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对这一事物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机器整体论还是有机整体论这种客观必然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自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整体性特征的新认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理论到操作,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有关的理论问题尚待深入探讨。本文试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认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评价"传统模式",亦即"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今天是从昨天走来的,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应当割裂。毋庸讳言,传统模式确实存在种种缺陷和弊端,束  相似文献   

3.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在公有制条件下,鲁滨逊在孤岛上进行的那种为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有计划生产,将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演,未来社会将进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商品关系及商品拜物教将消亡,(《资本沦》1卷第95—96页)。恩格斯也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恩选集》第3卷  相似文献   

4.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虽然它首先产生发育于资本主义,但它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它不仅可以同资本主义相结合,而且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就其一般性而言,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需要有完整成熟的市场  相似文献   

5.
关于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五项能力中,首先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教授就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以期对大家深入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这是理论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 (1)传统理论认为二者不能结合。商品生产虽然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后出现,但商品经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既是理论上的一个新问题,又是一个前人没有实践过的现实问题,需要从理论上作进一步的论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应引起人们注意。 一、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 1、正确处理书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命题,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来的,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它跟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一贯观点相左。在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命题后,我们必须正视与之俱来的“实践理性”与“书本理性”的矛盾。回避矛盾不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代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已不可能走一条自发的道路,而只能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作为一项自觉地实施的社会工程,它固然有可能更为快速和有效地达到目的,但同时也由于包含了更为巨大的风险而有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尽可能地避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因此,对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代价问题进行哲学层面上的分析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浅议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姚鸿起(一)何谓市场经济?这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我认为要把握市场经济的概念,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1.从狭义上理解,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一方面,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进入市场交换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借助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思维和实践模式的创新,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超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部分。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要坚持以宪法为根本依据。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具体实践中,要始终注意把握以下几条指导思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般把法说成是“神的意志”、“主权者的意志”等。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本质的贡献在于他们首次指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和反映,是被奉为法律的阶级意志。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本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和资本主义相似。”方法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不同  相似文献   

12.
近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了。现将七、八月间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几个问题做一概述,供同志们参考。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七点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至少应包括以下七点:建立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并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确立和加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同志们: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我想在这个讲话里,回答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同时谈谈我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和世界的最新发展的一些看法。由于我没有作仔细的准备,讲错的一地方请同志们指正。同志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学说的三个组成部分之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1994,(1)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问题─—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访谈录本刊记者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之后,我们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大学校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教授。吴树青对我们谈了他学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些体会,现根据录音整理如...  相似文献   

15.
盖光 《发展论坛》2001,(9):30-31
互动,指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对象间具有不可剥离的依赖性,呈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理解互动关系有两个层面:即本源性层面和价值性层面。前者是说,事物间具有相互依赖、同生共长、共同发展的本性,它们往往是在不断的对立中寻求统一。后者则是说,在互相促进中,对立双方彼此都以对方为需求对象,以满足自身主体性的需要,也就是说,把对象作为合乎自身目的性的存在。使这种互动表现为价值性活动。我们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互动关系,主要从价值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互动,指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对象间具有不可剥离的依赖性,呈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理解互动关系有两个层面:即本源性层面和价值性层面。前者是说,事物间具有相互依赖、同生共长、共同发展的本性,它们往往是在不断的对立中寻求统一。后者则是说,在互相促进中,对立双方彼此都以对方为需求对象,以满足自身主体性的需要,也就是说,把对象作为合乎自身目的性的存在,使这种互动表现为价值性活动。我们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互动关系,主要从价值层面展开。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互动关系形成的几个前提条件条件一:必须具有…  相似文献   

17.
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腐败现象到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还是市场经济不发展的结果?腐败现象到底是实行商品交换原则的结果,还是与之对立的封建特权的延续?廉政建设,反腐败,实现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究竟应该回避市场经济原则,还是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原则?所有这些现实的、理论的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做出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规范作保障.加强法制建设既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加强法制建设的任务显得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建设,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指出,这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李鹏同志说,这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十四年来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万里说,实践证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人事。只要我们坚持按照这个思路搞下去,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为了使同志们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现将最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摘编以后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 ,而且是一场全方位的价值转换。这一转换表现为社会运作的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走出以政治和权力为最高甚至唯一根据的历史误区 ,实现价值的全面归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产生强大的文化辐射 ,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一种“准市场”机制 ,使得评价、选择等价值驱动向自然无为的机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