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盟对中国的崛起持欢迎态度,与此相应,东盟对原来中美日三个大国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进行了微妙的调整,即疏远美日、拥抱中国.东盟大国平衡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与国际形势的变革、中美日三国实力的变化及其对东盟外交政策功利性对比密切相关.对东盟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应审时度势,利用契机,从经济、政治安全和软实力外交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从而为中国的和谐世界外交战略打下区域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国平衡外交"是指不排除大国在东南亚的存在和影响,利用各大国的优势、它们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对权力的追求,主动与其发展政治、经济、安全等全方位关系;同时,防止任何大国的势力过于强大,以实现大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均衡,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南海争议业已成为中国与某些东盟成员国乃至整个东盟组织之间政治和安全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成为东盟成员国对中国加大实施大国平衡外交的重点平台之一。东盟组织与其成员国对于大国平衡外交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目前,南海问题中呈现出的关注力量国际化、解决方法复杂化和权利诉求法理化,都对中国一向秉持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方针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重返国际社会是缅甸军政府近年来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在 2 0 0 0年 ,缅甸军政府继续为此而努力 ,并保持了与中国、东盟的传统友好关系 ,与印度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与俄、日等国关系有所恢复和发展 ,但与美国、欧盟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关系依然没有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缅甸对外关系的历史回顾以及对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拒绝登记和参选结果的逻辑分析,本文认为即将到来的缅甸大选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会对缅甸现在的对外关系产生多大的影响.美国和欧盟都将继续维持对缅甸的制裁政策,印度、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则将继续维持与缅甸的接触政策.东盟一些国家可能会对缅甸施压,但不会采取制裁行动,因为制裁只能将缅甸推向中国和印度,这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  相似文献   

5.
1998年的缅甸外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缅甸外交在1998 年继续稳步发展,但也遇到了新的困难。缅甸与东盟成员国来往密切,但因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缅甸与东盟成员国的矛盾也逐渐凸现。虽尽力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成效甚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对缅实行制裁。缅甸与印度、孟加拉国的关系在1998 年进展不大,缅中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日本与缅甸建立了特殊的历史友好关系,但在1988年以后双边关系较为冷淡。尽管日本之后一再努力,希望恢复昔日对缅影响与特殊的邦交,但收效甚微。日本在对缅关系上,一方面利用援助制裁实行有限的压力政策,另一方面又保持对缅接触,实行制裁和接触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日本在缅甸问题上表现出的两面性,是其在国内各界分歧、日美基轴外交与亚洲独立外交、国家利益与价值观外交之间相互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梁文武 《德国研究》2003,18(4):60-65
20世纪20年代中期魏玛共和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冷静地分析了魏玛共和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推行了一条理智而务实的外交政策.其目的在于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手段在于实现与法国的和解,加强与巩固与苏联的关系以及调整与美英两国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与大国相比,小/弱国是一种独特的国际行为主体,其外交政策要与自身的实力地位和国家利益相一致。面对两个存在一定竞争或对抗关系的大国,小/弱国通常采取"大国平衡"外交,而这种外交具有不同于大国视角的内在机理。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之后,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也迥异于上届政府,似乎呈现一种"亲中疏美"的趋势。实际上,杜特尔特政府不过是试图从上一届政府的对美"选边"倾向向"大国平衡"回调,其主要原因在于菲律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中美地区影响力的消长和杜特尔特的鲜明个性,基本目标是维护外交自主、谋求中国的经济帮助和维持大国平衡状态。在可预见的未来,在这种"大国平衡"外交框架下,美菲同盟仍将继续得到维持,但两国互信可能有所降低,菲律宾将减少对美国的防务依赖。  相似文献   

9.
10.
缅甸的殖民历史使国家安全成为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使得军方长期掌握缅甸外交政策的决定权。对军方而言,外交的核心目的在于保证缅甸主权独立完整,因而军方赞同并坚守吴努确立的中立、不结盟的外交原则。缅甸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内忧外患的战略环境,限制了其外交政策的腾挪空间。由于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缅甸中立外交原则的具体实践有所调适和妥协。1988—1992年短暂弃用中立政策、"一边倒"向中国后,缅甸一直在努力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力争实现外交多元化。但是,缅甸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治理能力低下,当面临严重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危机时,往往只能依靠中国提供政治保护和经济支持,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外交的中立主义和多元化产生不利影响。民盟政府执政后缅甸的中立和多元化外交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东向政策与大国平衡:印度东盟认知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荣 《东南亚研究》2006,(3):51-54,30
印度东盟关系的发展得益于印度的东向政策和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而双方认知的改变是其根源。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既是伟大的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想革命"以及更为艰巨的"文化革命".新经济政策既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其在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出于政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考虑,苏维埃政权对部分反共反苏知识分子采取了政治整肃、司法镇压乃至驱逐出境的手段,这在当时曾在相当大的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历史隐患.  相似文献   

