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建新国家与良政政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新国家实际正在成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政治领导集团以及中国政府的历史使命.其意涵在于重塑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点,修正国家的发展战略,健全社会的制度基础,在协同民智、民愿、民力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与此相联系,有必要建构与新国家相一致的良政政府,为此,又有必要首先确立新时期良政政府的基本典则规范:有限政府和开明政府.  相似文献   

2.
政治学中有一种传统——认为政府是一个官僚机构,它不仅傲慢,而且还有自己的利益。它也不过是一个“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将政体划分为“良政”与“恶政”。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区别两种不同的政府创新,即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创新和打了引号的“政府创新”,前者为“好的政府创新”,后者为“不好的政府创新”。  相似文献   

3.
王志华 《行政论坛》2009,16(3):93-96
从传统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到新公共服务理论,在西方行政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公共服务”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相关的理论、思想,或其暗含的行政价值之中。不同行政模式下与“公共服务”理念相适应的组织观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实践中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既体现了“服务”内涵中效率与民主两种价值的统一与平衡,也融合了不同行政模式的“服务”理念。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机构的发展趋势则是以官僚制为基础,走向结构扁平化和政府组织体系多元化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的地位极关键,特别是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政府管理体制的创 新、政府适应WTO规则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蔡岚 《党政论坛》2010,(5):40-42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大民众对涉及民生、经济、政治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不满及其诉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但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使国家内政与外交透明度越来越高,受到的牵制与约束也随之增大”。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社会舆论的“井喷”、公众需求的“爆满”,政府相关部门以往面对公众舆论的“拖”、“等”、“删”、‘堵”等手段已经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6.
"有限政府"的意蕴及其建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着力倡导的“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有限政府”的价值取向就是“服务型政府”。善治视野下的“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职能、规模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应该依法受到规范,不能超越法定界限。正是基于对“有限政府”的这种理解,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有限政府”。因此,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健全的“第三部门”,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理应成为我国构建“有限政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权利,实现人民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应该不存在讨论政府的存在合不合法的问题,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政府就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就是为了谋求人民的共同利益,因而我们的政府应该是与“统治”、“剥削”相对立的。但是,新时期却有许多因素威胁着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为中国政府合法性的巩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都是增强中国政府合法性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县级政府是中国有特殊职能的一级行政层级,在国家治理和政府运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县级政府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其角色的错位、缺位或越位现象影响着自身应有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县级政府的角色转换势在必行,建设有限、有效、“双廉”的政府是其政府发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构建学习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政府是“以人为本”、“以学习为基础”、“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民主政府,而构建学习型政府则正是对学习型政府中的“人本价值”、“学习价值”、“服务价值”和“民主价值”的追求和索取。因此,要实现学习型政府的公共价值,就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以加快构建学习型政府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经历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洛克有限政府理论在保护公民权利、实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有限政府不一定等同于服务政府,在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下的市场失灵问题以及权衡德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作为与不作为等现实问题时,有限政府理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有限政府,洛克所提出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以及权利让渡所构成的有限政府理论,对于新时代构建服务政府仍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Good governance has now become a passion as all governments and regimes appropriate and/or misappropriate the term for development or populist reasons. However, democratic good governance is the catalyst for development. The idea of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confront the dynamics and challeng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globalisation. This is the main thrust of this review article. The article reviews three major books, the focus of which provides analytical insight towards reinventing government for achieving the MDGs and other development agenda. The books argue that to redesign and reinvent governments for development, attributes of democratic good governance must be articulated, localised and contextualised based on individual country's historical–political experiences and socio‐economic capabilitie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乡政村治”体制是国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封农民个人权利承认和保护的制度性承诺,是一种基于市场、民主和法制理念的新的行政管理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它标志着国家行政权与乡村自治权的相对分离、国家与社会的边界的重新确定,对国家民主建设意义也特别重大。但从实践层面上看,“乡政村治”运行中也暴露了不少矛盾与问题,调整和完善农村治理架构显得刻不容缓。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乡政村治”治理架构下的体制缺憾与运行中存在的偏差,并提出制度完善与体制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治理对城市政府善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公共管理运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善治”成为城市政府治理模式进化的方向。同时,在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的推动下,数字治理应运而生,成为信息社会实现城市政府善治的新思路。在对城市政府善治和数字治理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构造数字治理环境下城市治理主体互动模式模型、城市网络治理结构模型;结合善治和城市政府善治的基本要素,对数字治理在城市政府善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借助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能形成良好的网络治理结构,加固城市政府善治的合法性基础,增强城市政府的透明性与回应性,明确城市治理主体的责任性,从而能够构建有效的城市政府善治机制,成为数字时代城市政府善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16.
Governance is a term in good currency, but there are still too few detailed empirical analyses of the precise extent to which it has or has not eclipsed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vernance transition by charting the deployment of new policy instruments in eight industrialis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he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ld' and 'new') policy instruments offer a useful analytical touchstone because governance theory argues that regulation is the quintessence of government.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new'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in these nine jurisdiction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the change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 is highly differentiated across political jurisdictions, policy sectors and even the main instrument types. Crucially, many of the new policy instruments used require some state involvement (that is, 'government'), and very few are entirely devoid of state involvement (that is, pure 'governance'). Far from eclipsing government, governance therefore often complements and, on some occasions, even competes with it,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cases of fus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thus explore the many complex and varied ways in which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interact in public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7.
That there has been a breakdown in trust between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the people in the UK is now a commonplace axiom—indeed, it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view of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undertaken by Bob Phillis in 2003 at the prompting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Select Committe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Review reported in February 2004, and the government has indicated that it intends to accept the majority of its recommendations. The Review was supposed to usher in a new era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the people but this might turn out to be a false expectation. Because the Review was based on a number of false assumptions, it runs the risk of creating a system which entrenches some of the worst aspects of the old system without achieving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Copyright © 2004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表现正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们对于目前我国政府环境治理工作公众评价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还知之甚少。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CGSS2013)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公众对于中央政府环境治理工作的评价显著高于地方政府,包括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社会经济地位感知、政治身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内的结构性因素制约着公众对于政府环境治理工作的评价。在对研究发现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了研究发现在政策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治理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一方面被学术界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关于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又受到很多质疑.治理及地方治理是为了克服各种不可治理性而进行的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过程和趋势.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过程表明,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需要管理创新.循于此,作为工具的地方治理就可能在中国出现并取得局部的良好效果,而且可能为地方治理机制的成长准备社会条件.但对地方治理机制的成长最有决定性的因素仍然在于政府,政府职能的转变可能会创造出对地方治理发展有利的条件.在中国未来治理机制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政府将是最有力的保障或最严重的障碍.而在地方,治理的发展空间是存在的.因此,应将地方治理作为政府职能转化过程中的管理创新思路,逐渐发展出针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地方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