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乌木作为一种土地出产物,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因其价格极其昂贵,然而其定性却饱受争议,目前关于乌木归属的主要观点有埋藏物、无主物、天然孳息等观点,本文试着对有关乌木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冀希望于找到乌木归属的有利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以后的法律实践,为天价乌木的法律归属找到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春雨 《法制与社会》2013,(11):275-276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5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此规定将"孳息和自然增值"排除在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之外,使得此条文在体系上与婚姻法17条和继承法意见第4条产生了立法冲突。以法律解释学的视角,对上述法律条文进行了合理巧妙的法律解释方法,对"孳息"分别缩小解释,方使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5条具有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张凡 《法制与社会》2013,(30):234-235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5务将夫妻婚前个人财产婚后孳息认定为个人财产。是与物权法的理念相一致的。但基于夫妻关系的特殊性,婚姻法上的财产关系应不同于物权法上的财产关系。本文认为通过对孳息的理解分析,应当区分孳息类型,充分考虑协力原则和配偶方的贡献原则,公平认定孳息的归属。  相似文献   

4.
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乌木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和法学界的积极讨论。前一段时间社会舆论聚焦到吴高亮身上,一时间人人热议乌木的归属问题,并在民间和法学理论界形成较大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乌木的法律属性,对乌木等珍贵不可再生资源的未来保护前景做了分析。并对国家相关立法的完善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斌 《法制与社会》2014,(9):109-110
第三方支付机构因其平台运转的特性会产生巨额的沉淀资金。沉淀资金及其孳息的所有权归属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争议。借鉴英美信托双重所有权理论可以较好地实现法理的逻辑自洽。沉淀资金孳息的分配在理论和现实的博弈之间,需要将法律原理、经济效率、行业发展等方面予以综合考量,方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6.
我国《物权法》第116条就孳息的归属做出了一般规定,但未对孳息及其属概念进行界定,其他的法律文件也多处涉及孳息的返还、收取和归属,为准确适用《物权法》第116条,必须明确孳息及其属概念的范围以及《物权法》第116条与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的效力关系。  相似文献   

7.
《解释三》的出台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狂热的争论,很少有一部法律能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解释三》却因其涉及夫妻房产、生育权、第三者等社会热点问题而备受瞩目。更有网友抨击这部“新婚姻法”旨在保护男性、否定女性的家庭贡献,其中又以涉及夫妻房产的第8条、第11条争议最巨。针对房屋产权这一因《解释三》的出台而在婚姻家庭中倍加敏感的话题,笔者将对夫妻离婚时主要的房产纠纷情形作初步的探索,并依据《解释三》第6条对房屋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增值部分的归属作新法下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朱敏  栗宏豪 《人民司法》2021,(2):108-111
执行回转包括已取得的财产及孳息,孳息认定涉及实体性权利义务,仅通过不可上诉的执行回转裁定以不同的计算标准加以判定,有违审执分离原则和司法的统一。应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厘清审执程序的边界,区别对待本该由审判程序解决却遗留到执行程序中的问题,通过释明执行回转申请人撤回孳息部分执行申请后另行起诉。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简称解释(三))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依照该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仍然为原物所有方的个人财产。因我国在立法中没有明确法定孳息的概念,夫妻一方所有的房产在婚后出租中产生的房租收益是否属于法定孳息,在学理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该问题,本文试通过探究法定孳息的定义,重点讨论了房租是否属于法定孳息范畴,并就房租在解释(三)适用上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解答,《民法典》第321条规定:“天然孽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王建是所有权人,王小春是用益物权人,从这个层面看,牛犊是王小春的。但如果双方有约定在先,那么约定优先于法律规定,牛犊就是王建的。  相似文献   

11.
杨蓉 《时代法学》2007,5(5):32-37
为摆脱人类政治的现代性危机,我们有必要回到古典政治哲学里去,回到柏拉图的世界中寻找宪法的本质,而宪法的本质也正是在于一种组成结构:自然的规律,可以视为其自身的宪法;而宪法的规律,就是要求宪法符合自然。宪法的萌芽,正是在这样的自然基础上诞生的。"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宪法的权威根源于民众的生活"。宪政并不是一种形而上的价值构造,而是一种合乎自然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In answering three important questions related to natural law, this paper offers a coherent explanation of the market. We argue that the market, rather than a mechanism that simply serves narrow self-interests, finds its legitimacy in the ethical origins of the market order. The need for law to support and sustain the market, including by imposing necessary limits on the freedom of the market players, flows from those ethical origins.  相似文献   

13.
柯岚 《法律科学》2008,26(5):23-29
古典时代的自然法学说与近代的自然权利学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是由于对“自然“一词的古今理解不同导致的。古典时代的自然法是关于人本性的法则,是与形而上学不可分离的,近代以来的自然权利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政治理论,与形而上学和人的本性没有必然联系。二战后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导致了古典自然法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控制自然资源和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的模式下,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主要由国家供给和管理,而通过法律构建自然资源费制度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有偿管理并进行自然资源更新、培育的有效途径。明确自然资源费的涵义和分类,依据公共物品和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理论,并结合社会转型过程的法律背景确立自然资源费制度的内容是构建这一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范忠信 《现代法学》2003,25(3):40-47
我作了一些考察 ,发现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气候土壤的不外是三种东西 :一是东亚大陆特殊的地域气候或自然环境 ,二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三是宗法社会组织。这三者综合地决定了中国法律传统的性质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以物抵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物抵债包括代物清偿与狭义的以物抵债两种,不同于新债清偿、专为清偿,在我国现行法上均为无名合同,应被法律认可。在判决、裁决以物抵债的,抵债之物的所有权不因判决、裁决送达当事人处时而移转,只有办理完毕抵债之物的所有权过户登记(不动产场合)或完成交付(动产场合)时才发生移转。  相似文献   

17.
将自然资源界定为准物权的客体,只有将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权排除于准物权的体系才可成立,且需要进一步类型化。对于野生动物,至少有三种解读,即原物与其成分及其关系、单一物与集合物简单对应关系、单一物与双重集合物对应关系。每种解读的法律构成和效果不尽相同。“一定之水”与“局部的水资源”所指向的对象在实质上相同,而非不同,但以哪个为基点,在理论说明上会有微妙的变化。狩猎权的客体不是单一的个体野生动物,也不是单一的狩猎场所,而是一定的狩猎场所与其承载的局部的野生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18.
刑法的本质     
章惠萍 《现代法学》2000,22(4):48-51
本文认为刑法的惩罚功能与教育功能是统一的 ,刑法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惩罚功能体现出来的 ,即应当为教育而惩罚 ;刑法的本质要求诉讼程序公正 ,实体的正义要求程序的正当。  相似文献   

19.
侵权法上"物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河北法学》2006,24(5):2-8
侵权法上的"物的行为"在各国法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确认.涉及其适用的范围,日本、台湾地区模式以不动产中的人造物为外延,避免了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造成的弊端,是应当为我国法吸纳的模式.关于物的行为致害时的责任人,作为一般原则,应当让物的占有者,而不是其所有者承担责任.关于物的行为致害时责任的性质,应采用将严格责任、过错推定和一般过错责任相结合的体制.  相似文献   

20.
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在我国法制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国家侵权责任制度。由于立法时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部法律实施10年来,突显出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本文将简要分析国家赔偿法违法责任原则一些局限,并提出作者的观点,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