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健 《求索》2007,(1):181-182
《西游记》有大量诗文和情节是袭自佛道典籍。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判断《西游记》的主旨不是阐扬佛教。《西游记》作者对道教内丹学比较熟悉,对佛教则了解不深,极有可能是位文化程度不高的道教内丹学家,而不可能是位治学严谨的佛教徒。  相似文献   

2.
少年时读《西游记》,整个身心都神游在光怪陆离的古代神话世界里,对孙行者七十二变,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崇拜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3.
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并非《西游记》的主题。大量揭露、批判和挞伐形形色色的卑劣行径,事实上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史学家瞿蜕园先生,早年曾拜近代学家与学王湘绮为师,其后又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接受现代教育。他学问领域广博,史造诣精深,对方志、职官、风俗制度等都有深入研究,最精掌故之学,尢以谙熟京华掌故驰名学界。  相似文献   

5.
郭健 《求索》2008,(9):162-164
胡适于1923年所作的《西游记考证》一文被后来的《西游记》研究者广泛引用。然而,由于胡适对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道教内丹学知识缺乏了解,其考证也不够严谨,所以此文中对明清时期的《西游记》研究现象、《虞集序》、《西游记》的性质和主旨等诸多内容的评论都存在问题,严重误导了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6.
左少峰  高兰英 《前沿》2007,(6):212-213
《西游记》是在宋元时期儒、释、道三教归一的思潮中成书的。《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迎战和升华的过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肃性,升华出超自然的自由心态。《西游记》对人性的肯定是充分的,在此基础上,《西游记》主题所蕴含的哲理也是极其丰富的。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小说中既有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思考,又表现了感性的世俗生活。这种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是时代思潮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吴江 《新东方》2006,(2):60-63
细读《西游记》可以发现,一条权利争夺的线索贯穿其间。取经这件事,是如来佛的西天系统为了向玉皇大帝的天庭系统争夺权利而精心布置的一个妙局,而孙悟空则是局中重要的一颗棋子。要把这件事说清楚,先要大体勾画一下天庭和西天两个系统的基本状况。玉帝的天庭系统第一个特点是昏暴无能。玉帝是天庭权力的代表,说他昏暴,从沙和尚在天上的遭遇可推断。沙和尚当年作为卷帘大将,护驾当先,出入在侧,鞍前马后,为玉帝出力不少。但因为失手打碎琉璃盏,就要被斩首,多亏人求情,还是被贬下流沙河,足见玉帝刻薄寡恩。而且还教“七日一次,飞剑穿他的胸胁…  相似文献   

9.
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游记》作者肯定熟悉内丹学。以内丹学为线索研究《西游记》,可以肯定《西游记》作者不可能是吴承恩、陈元之等人,而明朝青词宰相李春芳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每逢寒暑假,许多地方台都要重播《西游记》。此时再看《西游记》,当年幼稚的感觉荡然无存。凭心而论,倘若单独审视唐僧师徒四人中的每一个人,不是这个有弱点,就是那个有缺点:唐僧善良懦弱,却人妖颠倒,是非不辨;孙悟空大闹天宫,历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是一部宣扬佛教精神的世情小说。作者通过对西门庆家庭兴衰变迁的如实描述,意在戒贪,意在说空,意在慈悲,意在让世人获得更多的安全与满足。这就是作者“寄意于时俗”的“盖有谓也”。  相似文献   

12.
六小龄童 《传承》2008,(13):34-35
自由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概念出现以后,作为代表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这使得资源拥有者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之上。自由、平等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人的个性被突出,人的尊严被肯定。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佛学     
佛教是一种宗教 ,佛学是一门学问 ,二者相互区别 ,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一些佛学知识 ,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佛教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一凡 《今日广西》2010,(17):40-41
《西游记》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之一了,也许很多人都会问,西游记和理财会有什么关系?请听我细细道来。其实,西游记不仅仅阐述了师徒4A降妖除魔,普度众生,力求寻得真经的故事,更多的是发人深省且意味深长的寓意。我们可以把唐僧师徒4人看作是一个公司,唐僧是总经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他的下属。每个下属都各有特色,孙悟空能力强,猪八戒人缘好,沙和尚勤勤恳恳。  相似文献   

15.
论《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许多研究《西游记》的文章中,对孙悟空和猪八戒论及较多,绝大多数文章都充分肯定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而对《西游记》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沙僧却论及甚少,似乎他只是西游故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就这个形象的美学价值进行专题的分析和探讨的文章,就更不多见了。  相似文献   

16.
盛砺 《理论月刊》2000,(2):33-34
由于曹雪芹“泪尽而逝”,《红楼梦》成了“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如何拨云见真身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概括地说,结尾无非两类:大团圆或者大悲剧。根据世俗心理习惯,谁都喜欢大团圆,但这显然违背了原本的基本思想,也不符合故事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因此只能取大悲剧,就像现今通行本那样。  相似文献   

17.
突现原形的妖怪狞笑着一步步逼近,大惊失色的唐僧一面步步后退,一面叫着:“悟空!悟空!”这是我们在《西游记》中时常见到的镜头。因此,提起唐僧,很多人都会说他是一个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的糊涂和尚。其实,真正的唐僧——玄奘,却是一个胆识过人、精明强干的大德法师。  相似文献   

18.
艾萨克·辛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短篇小说.二元对立是他小说叙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这一叙事特色有助于展现二战后犹太人在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部分构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并成为他探讨战后犹太人精神困境与身份危机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9.
谭小华  何艳华  吴明林 《前沿》2013,(15):194-197
《王昭君变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唐代艺人对昭君故事的加工与再创造,也是历代昭君故事演变完善的一个突出成就.本文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其主要内容和主题,特别是对昭君故事的原型、流传和演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阐述,旨在探析《王昭君变文》的深刻内涵以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儒家生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髓。它既倡导"参赞化育"的生态观,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我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中庸》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神怪小说《西游记》虽内容相当庞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较为丰厚的文学经典著作。挖掘《中庸》和《西游记》中所蕴含的这种"参赞化育"的儒家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