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属各省普遍存在的一个最低封建阶层关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柴明达尔,过去国内出版的世界史中多是这样说明的:在帝国势力不易达到的边远地区的王公或部落首领,保留土地的世袭占有权,成为帝国的附庸,向皇帝纳贡。这种世袭领地的占有者称为柴明达尔。柴明达尔在所辖地区征收租税。强迫农民服劳役。在阿克巴统治时期,柴明达尔土地占有制还不占统治地位,到十七世纪以后,才广泛  相似文献   

2.
现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十分驳杂,它拥有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也拥有地方性宗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拜火教等,遍布全国的部族民还有各自的原始崇拜。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莫卧卜儿王朝阿克巴大帝统治肘期(1556—1605) 是一个重要时期。阿克巴的宗教政策是他统治印度最光辉的篇章。谈到阿克巴的人,没有不谈到他的宗教宽容政策的。阿克巴的宗教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了印度的所有宗教,而且对促进印度教和伊斯  相似文献   

3.
英国入侵印度后,英国人不仅改变了印度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貌,也改变了原穆斯林统治下的印度法律制度。独立后的印度法律,多与殖民地时代的法律有继承关系。因此,研究殖民时期印度的法律制度状况,不仅是探讨印度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印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是如何进行法治的。一、外国法律的引入印度英殖民统治者并未经过很长的时间就建立起了他们自己的司法行政制度。就象大英帝国  相似文献   

4.
一、十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在英国统治时期 ,古拉伯·辛格及其继承人被承认为土邦的独立自主的统治者。克什米尔的地位是一个单独的政治单位。克什米尔管辖区所颁发的护照 ,将印度列为外国。哈里发·阿卜杜尔·马南在其著作《克什米尔故事》第 55页上发表了 1 93 9年斯利那加颁发的护照影印件 ,在护照可以使用的国家里 ,有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和印度。1 9世纪初 ,当英国人以一支强大力量的地位取代了莫卧儿人时 ,沙皇俄国开始将其影响扩展到广阔的中亚地区。 1 82 4年哈萨克斯坦为沙俄控制 ;1 83 1年俄国占领阿塞拜疆 ;1 86…  相似文献   

5.
印度民族宗教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首都新德里(New Delhi)。全  相似文献   

6.
公元五世纪的转变根据传说,扶南新王朝世系被认为是起源于更加印度化的半岛国家盘盘,范师蔓在位期间这个国家已经处于扶南统治之下。在关于范师蔓征服的记载里,强调盘盘统治者是印度婆罗门的保护者,这似乎与扶南统治者的习惯很不相同。中国史籍《梁书》对扶南王位的继承作了这样的记载:“扶南人闻之(盘盘统治者),举国欣戴,迎而立焉。复改制度,用天竺  相似文献   

7.
1947年——1964年,是印度现代史上的“尼赫鲁时代”。作为新印度的最高决策者,尼赫鲁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民族独立、寻求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现代印度奠定了基础。一、废除封建土邦,建立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奉行“分而治之”政策,在印度实行省邦并存制度,约有20个省直属英国殖民当局,565个土邦由封建王公统治。这些土邦王公是世袭君主,统治着印度三分之一的领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他们享有各种独立大权,在各自的邦国中实行残酷  相似文献   

8.
越南自公元10世纪中叶建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后,在统治制度等各方面完全效法中国,科举制度更不例外。不过,越南的科举,除了接受中国一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外,还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这些特点中,犹以科举举办儒、佛、道三教考试独具特色。那么,作为从根本上必须依靠儒学的“礼法刑政”统治国家的越南封建统治者,他们曾一度举办的科举三教考试的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和宗教根源是什么?本文拟  相似文献   

9.
浅论西伯利亚流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世纪末,沙俄统治者在占领西伯利亚后,即把那里确定为新的流放地。在随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大批的刑事犯和政治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然而无论是作为惩罚措施,还是移民手段,抑或是为了排除对其统治的威胁,西伯利亚流放都显得微不足道。1917年二月革命后,随着沙皇专制制度的覆灭,西伯利亚流放制度被最终废除了。  相似文献   

10.
朝贡关系是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发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明朝朝贡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则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它的性质也是不同的。这个变化过程实际上是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演变的缩影。一洪武、建文年间(1368—1402年)是朝贡关系逐步建立的时期,明朝政府在朝贡中实行“例不给价”制度。朝贡关系作为明初统治者羁縻远人,巩固统治的手段,基本上  相似文献   

