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收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在新闻采访中,收集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固然重要,而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也是不容忽视的。但长期以来,在新闻领域中,非语言符号常常被部分忽略,本文重点探讨在公安新闻采访中非言语信息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非语言符号顺利采访并抓取采访对象的非言语信息,从而使新闻素材更加全面和真实。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写作的好坏取决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方向来自于新闻线索。如何从纷繁的客观事物中找到新闻线索,并迅速作出判断从而发现新闻,这种发现新闻的能力就是"新闻敏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采访方式,有着公开采访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新闻媒体获取真实性信息的重要手段。但隐性采访使用不当,极易侵犯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等,引发法律和道德风险。在新闻实践中,如何规范使用隐性采访,避免新闻侵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被采访对象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这一说法正被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所体会、所认可。如何面对被采访对象也就成为我们应该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会尊重是理性地对待被采访对象的前提。一、以人为本、尊重被采访对象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是媒体获取新闻素材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媒体履行社会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隐性采访的不当运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新闻工作者在运用隐性采访时,应当严格坚持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操守,注重隐性采访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对采访对象隐私的不必要暴露,以保护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语体具有独特的规律:词汇口语化,客观性明显;句式简短,疑问句式突出;通篇切题利落,话题单一,话轮转换规律。从语体理论的角度探讨新闻采访语体的规律和运用,有助于提高采访时语言使用的技巧,从而保证采访更为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思路,指的是新闻采访与报道过程中记者思维运行的轨迹或线路。采访与报道思路的特点主要有:启动的强制性和选择性;构建的理智性与灵活性;结构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行进的逻辑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8.
深入一线才能捕捉到好题材。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可以载入史册的人和事,这些新闻源头的发现与采集,是需要真正扑下身子,用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去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挖掘出触动人心灵的新闻素材,只有发现了第一手的而且是以小见大的客观事实,才能为新闻作品和专题片制作找到源头活水。加强采访功力,强化采访的分量是做好日常电视采访工作必不可少的功课。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让法律与你同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在当前新闻实践活动中尤为常见。由隐性采访引起的一系列法律纠纷也日渐增多。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隐性采访,隐性采访要牵涉哪些法律,这是意欲进行隐性采访的记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0.
上政名师     
王文军,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上海市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青浦区政协委员;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法治新闻、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领域的研究。承担《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传播精品选讲》、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学和现代心理学虽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二者却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本文旨在借鉴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指导街头采访这一具体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更加贴近受众,从而达到较好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风格的内涵。新闻风格是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经常性的写作特色。它是记者在新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记者的采访写作见解通过一定的新闻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记者在其全部新闻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是记者成熟的表现。在中国新闻界,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以现场感强、背景深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社会问题逐渐呈现广泛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矛盾冲突也屡见不鲜,这对新闻媒体事业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容小觑。文章结合戴尔·卡耐基的《人际关系学》一书,以新闻采访的视角,从中借鉴有适用意义的章节,来探讨如何进行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处理,从而使采访活动能够高效有序的展开,使采访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共情传播是新闻工作者借助心理学知识,在采访、制作全过程中,进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感其所感,想其所想,从而使采访对象感到被尊重、理解、接纳,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与受众产生共鸣[1]。融合传播时代,共情传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缺乏共情的新闻报道很难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共情力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共情力的作用,在新闻采编实践中自觉做到换位思考,从而创作出有情感、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本文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探索和实践为例,  相似文献   

15.
写作新闻的过程,就是一个将素材不断进行提纯的过程,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尽可能地收集到全面丰富的信息,而在制作报道时,却要舍得摒弃,舍得筛除,这样,才能留下精华,将新闻做精.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宁夏日报>和<新京报>对"山西解救案"的报道反映出分时采访的优越性.新闻有着与生俱来的时效性,媒体的竞争力体现在抢独家新闻报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来临,记者以时效性为原则,进行滚动式采访和报道在本文称"分时采写".在新闻报道中,不同的媒体依据它的受众需求,会有不同的报道重点和报道方式,有取舍地采访也不离"分时采写"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10月全省开展的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暨2004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活动中,我省各新闻单位和中央驻琼各新闻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开辟专版专栏,开通投诉热线,派出精干力量,全程跟踪采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新闻报道,其宣传阵容之大、参与记者之多、发稿面之广为历年之最。  相似文献   

18.
新闻自由是“搜集、发布、传达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台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是公民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民主权利。西方媒体目前存在很多缺陷,带有明显的政治霸权色彩,而我国的新闻自由又混淆了“宣传”和“报道”的界限。要使我国的新闻发挥应有的效益,应增强公民的监督意识,建立“事后审查”制度,重新为新闻媒体定位,并做到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意图 ,以“偷拍偷录”的手段进行隐性采访是否合法 ?以此种手段获得采访资料在法律上是否具有作为证据的资格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指出了新闻记者“偷拍偷录”行为的非法性及以此种手段获得的采访资料是一种以非法手段私录的视听资料 ,但只要它与案件的事实具有关联性 ,就应当具有证据资格。  相似文献   

20.
在《民法通则》没有对隐私权予以保护的情况下,将侵害隐私权归为侵害名誉权予以保护,意义重大。司法实践中发生的侵害隐私权案件大多数是因为新闻媒介不当采制、刊播有关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引起的,本文着重对新闻采访侵害隐私权、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等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以及侵权原因进行法律上的探讨和分析,以引起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