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煜 《前沿》2002,(12):166-168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命题。含义丰富。本文旨在从其中一个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谈起 ,从“天人合一”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表现 :主客观相融 ,情景交融 ,一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2.
余家驹作为彝族的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作的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情境、意境和思维等等方面都可以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相比较,显示出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生态蕴含,它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哲学依据的,其首要之举在于创建并弘扬生态文化,其得以彻底践行有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就在于其超越于传统发展观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4.
李毅弘  殷焕举 《前沿》2011,(9):162-164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社会视角和自然视角的统一,既周密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地揭示了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发展的、辩证的自然观,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社会实践;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根本途径。这些观点和思想具有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当今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雷伟红 《前沿》2014,(7):135-140
畲族的生态伦理具有两方面的内涵,通过宗教信仰和禁忌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的自律性,制定保护环境的习惯法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外在的他律性,两者同时发挥作用,有效地保障了畲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畲族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所包涵的第一重生态意蕴在于:研究世界历史既要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也要看到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引起普遍交往的建立,进而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第二重生态意蕴在于:资本的扩张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化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殖民侵略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生态意蕴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也是一个民族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忧思不仅是他的戏剧,也是他的诗歌中的重要主题。在挪威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发展经济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失衡在其具有象征品质的诗作"绒鸭"、"鸟与捕鸟人"和"一朵玫瑰"三首诗中得以反映。通过解读这三首诗中的自然意象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内涵,我们可以了解诗人超越其时代的生态思想:返回人与自然万物的原初关系,即二者和谐相处,共生共存。这种观点正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文化传承;从价值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民生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以民生福祉为本;从经济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从系统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法制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世界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共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这七重维度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乡村建设的生态变迁使“美丽乡村”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本文试图从自然、社会、人文三个层面五个维度对“五美乡村”的内涵进行阐释:美在环境、美在生活、美在文化、美在布局、美在建设;并进一步对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的构建过程中,对“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从空间的拓展性、时间的延续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1.
汤军 《前沿》2010,(24):166-169
杜审言是初唐后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其无论在近体诗形式上的发展、定型,还是在内容的拓展与表达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形成其卓立于初唐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边塞诗、山水诗更是开盛唐边塞诗慷慨激昂、雄浑壮丽诗风与山水诗雄奇、警拔、浑融诗风之先河,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历史进程中,其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纽带作用。对盛唐诗歌的启发、导引、推动之功,对唐代诗歌发展做出的重要艺术贡献,更为"沈宋"等所不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唐代妇女地位>一书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方法所带来的研究突破与创新,认为此书资料翔实可靠,拓宽了唐代妇女史研究的范围,同时也指出了书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唐代虽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民事审判制度,但因大量民事案件的出现,民事审判活动已悄然开始。唐代对民事案件的审理,由下而上,对当事人可传唤、禁身,当事人可自我辩护;民事案件的判决,一般都在州县基层解决,判决的依据除国家制定的律令格式外,也尊重民间习惯、风俗;在唐代已出现了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可通过强制方式执行;对一般民事纠纷,可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covering a period of289 years, was not a longone in relation to China's5,000-year civilization. It isnonetheless considered to be thegreatest dynasty of ancient China.During its zenith of 140 years(618-765), the Tang Dyussty notonly ushered China into a period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and prosperity,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progress of humankind as awhole.The Chinese people are particularly proud of their two mostresplendent dynastic period…  相似文献   

15.
DURING China's feudalepoch, society was male-centered. There was con-sequently a pervasivebelief in man's superiority overwoman that continued as the rul-ing ideology throughout feudalsociety. Women were thus regard-ed as little more than bond ser-vants in feudal China.At this time, male dominancewas guaranteed and maintained bycertain norms. The three cardinal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  相似文献   

16.
唐朝的鲤鱼     
<正>作为一条自由自在的鲤鱼,悠游在唐朝的河流里无疑是最幸福的。彼时是鱼洵乐,出游从容,真是个鲤鱼子孙繁衍生息的黄金时代啊。可是鱼儿的游乐之享,并非因为大唐一统帝国的赫赫声威,使得河溪之中水草丰茂、饵料丰盈,或者让天敌们生畏远遁、销影匿踪,带走了被窥伺猎食的危险,而是因为人们见之手足失措、蜷缩无前,不敢下以钩网将其捕获,更无胆量将之烹煎油泼,举箸挟之佐酒拌饭大快朵颐。据说,孔子后裔有不食鲤鱼之  相似文献   

17.
吴功正 《思想战线》2001,27(5):78-80
唐代服饰美学体现了社会风气与服饰变化的互动互摄现象.在唐代服饰美学中有着很深的社会思潮痕印.唐代服饰富于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造型别致,甚至有男性化倾向.唐代服饰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然而,由于唐代审美思潮变化更迭的特点,所谓"胡服"在盛唐以后就不再盛行了.  相似文献   

18.
<正>NE.TIGER Premieres New Hua Fu at2012 Spring and Summer China Fashion Week On the evening of October 25, China’s leading luxury fashion brand NE.TIGER debuted its 2012 Hua Fu (Chinese national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即精神、物质环境)影响和封建文人志趣爱好、身世遭遇的视角论述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发展之必然,同时分析比较了盛唐的王维和中唐的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唐代论史书信内容丰富,或提出史才标准,或详论史法,或批评史馆之弊。与其它史学批评著作相比,论史书信有其自身的特点:互动性、针对性强,观点鲜明,褒贬由衷,且时有感情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