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孟淑媛 《理论建设》2011,(6):96-100
生死问题是儒释道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儒家、道家、佛家也都以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层次上探讨生死之本源、生死之关系、生死之价值。儒道佛三家以三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纬度的生死观,为人们超越生死、追求生命的超越意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对儒释道生命哲学的价值趋向和生命境界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儒道互补     
安继民 《学习论坛》2007,23(3):78-80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所以,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以天人关系的思想模型解释人的生存状态。其中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终极理境成为思想关注的焦点,然而,人的精神发展途径的起点——现实人性的局限性更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以天道为终极标准反显出人的局限性,儒道佛三家各有其独特的标准和系统,通过人性和动物性(儒家道德性修养标准)、道心和人心(道家艺术性超越标准)、明和无明(佛家宗教性解脱标准)指点了人生的局限性。人的动物性是人的自然性存在天然具有的,应该对之有一合理的认识。在礼仪等观念性规范中安排现实生存的途径,指向终极理境,才是真正的精神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成长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世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  相似文献   

6.
杜维明从"存有的连续性"这一本体论假设出发,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实现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转化的动态持续过程;并认为"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一个宗教伦理问题",深入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及与西方宗教的不同超越方式.虽说杜维明创造性阐释工作有一定的时代感和启发意义,但他的儒学解释学并不能根本改变儒家人性本体论假设的神秘主义色彩,内在与超越的断层问题及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契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这也反映在他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他批判继承了儒、道、佛三家主体性思想:儒家的内圣外王、人定胜天、知行合一思想;道家的辩证转化思想中坏事变成好事、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佛家的心学思想都分别被毛泽东所批判吸收,构成毛泽东主观能动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8.
传统教科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以实践为逻辑出发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也相应地改变了本体论问题的提法和解决本体论问题的方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从而转变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充分说明了人类世界的实践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在对佛家的批判中,主要认为儒佛有公私之别.但对“公私”二字的界定,王阳明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本体层面,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指责佛家之“私”,将儒家之“公”作为心学本体的某种概括.他的批判基于对佛教深刻的理解,逻辑上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对于维护儒家其时的地位,促进佛教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0.
喻中 《探索》2003,(6):81-84
哲学史上先后出现过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哲学思考都有一个中心问题,都是对某种"提问"的回答.与此相对应,法学史上也出现过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对三种提问的回答分别形成了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与解释学法学.从本体论法学到实证论法学,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一次转向,当代法学,正处于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向解释学法学转向的过程中,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二次转向.解释学法学,已经构成了当代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研究的前沿景观.  相似文献   

11.
“悟”是传统文化和佛教哲学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融合、累积而形成的一种极富东方特色的审美体验方式与创造性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范畴,“悟”是老庄道家把握和体认“道”的根本方式。作为宗教范畴,“悟”又是禅宗的生命与灵魂,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参禅的方式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从而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澄澈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几千年绵延不绝,其固有生命力来自于它自身的适应性和合理性。儒家的积极入世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文化主流。而道家则提倡"清静无为,逍遥随性"。儒家给人鼓励,而道家则在人低落的时候,是可以给人慰藉、劝人平和的,儒道互补,叫人进退有度,从而回旋有余。  相似文献   

13.
陈静 《世纪桥》2012,(3):41-42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流派,它不仅在本体论、境界论、审美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且在政治哲学、科学技术、语言哲学、军事谋略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建树,这些建树往往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功用或引申。而今,要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就应该开发这些隐性的智慧,将道家的功用发挥出来,在语言的本质及其局限性、科学的范式及环境问题的解决之路、军事谋略的哲学与艺术等方面展现道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与道家是构成中国文化主体的两大学派,但就美学而论,儒道美学虽有差异,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融通之处:在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点方面,道家讲“天道”,儒家讲“人道”,虽然对“道”的涵义的阐述不同,但都表现出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在审美观方面,道家基于对自然之道的推祟,强调“大和”之美,而儒家则出于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强调“中和”之美,但二者对“以和为美”的目标的历史追求又是一致的;道家和儒家分别以“大和”和“中和”的概念来标志自己的审美观,对怎样安顿人生,疗治社会各自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其最终目的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扰攘纷争的社会获得永久的和谐与安宁。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整体性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哲学主题的转换:"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哲学理念的发展:注重"物质运动规律"的无主体哲学--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哲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前定论、给定论和他定论"--"后定论、实力论和选择论";哲学形态的发展:"物质本体论"--"生成本体论";哲学功能的发展:"注解论证"的哲学--"批判超越与前导理念"的哲学;哲学研究方式的发展:"无我的哲学"--"有我的哲学";哲学研究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四大板块结构"--"涌现一批哲学发展的生长点";哲学发展方式的创新:固守传统教科书的书本公式--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精神;哲学倾向的转移:相对注重阶级性--相对注重先进性、人性和人类共同文明;哲学视野的转换:注重"两极对立"--注重"双赢共生";对人的新的理解:谈人变色--注重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华祥 《世纪桥》2010,(19):38-39
中国哲学固有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在魏晋时期激发了大乘空宗般若学的中土化,僧肇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僧肇也感觉到空宗的局限而最终把本体归结到道家的道上来,其本体论思想具有两种不彻底性,最后被隋唐佛学以及宋明理学所超越。  相似文献   

17.
面对佛道对社会人心影响日益深广,周敦颐从儒家立场出发,融通佛道建构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和道德本体论,并将二者以"诚"内在地沟通起来,试图解决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二分、宇宙本体和人道社会不相干的理论困境,为人道的仁与义寻找到宇宙本体的依据,把现实的人伦百行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同时强调、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人伦道德。  相似文献   

18.
正"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产生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迸发出耀眼光芒。就哲学思想而言,儒道两家各有侧重。孔子重视"仁"的思想。老子哲学则不然,"天道"受赞扬,"人道"遭贬损。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袁祖社 《理论学刊》2004,1(6):57-60
在人学理论发展中 ,马克思以”实践人学”观实现了对古代”自然人学”和近代”理性人学”的超越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实体思维方式 ,实际上确立了哲学思维的实践 -生活即主体性的生存论维度 :从对”人自身”的”实体 -属性”式研究转变为对人的生存、生活的”实证 -批判”(或”描述 -规范”)式研究 ;此一新思维方式的确立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根本而鲜明的理论立场即人类学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现代哲学承诺人为生活世界之根 ,对人文世界的理论澄明则构成现代生存 -生活本体论的理论意旨。 19世纪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通过”实践”走进人文世界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意义本体论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将中西哲学作为人类哲学的两大骨干:西方哲学是"知识的学问",它以"自然"为主导观念,其主要内容为讨论"形成之理"的本体论和讨论"实现之理"的宇宙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它以"生命"为主导观念,性理、玄理和空理构成了其主要内容.在中国哲学中,释、道两家只是"旁枝",而儒学才是中国哲学的"主干";作为"主干",儒学作为"生命的学问",其主要内容:一为主观方面的修身,二为客观方面的家国天下.牟宗三认为,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儒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故可实现对西方哲学的超越和"转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