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乔新娥 《学理论》2023,(5):45-49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大事件,围绕城邦的政治、哲学、宗教关系,引发西方文化观念的内部纷争。雅典城邦是苏格拉底生活其中的公共权威,城邦之神是团结民众的公共信仰;苏格拉底坚守哲学之神的个人信仰,被民主派指责威胁城邦之神,两种神的对立体现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苏格拉底作为公民有责任维护城邦的公共权威,服从城邦的法律审判,支持城邦的公共信仰;作为哲学家苏格拉底坚守心中哲学之神,捍卫个人的独立理性也是其内在追求。面对雅典城邦民主派的攻击,苏格拉底接受死刑判罚,完成对于城邦忠诚与哲学信仰的双重殉道。  相似文献   

2.
新疆蒙古族地区是藏传佛教信仰的重要地区之一,历史上与我国藏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喇嘛噶若是新疆藏传佛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宗教人物.他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在蒙藏民族关系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通过论述喇嘛噶若的生平,在新疆蒙古族地区生活期间的生动事迹,以及在新疆蒙古族地区广建寺院、弘扬佛法的基本情况,向学界和世人展示他辉煌而灿烂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探析——基于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信仰大众化,它既是理论大众化的升华,又是实践大众化的动力。向文而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本原指向,以理服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主导机制,以文化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重要资源。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文化品格不是价值无涉,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要兼备文化指向、兼循文化逻辑及兼顾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崔营 《学理论》2012,(21):163-164
日本第三代新人作家远藤周作籍由其宗教作家的独特视角,不断反思与探索基督教义的真谛,表达自己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在其代表作小说《沉默》中,远藤深刻探究西方宗教在日本风土下的受容,着力表现出对弱者的关心和救赎,独创性地提出了母性宗教的天主教观。而且,作品运用巧妙的手法探讨了神的沉默、背教者的沉默等议题,表达了作者通达宗教信仰的内心真实。  相似文献   

5.
梅东伟 《学理论》2010,(4):143-146
木兰形象存在于三种话语系统中:文学作品、方志碑刻和民间传说。这是一个亦入亦神的形象。口传形态的木兰形象,生动活泼,富于生气,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而文学作品、方志碑刻中的木兰则成了封建意识形态的符号。同时木兰在民间话语中还被塑造成了“神”,入神共体的木兰形象的形成和存在是文化流变和文化空间的分割造成的,也有中国文化自身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6.
7.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诗人赫西俄德第一个明确地把德性作为思考的主题。这种思考来自诗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苦难现实的反思,但这种反思不是独立出来而是被置于神话的框架之中的。即人类不幸的根源内含在诸神谱系有序化的进程之中。在赫西俄德看来,只有遵循正义人类才能解脱不幸。  相似文献   

8.
王建民 《学理论》2011,(14):215-216
由于世界多元文化趋势的影响,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为此学校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2)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简化人对世界的认识,减轻人的认识负担,帮助人预测将来,减少人们的焦虑。从文化的角度说,不确定性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从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焦虑的关系来看,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十分重要。制度的顶层设计在于从宏观上从长远来对制度进行设计,包含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这可以使民众对将来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减少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境界,又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演进过程.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视域和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功能,是实现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高农村公民综舍素质和能力、提升农村公民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赖欣巴哈认为知识的本质是概括,归纳推论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工具.他认为传统认识论是心理学和逻辑的混合物,应当把心理学部分归诸于心理学,哲学只研究其中的逻辑部分.为此,他提出了发现的范围和证明的范围这一对重要概念,他认为归纳推论作为知识论的工具,它只涉及证明的前后关系,而通过观察事实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则是归纳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环境下实践、创造和发展的理论产物。“中国化”、“中国环境”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些什么?显然,中国几千年来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的历史,也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交融、结合的历史,作为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13.
梁妍 《侨园》2022,(Z1):109-110+112
<正>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着更高的社会德育要求。以往统一的德育体系标准和教育过程亟须改革,普适化的教育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理想目标,需从多角度促进道德发展,其中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不失为理想切入点,在此背景下进行草原文化和干群德育研究,可以深挖草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以促进草原复合型文化发展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陆颖 《学理论》2013,(20):397-398
影视作品对启迪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完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职业责任意识,激发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信仰》这一历史纪录片正是通过讲述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感人的优秀共产党员故事,来深刻阐述其核心价值观。同时《信仰》人物蕴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等,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启迪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超颖 《学理论》2012,(21):132-133,209
针对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所蕴涵的独特的人类学视角与方法展开分析,列维斯特劳斯在对文化碎片的描述与文化人类学的深刻反思之时,运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式给读者以一面独特的文化透镜,他深刻的思想和启发式的描述让文化苦旅得到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哲思。  相似文献   

16.
王崧珍  刘瑞强 《学理论》2010,(26):281-283
"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拟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渊源进行简单的追溯;分析国内学者对这一"转向"的不同观点;进一步说明了"文化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认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只是研究视角的转向,它和翻译的本体共同构成了翻译研究的本体。  相似文献   

17.
王晓琳 《学理论》2012,(24):208-209
当前,网络文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了消解作用,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试图从网络文化和高职学生两方面来探究产生消解作用的原因,并针对如何应对消解提出相应对策。一是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网络阵地;二是增强思想政治教师网络操作技能;三是丰富学生网络外的信仰教育活动;四是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情感关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务伊琼 《学理论》2012,(21):52-53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研究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一方面确立了功能主义人类学把田野作业、理论、民族志等三要素相结合的范式;另一方面强调了体谅世界,反思自身这一人类学研究伦理。对人性的关注可以说是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目标,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探索人类学的实践意义才有可能保持其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是人的抽象和人的现实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人的抽象是人的现实的价值评判尺度和根本方法;人的现实是人的抽象的特殊表现;人的抽象在人的现实发展中生成。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与以往传统人学中抽象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变革在于两者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和人的现实关系的学理层面的意义在于,人学研究要把人学的基础理论和人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实践层面的意义在于,以人为本要实现共性和差异、整合和分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康德"思辨理性体系整个建筑的拱顶石",而只有在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的关联中才能真正理解康德的自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为自由留下了一种可能性,但是对自由的实在性的论证却是在道德哲学中完成的,具体地说,康德是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相互印证即"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证明了自由的实在性问题.康德的自由的实在性论证既是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更为后人研究自由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且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