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安印象     
杨富有 《党政论坛》2012,(16):27-27
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归属和认同,其实流露着大多数人的一种文化膜拜和文化皈依的自豪感,而我们很多人自豪的依据也总是与西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半坡的萌动,西周的崛起,大秦的一统,刘汉的辉煌,李唐的盛世……即使在中华民族危亡之秋,还有舍身兵谏的义举;就更不要说秦始皇兵马俑、昭陵阳陵、大雁塔、法门寺、秦岭华山之类的了。总之,在中华文化中,没有了西安,就没有了精神,没有了气质,没有了神采,没有了底蕴,更没有了风骨。  相似文献   

2.
金轩岩 《求知》2014,(5):29-29
<正>【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各级党委中心组要全面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一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3.
试论涿鹿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绵远的灿烂文化,普天下我炎黄子孙,无不以此倍感光荣和自豪,抚今追昔,探本溯源,一个同五千年中华一样古老的历史圣地——涿鹿,越来越引人注目,令人向往,作为中华民族的奠基地,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涿鹿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汉字,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汉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是开启智慧的一把钥匙。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汉字——这种表意准确、信息含量异常丰富的古老文字,能否再次焕发青春,再现它独有的魅力?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技术问题,那么,计算机的巨大容量,为充分发挥汉字的功能,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民进会员钱任举发明的三键声形码是目前最为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风向标,是历史的活化石。汉语和作为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的汉字,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过程中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也和盘保留了许多误解和偏见。试图以具体的实例直观地阐述汉字、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对女性存在的歧视与误读,继而分析两性社会关系形成和格局延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千古文明开涿鹿”。河北省涿鹿县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名声显赫的文明古地,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之摇篮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以炎帝、黄帝、蚩尤三祖文化为特征的中国黄帝城文化旅游区的开发,不仅意味着涿鹿县以及河北省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而且对弘扬整个中华民族之历史文化以及促进56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共同繁荣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新贵 《党政论坛》2013,(23):45-46
礼乐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在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融入人们的价值判断、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成为社会风尚和民间习俗的主体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和显著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重要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相似文献   

8.
《民主》2017,(4)
<正>这是一部伟大的宣言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一片厚植并贡献人类精神的沃土。在文风蔚然,群星闪耀的中国文联第十次、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聆听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报告,文风朴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谈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总书记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贝啊!”一语落地,满座潸然。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作为围绕核心而有序展开的重要内容。这一中华民族的文明结晶也是各族人民在不懈斗争中得来的,其背后所内蕴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要从三个视角来定位。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动员和组织中国人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力量与先锋队。台湾海峡两岸的全体中国人民及海外中华儿女,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这一漫长的成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成为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成为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团结、抗战、进步三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上。争取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这段话强调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来源、特点和作用,明确指出“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东夷传》,原指统治者的权位继承而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灿若星辰、灿烂辉煌,蕴含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的思想智慧和经验的精华,是支撑民族和国家生生不息日久弥新的精神动力,像基因一样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灵魂深处,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以课堂教学主渠道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的课程,是体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20,(4)
正有一首歌唱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是唱着这首歌,豪迈地站了起来,走向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走进了伟大的新时代。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百年积弱后的今天,完全可以自豪而自信地说,没有任何艰难险阻能滞碍我们团结向前的脚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14.
原征 《民主》2012,(11):44-46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阳是一部文化经典巨著,点击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册.安阳的厚重与深刻俯拾皆是。安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精华缩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安阳文化,是文明苍穹的一颗璀璨明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从 192 1年成立到现在 ,已走过 80年光辉奋斗的历程。回顾党的历程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中国共产党 80年奋斗的历史 ,是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奋斗的历史 ,是为实现几代中国人强国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是肩负民族兴亡的重担艰苦奋斗、不屈不挠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一、80年的奋斗历程证明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振兴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的贡献。然而自从 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中国以后 ,中国社会就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也正是从…  相似文献   

16.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之所以如此,既与其独特的有机宇宙观密不可分,也与其阴阳和实生物思想直接相关,而由此形成的有机辩证精神更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宇宙在中华文化中不是机械的物理结构,而是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生命场所.阴阳和合互相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基于此种认识,中华文化形成了有机的辩证思想.这种辩证思想是有对精神、时中取向和发展创新品质的统一,它们共同作用塑造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黄帝古城遗迹多①,残陶石器俯拾得②。缅怀凭吊生感慨,怀远追宗发浩歌。千古文明开啄鹿‘匆,中华始祖蛋炎黄心’。司马子长挥巨笔价、,史家绝唱第一章‘川。沧海桑HJ五千年,中华文化代代传。轩辕黄帝应笑慰,广裹神州谱新篇。〔注释〕 (l)黄帝城遗址在河北省琢鹿县矾山镇三堡村附近。 ②黄帝城遗址地表各种彩陶残片及石器甚多,说俯拾即是,决不过分。 你此句系陈稚常女士《中国上古史演义》回目名。 ①全国首届‘乐鹿炎黄,安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1995年在派鹿举行,中国炙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箫克同志为之题辞:“中华民族大团结”。 阅史圣指司马迁…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旗帜○侯平一、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最悠久的国家,靠什么经久不衰,延绵至今呢?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浩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今年,有三个日子值得我们好好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130周年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90周年。 这三个日子记载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蒙受的屈辱和灾难,也是我们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辱之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标记。正如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一样,我们也不会忘记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曾经身受的欺凌与屈辱。虎门的烟尘、圆明园的火光以及八国联军的铁蹄,都将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在这一期里,本刊发表的封面文章《圆明园罹难130年祭》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在不断变化,变中有不变,变的是中层和表层,不变的是底层。我们的文化基因在底层,如何去唤醒?这是一个要放在国家命运的层面去思考的问题。我想,首先,不能离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不能一群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拍脑袋凭空想出什么法子来,那是人造花,活不了,也不能掐来别的国家的花插到我们的土地上,它只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