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它是我们党执政之基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源自它的科学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正确反映.要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工作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工程。当前做好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思想层面,要坚持唯物史观,以解决社会存在问题来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源头;理论层面,要坚持统战思维,以实现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和而不同"的境界;实践层面,要遵循特殊规律,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做好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3.
"渗透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渗透结合规律有四个特点,渗透结合规律的本质主要是由主体思想和客体认识的矛盾决定的,渗透结合规律的特点是这种本质的主要存在方式.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的最佳结合点和根本途径,是人和人的活动要有效地利用渗透结合规律,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争取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说到底就是围绕着"以人为本"来展开的。近年来,我们不断的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以,在人学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学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考察与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特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有着许多人的需要。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根本前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引导大学生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要立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石油系统施工企业HSE管理实践,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视角,提出以施工计划运行与控制模型为切入点,在"人-任务-环境-安全观"一体化实践中,不断提升石油系统施工企业HSE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要在HSE运行与控制风险应对方面"接地气"、发力。  相似文献   

8.
"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诉求,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继承和创新,是我党对三大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历史潮流的积极回应.人权存在的三形态说、人权发展的三阶段论、人权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三层关系是"人权"入宪的理论基础,而人权实践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人权"入宪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和发展性的概括,是正确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的方法论。这种整体性中包含世界的发展规律及人的实践、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的规律、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等范畴。其范畴体系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核心,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终点。以此为基础,可以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整体性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的奋斗史。"初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践行初心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政绩观,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同时,在践行初心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显功与潜功的关系,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政课同样存在着物化现象。在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视域下可以发现,高校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目标被扭曲、教育手段机械化、受教育者主体性消解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错位等主观认识原因。要消解思政课领域存在的物化现象,需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确立思政课中"人"的主体地位、以中国梦为目标,恢复思政课中"人"的主体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思政课中"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总体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各项工作努力做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创新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相继做出了三个新的重大判断,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我国走出"文革"灾难、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并在国内外的政治风波中经受住考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前提和保证;关于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党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三大判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把握达到新境界的重要标志."三大判断"还是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关系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提出"三大判断"的"问题范式"、提出"三大判断"的"逻辑起点"和提出"三大判断"进而实现理论飞跃的实践基础和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错位、成果与共享脱节、方法与效果不一致等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过程要"以利益为宗旨";在宣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要"以易懂为前提";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以人才为关键";在营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氛围过程中要"以文化为媒介"。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以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为主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探索和概括。  相似文献   

16.
企业在对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中,首先要管好人,人是第一位的,是决定因素,只要管好了人,其他方面的管理就迎刃而解。因为在企业建设中,先进的机制要靠人来运行,良好的管理制度要靠人来执行,各种资源要靠人来合理配置。为此,企业要下大力气研究人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找出以“人”为本管理的最佳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人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1.教师应重视教学实践探索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要重视新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探索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传统的“讲授法”尽管存在着很多缺陷 ,但它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还不可能予以取缔 ,关键是教师要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去学习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反思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法律生命论     
法的存在可分为两部分实在法只是法的"肉体"的存在;而赋予法律以"生命力"的是法的"社会性"存在,即法律在现实中切实得到公正施行与普遍遵守,违法者切实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一句话,法的生命源于法的社会性,在于法的实践与发展,在于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各个环节.而法的实践必须与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本质上,法是"属人"的,它应该是维护人的自由、解放与发展的工具和重要保障力量.这是法的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历史条件的变动,必然要求和引起思想政治工作思维视角的重大转换.在价值取向上,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服从、服务于革命、建设转向重在社会和人自身的建设完善;在实践基点上,思想政治工作应由主要面向少数先进分子转向以"广大的中间地带人群"为中心,在宏观视域转换上,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要由局限于国度社会转向"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在载体形式上,网络等大众媒体将逐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0.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明确了我国宗教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宗教中国化的要义在于,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五大宗教,必须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五大宗教。积极稳妥有效推进宗教中国化,必须正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守正出新、行稳致远、尊重规律,党委政府要"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宗教界要坚守正道、内外并重、深浅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