电视台"电视5台"最近播出了一档恶意中伤当地中餐厅的节目,甚至暗示中餐厅用"人肉"做菜,让西班牙人不再吃"肮脏的中国饭"。该报道严重抹黑了中国人的形象,引发西班牙中餐协会和华人社团的强烈抗议。从"埃尔切烧鞋事件"到中餐馆卫生问题,近年来西班牙媒体中涉及到华人的报道大多为负面新闻。有分析称,由于语言、生活习惯截然不同以及华人比较封闭的生活方式,当地的媒体很难真正地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对华人群体有个真实而客观的了解。而华人只注重于生意上的竞争与拓展,忽视回报当地的做法,更加重了西班牙社会对华人所具有的偏见,甚至是敌意。  相似文献   

17.
壹·天下     
《侨园》2013,(6):8-9
<正>中国人赴美买房1年花90亿美元美国全国地产经纪商协会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期间,外国人共投入825亿美元在美国购置房产,其中中国人(包括香港买家)花费90亿美元,占11%,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房产第二大海外买家,仅次于加拿大人。大洛杉矶地区成为华人在美买房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徐可 《侨园》2004,(5):8-9
美国纽约华人电招车行业,有很多故事。根据纽约市出租车管理局的规定,纽约市的出租车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俗称“Limo”的礼车,乘坐者一般都是娱乐业的明星、大款们;第二类俗称“’Blackcar”的黑色车,服务对象是大公司和律师楼;第三类是招手即停的计程车(Yellowcab);第四类叫做Liverycab,也就是华人俗称的电招车。计程车和电招车是普通市民用现金付帐的代步工具。纽约唐人街的华人电招车公司有十几家,在法拉盛也有三家。华人的出租车公司绝大多数都属于第四类。  相似文献   

19.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华人的地方,虽不敢说就有唐人街(也叫华埠,英文为CHNATOWN),但也相去不远。笔者作为一个旅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走访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堪培拉和珀斯等城市,深感唐人街已成为澳大利亚多元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强化家庭保护的作用,帮助流动儿童更好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