11.
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婆罗门教时代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各宗教之间基本上也能够做到相互共存与和平竞争。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逐步走向了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并出现了最终导致巴基斯坦建国的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穆斯林所特有的宗教认同自始至终起到了一种枢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7年7月17日,印度总统选举委员会宣布,现任副总统科切里尔·拉曼·纳拉亚南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印度独立以来的第十任总统。7月25日,纳拉亚南正式接替现任总统夏尔马出任了印度总统。纳拉亚南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于贱民阶层的总统。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它将人们划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四大种姓由高到低彼此分割,  相似文献   

13.
贾诗慧 《拉丁美洲研究》2023,(2):134-152+157-158
军人干政是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政治现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地区建立的军人政权中,巴拿马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国军人统治持续时间长,且无法在国内力量的推动下自主实现民主化转型,表现出较强的政权韧性。对于巴拿马军人统治的韧性因何产生,既有研究多从威权韧性的执政能力视角加以解释,即强调威权统治者对社会的整合能力。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忽视了巴拿马军人统治的整合能力不足、无法为自身政权建立起强大社会基础的本质特征。为此,本文重新审视了巴拿马军人领袖维持政权的策略与手段,认为整合能力的不足促使军人领袖在干政的不同时期持续采用分化策略替代整合策略。本文认为,巴拿马军人统治的韧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军人领袖不断分化社会的能力,致使国内社会力量长期难以形成合力来推翻既有政权。在军人直接干政时期,军人领袖分化社会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与多个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建立庇护关系,从而使被庇护者不反感军人掌权,甚至愿意出面维护军人统治。在军人间接干政时期,军人领袖则利用制度设计、转移庇护职能和舆论宣传三种不同方式,进一步阻碍反对军人统治的力量聚合,为政权的延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姜明新 《西亚非洲》2012,(4):89-101
苏莱曼一世以其卓越的文治武功创造了奥斯曼帝国的盛世辉煌,为奥斯曼帝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光荣与繁荣。但也正是在他统治时期,帝国社会形成了后宫干政、朋党政治、财经困境,以及对米勒特特权滥用等问题。其后果是,这不仅终结了奥斯曼帝国连续十世的明君政治时代,而且在事实上成为了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的开始。这些弊病也为其后困扰奥斯曼帝国数个世纪的麻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印度教社会中的不可接触制,可以说是种姓制的极端形式。笔者在讨论种姓制度的一些文章里曾涉及到这一制度,但并未完全展开。本文旨在探讨该制度形成的历史,并根据笔者在印度的实地考察,介绍当今印度社会中不可接触制的实况。一、起源与发展从历史记录看,梨俱吠陀时期的印度社会似乎并不存在不可接触制。成书于后期吠陀时代的《夜柔吠陀》、《奥义书》文献中,出现了“乾陀罗”、“泥沙达”、“鲍尔卡萨”等被雅利安人轻视的人,但尚缺乏证据说明他们是不可接触者。公元前600—300年时期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印度近代宗教改革中的世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实现 ,西方的宗教观及其哲学、政治、社会与伦理思想也渗透、传播到了印度社会。主要在民族独立动机的驱使下 ,印度近代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诉诸西方的理性、人道、自由、平等和入世进取的思想 ,同时汲取印度古代宗教的思想遗产 ,致力于革新本国宗教传统中的不理性、非人道和消极玄虚的因素 ,表现出了一种较明显的世俗主义取向 ,并对印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独立前的初创时期印度出现第一辆自行车是1890年。但是,直到处于英国统治后期的1938年,印度的自行车仍主要靠从英国进口。当时,少量的自行车也仅仅是供少数身居要职的政府官员享用。也正是这一年,印度向自行车的生产迈出了第一步:上半年在加尔各答成立印度自行车制造公司,制造部分自行车的零件。它是印度自行车工业的最早起点。下半年在孟买和巴特纳相继  相似文献   

18.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虽然终结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但书刊检查制度这一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控制人民思想、维护自身统治必不可少的工具却并未消亡。这一制度在苏共最高机构的直接干预和领导下很快得到重建,甚至使其再次走向了新的极端。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锡兰以后,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扶持与宏扬,很快便成了占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并且,在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佛教在锡兰基本上一直都保持着这种地位。古代锡兰的许多统治者和贵族出于信仰和统治的需要,在不断兴建佛寺、宏扬佛法的同时,还不断把一些土地捐赠给各个寺院。因此,在锡兰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那些遍布各地的佛寺几乎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僧伽作为一个整体也就成为当时的一个特殊的领主集团。为了有助于全面了解古代锡兰的佛教和僧伽的历史面貌,乃至当时整个锡兰岛的社会经济状况,本文拟对古代锡兰的佛寺地产及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种姓制度等级特性和身份社会意义的分析入手 ,揭示出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社会身份的影响 ,并针对低种姓如何改善种姓身份的疑问 ,对印度社会中存在的“梵化”—一社会流动摸式的实现过程 ,流动特点和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