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抗战时期声势浩大的民主宪政运动,是中国宪政运动历史上最具光彩的一页,它是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共的领导和影响下,进步力量为全民族的抗战胜利和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而在政治上采取的一种行动。中共不仅为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保证了民主宪政运动的健康发展,而且牢牢抓住宪政这面旗帜,团结、教育和锻炼民主力量,形成了对国民党统治的多方位冲击,为后来中国政治的进步打下了基础。早在抗战前夕,中共就曾明确指出:为了抗战,中国必须实行两方面的民主改革:其一是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  相似文献   

2.
1949年前中国共产党秉持民主宪政理念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成为开启中国现代民主完政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对国民党所谓的"民主宪政"进行了批判,同时另一方面也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卓有成效的民主宪政实践.  相似文献   

3.
宋波 《党史纵横》2002,(12):42-44
国民党统治时期,根据孙中山宪政三序论,于1928年至1946年间实施"训政".训政理论认为,国民作为"不知不觉"的大多数,还不具备享受政治权利的能力和习惯,因而要由"先知先觉者"组成的政党代表国民治国理政,同时训练其学习民主.国民党以党治国或者一党专政的政治形态及由此确立的执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的关系,概而言之,以党治国模式,根据孙中山的训政理论、国民党理论权威的解释和有关法律规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描述:  相似文献   

4.
总统上任,金元券大幅贬值 192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全国性政权,全称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经过20年的"训政",到1948年的4月,国民党决定转入"宪政"时期,并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改称"中华民国政府",政府机关也就是"总统府"了.总统府大门原有的"国民政府"四个字,是第一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所书,这次"行宪国大"结束后,便请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周钟岳专门赶写了"总统府"三个大字,用木头锯成,贴上金箔,草草地钉在整修过的大门门楼上.由于总统府寿命太短,为期只有一年,因此人们在习惯上仍称其为南京国民政府,简称南京政府.  相似文献   

5.
刘向上 《党史纵横》2007,(12):55-58
1913年3月20日深夜,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北火车站候车室被冷枪击中,22日因抢救无效辞世,一时中外震惊,史称"民国第一案"。那么,是谁杀害了宋教仁,凶手又有怎样的结局呢?开罪袁氏招杀身宋教仁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憎恶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长期不懈地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6.
宪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普遍制度安排.宪政的发展孕育和催生了现代政党政治,而政党政治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宪政理论、原则和具体经验.宪政与政党的发生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英美式的宪政自然生长而导致政党政治,二是中国式的以政党推进民族、民权革命为肇端而导致宪政.不同模式下政党与宪政的基本关系及其发展形态虽然有异,但亦有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7.
带有明显社会属性的宪政,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现代发达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而历史传统、封建意识及社会基础条件决定了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没有宪法更谈不到宪政。实现宪政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1982年我国第四部宪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宪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如何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宪政具有内在的契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必须依赖宪政为其设计良好的制度基础,宪政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控制机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而宪政文化能确保宪政成为调控和维护社会的有效形式,因此,加强宪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路径应当是:弘扬宪政文化,发展宪政民主,健全宪政法治,保障宪政人权。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中国宪政建设的30年,平稳的动力机制带来了稳步推进的30年宪政建设。文章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政建设的动力机制和宪政实践进行论证、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展望,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宪政建设的更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始终处于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漫漫长夜。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第一次高举起的“民权主义”旗帜唤醒了国人心中的宪政意识。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为实现心中的民主宪政之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而1939年9月到1940年9月,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  相似文献   

11.
宪政制度是一切民主国家追求的目标,宪政制度的实现需要一个很长的探索过程。宪法是国家实施宪政的承诺和宣言,树立宪法的权威是实现宪政的关键。但宪法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尚未得到真正确立,原因何在呢?一、宪政观念的迷误宪政观念的核心是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宪法则是这一关系运动过程的反映。对权利、宪法、权力序列的准确认识,能够正确诠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这也关系到宪政制度建立和运行的规则。  相似文献   

12.
陈辉 《党史博览》2008,(10):42-46
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人民军队的序列中就有国民党起义军,井冈山时期也有国民党起义军加入红军。应当说,国民党军弃暗投明举义旗,贯穿着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解放军的整个历史。1949年,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军队番号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当时共有70个军,其中有10个军由国民党起义军组成,4个军由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起义军合编而成。  相似文献   

13.
殷啸虎 《唯实》2004,2(2):57-59
中国宪政运动如果自戊戌变法算起 ,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然而 ,严格意义上的宪政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1 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1 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2 0 0 2年中共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切 ,标志着中国正朝着宪政的道路迈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宪政制度建设的今天 ,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正确处理宪政建设中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是我们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宪法工具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许艳娟 《世纪桥》2010,(7):40-41,59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可以看成是中国社会宪政化的源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痛苦的转型历程。19世纪末,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的效应下,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国人认为腐朽的政治制度是阻碍中国富强的主要原因,于是近代的宪政运动兴起。从1905年清廷"预备立宪"到二战后的"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中国的宪政运动几经波折。国际环境形成的压力令国人误读宪政,缺少对权力的警惕,全无契约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宪政无处生根。在当代的中国要推进宪政,必须改变对宪政的误解,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实质是依宪治国,法治与宪法和宪政有着天然的联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而这一目标,只有在宪政条件下,才能真正完全地实现。法治的落实,首先要求有一部合乎宪政精神的宪法,只有在宪政条件下的法治,才是完善的法治;只有宪政保障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只有实行宪政,才能真正推动法治的发展,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已经开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要实行法治,就必须坚定地贯彻实施宪法,实行宪政。  相似文献   

16.
浅析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的学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制度既是民主政治和宪政建设的启动环节,也可能因为自身的供给不足而成为阻塞民主政治和宪政建设的瓶颈.从学理上探究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在实践中把握和解决中国宪政建设视野下的选举制度改革的具体问题.选举制度与宪政建设内在关系的逻辑性首先根源于民主政治这个基本的制度与价值基础,其次也体现在它们制度建构上的耦合,再次体现在代议民主制的"代理成本"需要宪政来监督规限并尽可能降低,最后还体现在选举制度的价值功能也需要宪政来维系和保障.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学理关系,还必须看到选举制度蕴涵着民主、自由、权力制约、参与、权威、秩序和创新的宪政价值,具有建设宪政国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世界宪政国家的典范,但其宪政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历史上的宪政事件看,内战后诞生的三条宪法修正案的批准违背了其一贯坚持的契约宪政理念,麦卡锡主义留下了人权上的污点,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有滥用的可能,法官也有可能因个人思想倾向和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而不能确保对法律的忠诚。对这些缺失的考察可为我们的法治建设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宋鉴 《党政干部学刊》2007,(8):13-14,44
近代中国(1840-1949年),代表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封建政权曾宣称推行宪政,却屡屡受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相继推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施政纲领,并颁布宪法,实施宪政。本文探讨了中国宪政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曲折发展的原因,为今天实行宪政提供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湘潮》1990,(8)
1949年10月衡宝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南推进,驻绥宁的国民党部队不战而溃,绥宁获得解放。11月1日,成立绥宁县临时政府。1950年初,因解放军主力部队离绥西进,国民党  相似文献   

20.
论宪政的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维雁 《探索》2002,2(2):42-46
宪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对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宪政的伦理预设。同时,宪政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道德,具体包括十项准则,即存在宪法、确立人民主权原则、实行代议制民主、确立法治原则、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权为目标、权力制约、建立违宪审查制、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这十项准则是判断宪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据,而具有合法性的宪政又成为宪政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制度及公民行为的合法性的供给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