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从思想上认识到差距,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开始“师夷之长技”以强国强兵,在这基础之上,洋务运动开始了。洋务运动开始的这个时期大约正是日本发生巨变的明治维新时代。这就是说,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并不比日本晚。但为什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呢?  相似文献   

2.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它是否如一些人所说的是“历史的误会”呢?我们说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艰辛探索,实践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体现了历史必然性与主动性的有机统一。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人物洪仁(王千),企图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走君  相似文献   

3.
郭玲  于洪波 《理论学刊》2006,(5):108-110
本文试图从史实和学理两个方面分析日本文化的两个悖论:在近代以前与中国文化同文同种的日本文化,为何在近代以后结出了异花异果?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的现代化过程中,日本文化为何没有全盘西方化?文章认为,正确地解读这两个文化悖论,是把握日本教育性格特征及其目前改革脉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在论及经济建设时,总是把它与科技、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多次强调科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那么,在小平同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中,经济、科技、教育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他是如何论及和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  相似文献   

5.
正纪念胜利和成功,给人以信心和勇气;铭记失败和耻辱,给人以警示和启悟。120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民族之痛,也是民族觉醒的一剂苦药。透过浓浓的历史硝烟,我们看到的应该是那场战争从一开始到结尾都输得干干净净的原因。日本蓄谋已久19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选择了明治维新,清朝政府选择了洋务运动,两个民族的命运就此拉开了差距。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现代国家制度,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国力日渐强盛。由于国内市场狭小,日本急需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教育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邓小平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论述 (一)必须把教育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地位,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文革刚一结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从科学和教育着  相似文献   

7.
时代发展的标志是经济的腾飞,经济腾飞离不开科技与教育。贵州经济何日能腾飞?贵州何日能够与先进的兄弟省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实现国家在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其关键就是能否坚持和实施“科教兴黔”战略。邓小平指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腾飞,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难解之谜。直到19世纪中叶,日本还是一个古意苍苍的封建岛国,沉睡在锁国的迷梦里。但是,此后它以较快的速度向欧美各国靠近,由面临灭亡的贫瘠小国变为世界七大列强之一。其脱胎换骨之迅速、扭转命运之彻底,以至于被人比喻为"凤凰涅磐"。为何惟有日本才能实现这样的奇迹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不能不回头探访那被称为日本"激荡百年史"起点的明治维新。而这场影响至为深远的改革,跟当时的日本统治者明治天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明治维新既是一场深刻的资产阶级暴力革命,又是一次全面而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教育重视到极致的社会革命。它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从政治上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今天研究他们这些重要的思想、原则和做法,对于提高我们对青少年教育的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年"文革"给我国的教育战线带来重大的灾难,我们 曾经历过一段"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扭曲年代。在那 段时间里我国的文化教育被严重忽视,从事科技研究、文化 教育的人不被尊重。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恢复了领 导职位,他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说:"我们国家赶不 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 手。"还说"教育要狠狠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 一直抓下去的"。这显示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对 民族、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战略远见和卓识。此后的一段 时间里,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对我国的教育战线进行了大刀 阔斧的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邓小平一再强调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教育人民的问题上,他特别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邓小平关于用中国的历史教育人民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 一是用旧中国志士仁人为民族求解放的历史教育人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过去能在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  相似文献   

12.
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是邓小平同志指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一贯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要求出发,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教育要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在打倒“四人帮”之后,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他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他又说:“科学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个思想已吸收到我党十二大的报告中,发展教育事业已列为今后二十年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德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概括起来说,就是德育首位论、德育保证论、德育服务论、德育全方位建设论和德育发展论。 德育首位论 邓小平认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德育的首要地位首先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任何历史时期的学校首先要考虑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历史学习和教育,二是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三是强调历史研究方法要得当。这不仅为我们学习、总结和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且对邓小平在新时期创立新理论、开辟新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的门槛,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变革。高校图书馆在时代的变迁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历史又赋予高校图书馆哪些责任呢?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将一如既往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同时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栋梁之才的重任。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图书馆的重要教育职能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第六集《历史转折》中有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高速列车的镜头,也许电视观众都注意到那位坐在邓小平身旁作翻译的中年女性。她是谁?她就是本文将要介绍的是中国前驻日本大使杨振亚夫人韩秋芳女士。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的日本能够从战争废墟上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教育被认为是重要的功臣。那么,日本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呢?不久前,受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邀请,记者随同“中国青年访问团教育分团”赴日本拜访了文部科学省,考察了从小学到研究生院的各级教育机构,对日本的教育状况有了简单了解。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官员介绍,日本的现代教育体制起始于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史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有其独到的重要贡献,占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依照历史顺序,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明治维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此期间,日本在进入马克思主义启蒙期的同时,以《资本论》的介绍为发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开始传播。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这是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列宁领导时期,苏维埃俄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曾经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深入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思想,汲取列宁领导教育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有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