13.
中缅关系的转折:1954年——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中缅两国总理互访,不仅确立了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增进了了解,减少了疑虑.1954年的双边往来开启了两国高层直接接触、交流的大门,打破了建交初期双边关系冷淡的局面,两国关系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此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迎来了"胞波"友好时期.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1954年中国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在周边推行睦邻友好外交,而中国政策的这一转变也得到了缅甸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the ongoing peace processes in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and Myanmar (Burma). It does so by examining two key armed groups: the 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MILF) on Mindanao, and the Karen National Union (KNU) in Myanmar. We identify common elements that help to explain the relative – albeit incomplete – success of these two groups in navigating their respective peace processes. The MILF and KNU are ethnonationalist armed groups struggling for self-determination against states that are experienced by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ies as culturally alien, and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dominant. Both conflict actor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combinations of “greed” and “grievance” factors but nevertheless enjoy significant (albeit conteste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ong the communities they seek to represent. We explor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med ethnic groups, conflict-affected communities, and civil society actors. We argue that engagement with civil society is a key element of success in the Mindanao peace process, which could be replicated in Myanmar. We examine the roles and changing nature of the stat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Myanmar, and contrast the degrees of international involvement, as key variables in these peace processes. We observe that negotiations of comprehensive peace settlements are threatened by “the tyranny of elections” in Myanmar (2015) and the Philippines (2016), and observe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national parliaments in peace processes in a timely manner. The peace process between Manila and the MILF represents a rare example of a Muslim minority pursuing its political objectives through structured dialogu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armed groups moving from insurgency to reinvent themselves as credible political actors and governance authorities. Our analysis draws on peace-building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the phenomenon of “rebe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5.
韩国朴槿惠政府将在李明博政府实用主义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韩国的外交政策,以韩关战略同盟关系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并在推动朝鲜半岛和平进程方面,努力构建朝鲜半岛的南北信任程序,以改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等,朴槿惠政府还将强化韩美中三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合作,以进一步发挥韩国在中关两国和东北亚外交安保领域中的战略协调作用。朴槿惠政府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取决于三大变量的博弈,即关朝关系、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和中朝关系的变化。随着中关韩朝等半岛周边国家外交安保政策的调整,朝鲜半岛最终将走上和解与和平、合作的战略轨道。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虽然对美国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曾存在较大的争议,但逐渐倾向一致的看法是:美国虽然不再是军事“保护者”,但仍然欢迎美国的军事存在,以发挥一种制衡和协调的作用。为何东盟国家将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而总体上并不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视为安全威胁?结合沃尔持(Stephen M.Walt) “威胁平衡”理论,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是对“大国进攻性意图”的认知和防范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东盟一直在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尤其是维持中、日、美三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平衡.东亚峰会的召开使东盟的这种战略扩展到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同时,东盟的地区主导作用又受到新的威胁和挑战,无疑这又会影响它实施这一战略.另外,美国的无暇东顾又使得东盟倍加担忧,从而迫使东盟召唤美国关注东南亚,以恢复大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Nakasone Yasuhiro’s policy toward China as a politician, including his remarks in the Diet before appointment as prime minister as well as exchanges with Chinese leaders during his prime ministership. Nakasone raised Japan-China relations to a level called a “honeymoon” in the 1980s, at which time the four principles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were shared and there was the prospect of continued friendly relations into the 21st century. Behind the emergence of this era was not only Japan’s support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ODA, but also the closeness of the stances that both Japan and China held toward the Cambodia and Korean Peninsula issues at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is may have been because there was the possibility for both parties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mutually support each other. Nakasone actively talked not only with Hu Yaobang but also leaders such as Deng Xiaoping and Zhao Ziyang. However, as Nakasone’s partner Hu Yaobang was dismissed and the Cold War approached its end, the “honeymo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came to an end, and the four principles by Nakasone and Hu gradually became just one frame of history.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亚洲崛起的世纪,然而,西方人对亚洲的崛起持反感的态度,并感到恐慌,进而退化成保护主义.在<新亚洲半球:权力东移势不可挡>一书中,纪梭·马布巴尼以亚洲人的眼光,描述了亚洲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对世界权力重心的持续东移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作者告诫西方,接受亚洲崛起的现实,并与之携手合作,才是明智之举.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当西方发生变化时,新亚洲应该如何响应.本文是对<新亚洲半球:权力东移势不可挡>的评论.  相似文献   

20.
任琳  孙振民 《当代亚太》2020,(1):133-157,160
文章遵循历史脉络,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定义权力及其生产方式,将战争理解为权力博弈的一种手段,并考察随着权力及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大国获取权力和财富的渠道更为多元,战争的“投入—产出”比下降。文章认为,当政治权力意味着引领构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经济权力意味着领导全球经济治理和解决发展问题,多边制度体系及其信誉与融资成为新的权力生产方式,战争就不再作为大国博弈的必要选项,多边制度框架下的博弈成为大国战争之外的新主题。遵循制度逻辑、维护制度信誉是大国获得发展融资和治理融资,进而保持权力可持续生产的理性更优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