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9年,苏联开始对党和国家以前的秘密档案进行解密,苏联解体后解密工作进一步加快.正因为依靠新的档案材料撰写的论文、专著可以加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或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看法,所以专家、学者们历来对有关苏联历史的档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曲折过程,开始时接受苏联模式主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不仅仅是苏联模式造成的,也有与我们在学习进程中未能充分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有关.  相似文献   

3.
软国力竞争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执政过程中忽视软国力的竞争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苏共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忽视制度创新,没有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对改革重视不够;苏共意识形态、文化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及失误;苏共民族政策的失误严重影响了民族凝聚力;苏共决策机制及国家发展战略失误等.这些教训对我国当前的改革有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4.
没有理论创新就要衰亡--苏联东欧共产党垮台的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苏联东欧执政党的衰败与其在重大理论上的僵化和失误密不可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深入研究这种状况及其产生的根源和危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联崩溃后,作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消失了。美国在冷战时期所制定和推行的专门对付苏联的战略和策略自然要进行调整和改变。美国认为现在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包括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弹道导弹)在发展中国家的扩散。美国必须根据新的安全环境制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社会转型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6月2日至4日,由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及中共上海建设党校俄罗斯问题研究室联合举办的"俄罗斯社会转型问题学术研讨会”于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苏联问题、俄罗斯问题及相关学科的近70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相似文献   

7.
苏联的民族政策及其制度设计是在斯大林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总体看,这一政策基本坚持了列宁的思想精神,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苏联各民族的平等,促进了落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有效巩固了多民族联盟国家的统一。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苏联民族理论的内在矛盾逐步显现,民族政策的某些缺陷日益暴露,民族工作中也出现了偏离政策和违背政策的现象,致使苏联民族关系中的负面因素不断积累。加之人口代际更替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普遍强化,国家认同持续弱化。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的失误主要不在于对某些政策的违背,而在于未能及时修订过时的理论和政策,致使差异性民族身份和民族意识长期固化。  相似文献   

8.
在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下,中国外交既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有一些失误和教训,给国内建设带来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和充实.在其指导下,中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有利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给人以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政治思维"以后,苏联领导人和苏联理论界发表了大量言论和文章,对"新政治思维"作了阐述和补充,使之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新政治思维"作为苏联处理国际事务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已被运用于苏联的外交实践之中,并正在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1986年至今,两年多来,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全面的,现仅就其同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对"新政治思维"在苏联外交实践中的运用试作初步分析。 1.对美国-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频频发动和平攻势,既对抗又对话,力求改善关系苏联外交的主要对手仍然是美国。戈尔巴乔夫强调:"美国是一个强国,我们要同它一起生存,同它建立关系。这是现实。尽管我们两国关系矛盾重重,但很显然,在保障和平方  相似文献   

10.
戈尔巴乔夫根据国际环境的变迁提出了新思维,为适应国内深化改革的需要,对苏联外交政策作了战略性调整。苏联在国际关系中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样,赢得了舆论,取得了外交活动的某种主动。本文试图论述苏联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并对调整的性质谈一点极为粗浅的看法。一美国一家报纸在评论近年来苏联外交活动时曾写了这么一段文字;"戈尔巴乔夫正以热情洋溢的外交活动迫使美国处于作出反应的地位。他和他的外交官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而美国则眼睁睁地看着他下一步将怎样行动"。评论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的确反映出了一个基本事实。戈尔巴乔夫以来的苏联外交积极、主动、多姿多彩。这是苏联进行外交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苏联问题专家大卫·科兹认为,苏联体制的终结是其特有体制的独有特征和特殊历史的产物,但苏联经验以及苏联体制为未来兴起的任何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教训.他认为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应该具有几点鲜明的特征:国有化的生产方式、经济计划化、为使用而进行的生产和民主.经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研究,大卫·科兹指出,目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的阶段.随着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积累结构中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模式的资本主义将有可能无法再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1967年以来,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改革和对西德政策的调整,让民主德国(东德)政府难以承受.1968年“布拉格之春”正式拉开帷幕后,东德政府更将其视作影响东德存亡的巨大威胁.通过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和西德“新东方政策”结合起来批判,并促使苏联对捷强硬,同时加强对国内的管控,东德最终同华约四国一起粉碎了兄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短暂的改革.对苏联来说,东德对捷的强硬态度,不仅可以体现苏联在德捷争论中的“中立”,加强自身外交的灵活性,同时,东德的存亡也为军事侵捷提供了借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世界格局几番转换为特征而载人史册.世界格局的转换与苏联的兴衰存亡紧密相关,乃至苏联解体成为人们在多极化问题上看法分歧的源头.如果撇开苏联,20世纪的世界格局问题便无从谈起,可见苏联在整个世纪中的显赫地位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苏联解体后,随着苏联历史档案的陆续公布,苏联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需要进行重新研究,一些以讹传讹的问题需要予以澄清.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约请著名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研究员就有关问题进行重新探讨,所写文章本刊将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15.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转瞬间二十世纪已载入人类永久史册,新的千年、新的世纪已降临.二十世纪中最为突出、最为动人心魄的重大事件之一,便是跨越70年发生在同一版图上的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在探索改革中折腾了8年之后,叶利钦于1999年最后一天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名不见经传的普京任代总统继而顺利地当选新总统,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位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16.
两年多以前,在一次会见中,汪道涵先生跟陈乐民和资中筠两位先生谈到:二十世纪快到末尾了,应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陈乐民和资中筠受到这次谈话的启发。两年多以后,在人类新的千年到来之际,陈乐民(著名欧洲问题专家、社科院欧洲所前所长)、资中筠(著名美国问题专家、社科院美国所前所长)和冯绍雷(苏联/俄罗斯问题专家、华东师大人文学院院长)、刘靖华(社科院国际政治研究青年学者)一道联手推出了中国人对二十世纪回顾总结的扛鼎之作——《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全书由资中筠丰编。  相似文献   

17.
立陶宛从苏联分离出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戈尔巴乔夫及苏共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也有美国通过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施加压力。美国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的干预,是影响戈尔巴乔夫及苏共对立陶宛去留的判断,导致立陶宛独立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8.
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犹太民族作为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其命运是悲剧性的。在长期的流亡和迁徙过程中 ,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沙皇俄国是一个地域横跨欧洲和亚洲的大殖民帝国 ,在这个被列宁称为“各民族人民的监狱”的大帝国中 ,犹太人的处境是极其悲惨的。苏联同样是一个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 ,由于苏联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严重失误 ,苏联犹太人的际遇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 ,因而导致 2 0世纪 70年代后在苏联犹太人中间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执政后,以1958年成立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契机,开始着力进行文化领域的改革。本文以该委员会解密档案为依据,分析了1958至1962年间苏联在文学、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和图书馆事业等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并简要总结和评述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文化政策调整的特点与效果。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的表象是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发生了分裂,号称已经彻底解决了民族问题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分崩离析了。本文总结了苏联民族理论和民族自治政策方面失误的教训,认为苏共在民族理论上教条主义地奉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承认各民族共和国有分离的自由;在具体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过程中,苏共又没有尊重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权,对于国内出现的俄罗斯族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注意不够,也缺少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