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李春青“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就儒家而言,这种实用性的文化价值观大致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  相似文献   

2.
白雪 《传承》2009,(22):154-155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圣经》中命途多舛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妇女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度悲惨的命运,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欧阳祯人 《求索》2008,(10):204-207
本文依据战国七雄的政治状况和儒家经典分析了原始儒家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的优点与缺陷,从文本出发系统地表述了《老子》与《商君书》、《韩非子》的关系,从儒家与道家、法家思想深处的矛盾,从秦国与东方六国的殊死较量中探究了“焚书坑儒”的本质。文章指出,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关键取决于从事儒家哲学研究的学者是否能够直面儒家的缺点,并且由此而发扬儒家哲学真正的优点,直面世界的文化主流价值,从历史的不幸遭遇中总结经验,脚踏实地,在否定中前进,在反思中创新,才有可能重振雄风。  相似文献   

4.
白雪 《传承》2009,(11)
<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圣经>中命途多舛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妇女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度悲惨的命运,也反映了基督教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陈永峰 《人民论坛》2013,(7):196-197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批判中借鉴儒家法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论“儒家精神”——“元儒学”及其后现代意义是否存在顾士敏所谓“儒家精神”,它有别于古代中国作为组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运作的“礼制”,也有别于古代中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理性指导的“教化”,但却又是使“礼制”与“教化”得以“合理存在”的“终极关怀”,一种可...  相似文献   

7.
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以至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曾发生重要影响。弘扬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必要对中国经学做出历史的评价。经学是解释、阐明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有个形成的过程,儒家的经典有着更长的形成过程。《六经》是我国“古代道术的总汇”,其成为儒家独有的经典,那是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才形成的一种观念。阐释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亦经过从孔子到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漫长的酝酿阶段。及至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思想武器,为其巩固统治服…  相似文献   

8.
“富”与“教”赵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古人的政治思想对于当令社会也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对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也不例外.儒家倡导的“以义统利”的价值取向,也就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儒家的基...  相似文献   

9.
<正> 一般而言,中国文化场的主体文化是儒家文化。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的某些消极因素附加给马克思主义,使之产生如下“失真”和“变形”。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自我中心文化传统使得马克思主义偶象化。二、述而不作,经典注释的传统治学学风使得马克思主义凝固化。三、经世致用、政治人伦的文化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用化。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儒家构建等级秩序的宗法血缘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求索》2007,(1):150-152
宗法血缘关系是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先秦儒家构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根基。先秦儒家认为,宗法血缘关系是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在基础,而“亲亲”、“尊尊”又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人伦准则和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1.
农民运动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政治革命的主题。从米格代尔“超文化的行为选择理论”切入,分析农民的保守性与革命性、农民革命的条件、组织以及农民在革命中的政治参与等毛泽东革命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予以反思和剖析,既是对农民运动与中国革命这一理论命题有益的学术探索,也对分析当前中国现实农民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信息革命”到“网络社会”李长久信息革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冲击着各个国家和地区。信息革命比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还要快、还要大。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个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8日《山西日报》刊登许民彤的文章,如今,“红色文化”热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我们阅读“红色读物”,红色经典、党建、党史图书,唤起了我们的革命文化记忆;我们观赏“红色电影”,红色影片中的革命激情,激荡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札记》中的《礼运》篇,有一段关于所谓“大道施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情景的描述。尽管它是藉古代传说而附会的一种社会理想,但是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先进思想家,成为他们为解救人类社会苦难而热烈向往以至追求的最高目标。现代史学界,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思想优良传统的“大同”理想,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内在因素。本文意在简要回顾一下这种关系,以有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奋斗不息。“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列宁说过:“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阶级社会,出现过发达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阶级的产生和剥削形式的更替,  相似文献   

15.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何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惯性。其典故出自基督教《圣经》,在《新约·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主人要出国,把3个仆人叫来,把家业交给他们。按其才干,分别给他们5000、2000、1000两银子。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50...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历史是社会大众建立共识、强化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根基。当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价值中立""碎片化叙事""娱乐恶搞"等手段解构革命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消解了革命文化的严肃性。对此,我们应夯实理论、扎实史实、联系现实,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让革命历史更鲜活。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性善论与传统中国法治精神缺失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霞  刘旺洪 《求索》2008,(12):111-113
儒家“性善论”是传统中国人治文化的源头。儒家“性善论”源于血缘文化,注重情感体验,缺乏理性烛照。由于儒家把“性善”认定为人性的普遍性、根本性特征,从而导致传统中国对修善即个人内敛自省的道德自律过分夸大,而忽视社会公共规则、制度等外在刚性约束机制的建立。这不仅使得传统中国在治国之道上迷信贤人政治,导致封建专权的无限扩张;也使得社会个体因被一味要求克尽义务,而普遍缺乏权利意识,导致传统中国法治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某种意义上,当下人们争论的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东西文化论争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否存在有益于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思想资源,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不足以支持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当代中国应审填对待“西方”与“传统”。  相似文献   

20.
在2008年新春来临之际,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世貌风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这是上海博物馆继成功举办“千年遗珍”、“书画经典”、“中日书法珍品展”等一系列大型展览之后,奉献给公众的又一次精神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