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国晓 《唯实》2001,3(11):20-25
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上不能照搬西方的要素贡献分配论,否则会在国内理论界引起极大的混乱.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对收入的索取权,适用范围是劳动者与非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分配对象是产品的新增价值部分,分配标准是由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状况决定的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割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前,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已大大超出了人们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障碍,而且搞得不好,还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评判标准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只是相对于特定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关系而言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也就是说,初级阶段公平分配原则要求在把劳动作为收入分配的主要尺度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关于分配制度的一般理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以劳动者为利益主体,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是按劳分配.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尚未达到马克思设想的水平.在坚持一般理论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应坚持劳动者利益为主体、非劳动者利益并存,对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勇于创新,理直气壮地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4.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主义“公平分配”理念的批判,系统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前提、对象、原则和实现形式,进一步指认了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是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根本前提,明确了分配在本质上由生产所决定,提出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的设想。透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看待分配的问题上要认识到实现公平的分配制度的渐进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尊重生产决定分配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分配领域的公平。  相似文献   

5.
一、商品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合理与否的标准:1、收入必须与投入相适应,即投入什么要素,便取什么报酬;报酬量由有效投入量决定;各种报酬的水平由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决定。2、分配格局商品经济化,按劳分配在新的格局中是评价劳动收入的原则。3、抛弃直接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进行分配的旧分配体制,改用收入与投入是否相适应为标准来评价收入分配。二、对几种突出的制度性不公平现象的分析:结构性不合理与制度性不合理并存,  相似文献   

6.
对“公平”的认识人们在谈到公平时,赋予它的有经济、权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公平的经济内容,即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对比状况,这也是公平的主要涵义。从经济内容看,衡量公平与否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收入分配要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只有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才能不断增进,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物质基础,才能向按需分配的共产主  相似文献   

7.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是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沉痛教训的明确纠正。这一提法符合列宁的思想,符合邓小平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的决定作用和分配的反作用的灵活运用。当前收入差距拉大不应归咎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必须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社会.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凸显利益格局调整的必要性.公平是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价值取向,分配公平既是公民权利的社会基础,又是各种权利公平的表现和要求.分配最终要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形势需要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道德秩序,通过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聂磊 《唯实》2011,(8):115-118
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社会。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凸显利益格局调整的必要性。公平是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价值取向,分配公平既是公民权利的社会基础,又是各种权利公平的表现和要求。分配最终要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形势需要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道德秩序,通过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石涛 《求实》2011,(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假设前提和内在规定构成了经典按劳分配理论体系。我国由于面临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所有制结构复杂和无法逾越的商品经济等特殊国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收入分配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和深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化轨迹。我国收入分配方式的演化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收入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同时带给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积极启示:虽然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但分配方式对生产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对社会总产品的有折有扣必须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准确地理解按劳分配的中劳的尺度的内涵;分配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分配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新城 《理论学刊》2003,3(3):44-47
讨论分配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的一些基本原理.分配方式取决于生产方式,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领域的"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存在的只是具体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平标准.  相似文献   

12.
信息之窗     
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是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促进收入合理分配作为重要内容。为此,需要加强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健全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王娟 《共产党人》2005,(11):8-8
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现象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公平的核心是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当然,公平是相对的。比如说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分配,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人们的收入不可能一样,即使进行再分配,每个人的收入仍然不会相同。所以,说到分配公平只能理解为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绝大多数人认为公正的某种规则进行分配,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而不是没有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差距是必要的,否则效率从何谈起。而且,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4.
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是决定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促进收入合理分配作为重要内容。为此,需要加强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健全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配方式根源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严重倾斜的现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这种分配结构根源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不合理的所有制形式。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全面推进所有制改革,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为此,必须进行国有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6.
白书祥 《探索》2007,(1):85-88
在现实中,收入分配观分为收入公平分配观和收入非公平分配观。前者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着正相关,即其体现在收入分配全过程的全程性、手段和目标的二重性、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二元性、合理差异性均有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因而对这种正相关应予以强化。后者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着负相关,片面强调分配结果“公平”而忽视效率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和片面强调“效率”而忽视分配结果公平的“虚无主义”分配观都影响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因而对这种负相关应予以弱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公平测度研究中存在着重微观收入分配、重外延收入差距测度、较少利用指标群、未形成评价收入差距的合理标准等不足。要更准确测度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层次的收入分配,从广义收入的角度,利用指标体系测度整体收入差距。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立足点和研究思维的转变,从系统和动态的理论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吴涌汶 《探索》2008,20(1):53-59
公平作为平等的异化,其发展轨迹表现出一个从不平等的合理性又复归到平等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态势.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先后建立起两种公平观,其一是以要素贡献或效率为准则的公平观,其二是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公平观.社会主义公平分配观与资本主义公平分配观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效率原则与缩小收入差距的公平目标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实践上的矛盾,在二者之间只能相机抉择.  相似文献   

1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若干关系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次深刻变革,必然触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需要用改革精神予以正确处理,并澄清一些流行的悖论。本文仅论析四个关系:一是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以质量带动GDP增长;二是推进生产力"强进弱退"与优化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全面推进生产方式的优化;三是扩大内需与分配公平的关系,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加快城市化的关系,必须善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否公正,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在德国,公平性的价值目标来源于作为其基本政治制度的决定性构成要素——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市场经济”。这里拟通过对具体资料的分析,考察德国如何对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进而探讨目前的收入分配问题对德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初次收入分配我们不妨从下述三个要点来考察德国社会的初次收入分配。初次收入分配涵义的界定。收入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不同渠道流向个人、家庭或企业的货币收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