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山 《中国监察》2009,(6):62-62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季老所说的“人内心和谐”,其实就是指人的心灵的和谐。心灵的和谐,一方面是指对法律和习俗的遵循,更深层的含义则是指内心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心理适应力、判断力和超越力。  相似文献   

2.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我们要从实践中去理解和把握和谐的内涵,要通过实践活动去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协调好实践主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先生与温家宝总理曾经饶有兴趣地探讨过关于"和谐"的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05,(2):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温馨和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关键词。"和谐"这一颇具东方智慧的词语进入了我们执政党的重要文件,升华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为贵"、"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和谐"这一中国式的传统人文精神正在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和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政治局面安定和谐等"和谐社会"的理想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她是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人在需求增长与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显的犹为重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必须发扬民主、提倡、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状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邱卫东 《山东审判》2006,22(5):10-14
一、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关系得到全面有效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由于现代社会关系主要依赖法律调整,法治也就成为  相似文献   

8.
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5,27(6):54-6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公平社会,始终是人类和法学家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理想。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其迫切需求,才促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即调整论开始在中国法学界诞生、成长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之和谐价值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人与社会存在及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最高追求。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中蕴涵着忠孝、诚信、贵和求安、关注生命、化解争端等内容丰富的和谐精神。通过对以"天人合一"、"贵和"、"以德配天"为原点的和谐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发现中国传统法的传承,均以和谐作为价值追求的首要目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所追求的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法中,和谐价值内涵是通过礼治、德治来体现的。中国传统法之和谐价值的基本体现就在于,既肯定冲突与不和的现实存在,又在不和中求和,在维护君主专制政权长治久安的前提下,整合一个个对立的矛盾关系,以天理、国法、人情的融合来定分止争,谨慎用刑,息讼止讼,分配社会资源,稳定社会秩序,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许多关于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思想,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讲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一切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人的共同愿望。因此,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人们就从各个方面积极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笔者认为,同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行为方式相比,和谐的信念更带有基础性,更需要我们牢固地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温总理饶有兴趣地和季老探讨起“和谐”这个话题。季先生说:“有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点头称是,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他们对“和谐”话题的探讨,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这广袤的土地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每一次土地之“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有人说,中国农村的土地就是一面“镜子”,每一次土地之“变”都会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利益……的确,土地在一次次的变革中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可相对落后的农业文明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形成的巨大反差,总是使我们在通往希望的路上步履艰难。历史发展到今天,使我们越发清醒地认识到,提升农业文明、追求城乡和谐,首先必须构建人与土地的和谐,构建一种在土地维系下的人与人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又往往只有在法制的呵护下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20多年前,发端…  相似文献   

14.
逯艳红 《法制与社会》2013,(36):171-172
基督教在世界上盛传已久,传入我国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基督教之所以能在我国流传下来,就在于基督教的某些教义符合我国人民的需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的需要是因为,基督教教导人们之间要相亲相爱、相互尊敬、无私奉献等等,而这些教导对当今社会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因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与基督教的某些教义有相通之处。比如在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基督教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波 《法制与社会》2010,(20):214-214
无论是"协作",还是"互助"与"信任"实则是人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真实写照,但是人类的美德的起源从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协作的场域,我们也在协作中找到了现代职业美德的起源。在高校,辅导员美德的形塑则孕育在与学生沟通交流、协作并进的和谐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6.
蒋晓伟 《法学论坛》2006,21(6):18-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形态,落实在国家宪法层面上就是人民共和。人民共和是和谐社会的国家制度基础,和谐社会是人民共和的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的实现,其前提或基础就是人民主权的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人民主权的正确途径,其中法制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建设和谐法制。和谐法制的标志是: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充分体现人民主权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强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并注重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各区域之间、全体人民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和谐人性作为人性基础。“和谐人性”的领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等的和谐。“和谐人性”是个体内在的真善美与外在真善美的一体化,是真善美和谐的统一体,是真善美相谐的本性体现。求真、向善、唯美贯穿在人性的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之中。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呼唤立法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丹 《法学论坛》2006,21(6):22-27
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协调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权利义务关系。当前我国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立法上的权利义务分配不均。只有立法贯彻普遍平等的原则,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做到立法平等,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利益趋于均衡,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实现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我们可以从和合文化、社会公平正义、学校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业的发展等方面探讨心理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个好东西,从国运昌盛到个人幸福,没有它一切都会是镜花水月。和谐的外延几乎可以囊括天下万物:人与人要和谐,人与物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的内心要和谐,等等。从这个角度说,和谐是个系统论的概念,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都是它的题中之义。和谐的外延虽然很大,但实现和谐总要有个入口,这个入口便是内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