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制度设计的初衷看,逮捕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诉讼,但在实践中,逮捕却已沦为侦查的辅助手段。立足中国逮捕实践的现状,本文从理论、立法和司法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原因之后,认为当前的逮捕价值观急需纠偏,呼吁以“人权保障”替代“打击犯罪”作为逮捕的首要价值,以期减少对逮捕的不当适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执法观念落后和法律条文粗疏,造成司法超期羁押现象严重。应建立以权限明确、慎用逮捕、保护人权为中心的规范化逮捕制度。1.革新逮捕理念;2.羁押分离逮捕;3.扩大保释范围;4.确立司法令状;5.完善权利保障;6.建立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3.
目前自侦案件审查逮捕方式改革在实践运行中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如提高了逮捕质量、强化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提升了执法规范化水平等。但改革后的自侦案件逮捕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深化自侦案件逮捕方式改革,以充分发挥该项改革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4.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国际公约》)第9条以规范逮捕、拘禁等强制措施为立足点,全面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保障权,包括不受任意逮捕或拘禁权、知悉权、及时审判或保释权、提起诉讼权和获得赔偿权等。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人权保障理念的指引下,重点修缮了逮捕、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强化了强制措施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但是,较之《国际公约》第9条,我国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权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借鉴和吸收《国际公约》关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强制措施制度,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提供坚固屏障。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刑事侦查中,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超期羁押、律师权力受限等犯罪嫌疑人人权被侵犯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刑事侦查制度存在缺乏中立裁判者的监督、犯罪嫌疑人缺乏对抗权利、辩护律师参与权有限等缺陷。要加强侦查阶段人权保障,必须转变对刑事侦查程序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实现控辩平衡、逮捕与审前羁押分离、行政与司法警察职权分离,确立沉默权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是控制犯罪、保障人权、维护正义 ,这其中就涉及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在整个刑事诉讼中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所以对他的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重点。侦查程序是刑事诉讼的重心所在 ,而逮捕及审前羁押又是侦查程序的核心 ,所以探讨逮捕及审前羁押中的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对于整个刑事诉讼的目的及价值能否实现有很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在逮捕条件中确立了预防性羁押制度,但只作了一般性的规定,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明确预防性羁押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序,以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权保障和社会防卫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确保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保障人权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中适用最多的是拘留和逮捕.作为在公民被做出有罪判决之前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强制措施尤其是拘留和逮捕对于公民自由的限制程度是相当严厉的,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极易对公民的人权造成侵害,所以对于强制措施使用程序上的限制,便成为了有效保障公民人权的必然要求.加强检察对侦查的监督应通过“检警一体化”,即通过赋予人民检察院立案控制权和侦查指挥权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侦查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刑事诉讼进程。侦查程序的价值设计,要以人权保障和秩序保障的侦查目标为导向,完善侦查监督体系,增设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制度;强化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的保障性权利;实现逮捕与审前羁押相分离制度;确定适应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法则。  相似文献   

10.
公安司法实践中,我国刑事强制到案措施包括拘传、拘留、逮捕和群众扭送四种。无论立法还是实践上这些措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后的强制到案措施应包括拘传、逮捕和群众扭送,其中逮捕应分为有证逮捕和无证逮捕,以适应我国实践需要并对人权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1.
逮捕是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是国家强制力的集中体现。它既有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又不是无限的。在现代法治社会越来越强调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形势下,国家更不能任意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从规范国家权力运作、保障人权的角度讲,逮捕必须具有存在基础正当性、逮捕的正当性要件。  相似文献   

12.
逮捕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能有效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的审查标准及必要性条件做了相应的修正和补充,在此情形下,进一步完善逮捕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指导理念和审查标准,建立健全逮捕工作,准确适用"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职务犯罪案件批捕权由上一级检察机关决定,对加强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制约,确保检察权特别是职务犯罪侦查权的依法正确行使,提高职务犯罪案件办案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对的措施主要是:调整自侦部门侦查办案模式;建立自侦案件的报捕证据标准并探索确立职务犯罪案件附条件逮捕制度;规范自侦部门与侦监部门的配合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逮捕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逮捕措施的适用,既要保证准确有力地打击犯罪,又要保障人权。当前逮捕措施在适用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得到落实,逮捕条件掌握得较好,质量较高。同时也存在着公安机关撤销和变更逮捕措施等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撤销、变更逮捕措施的监督制度和检察机关决定逮捕的制度以及逮捕的执行制度。 关键词:逮捕措施 适用 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逮捕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实现国家刑罚权,但出于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应对逮捕这一国家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比例原则以如何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内容.我国应当遵循比例原则的要求,完善逮捕立法.  相似文献   

16.
逮捕作为一项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诉前强制措施,在我国适用率极高。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和司法机关内部业务考评机制的不合理,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是导致逮捕率居高不下的主原因。检察机关应制定严格的逮捕标准,改变执法观念,取消不合理的业务考评制度,加强对非逮捕强制措施的社会宣传和对被害人的说理,完善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以降低逮捕率。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逮捕的规定还存在如下不足:赋予公安机关撤销和变更逮捕措施的权力造成了逻辑上的混乱,而且使得检察机关无法对此进行必要的监督;法律对检察机关逮捕决定权的规定不统一,逮捕办理部门的规定存在缺陷,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逮捕一概由公安机关执行的规定过于僵化,不利于侦查办案;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时间过短,容易造成超期限办案等。这些不足影响到逮捕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从立法上完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8.
擒敌拳是公安院校擒敌技术课的一个教学内容 ,但因学员不理解擒敌拳的实战意义及教员的不妥引导 ,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应以身体素质的训练为基础 ,从实战的角度规范擒敌拳动作 ,从而达到训练好擒敌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变更型逮捕”是指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严重违反法定义务而对其变更强制措施予以的逮捕。“变更型逮捕”性质上仍然是一种逮捕措施,它的目的在于保全刑事审判及执行的进行,因此它必须符合一般逮捕的条件。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规定,只表明其具备了一般逮捕中的必要性条件,对其是否采用逮捕,还必须审查其是否具备另外两个条件,即证据条件和刑罚条件。只有犯罪嫌疑人同时具备一般逮捕的三个条件,才能适用“变更型逮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