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豆琨 《法制与社会》2010,(3):297-297
人类社会的各种主要制度都起源于蒙昧社会,发展于野蛮社会,而成熟于文明社会,刑罚制度亦是如此。特定的刑罚制度是反映社会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中国古代刑罚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的流变,刑罚功能以报复和威慑为主。在传统刑罚观念中,重刑威慑在古代社会陈陈相因,使中国刑罚演化史充满了暴戾和血腥,而刑罚的"礼化"亦使古代刑罚具有威慑与道义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2.
刑罚制度是一个社会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同样在整个法律制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我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这种演变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与探寻我国古代刑罚中耻辱刑的历史轨迹与客观规律,以期对我国古代刑罚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许锡良 《政府法制》2010,(18):41-41
中国古代的刑罚之残酷惨烈,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其中有"活剥人皮,填草示众"、"腰斩",另一个酷刑就是著名的"凌迟"。  相似文献   

5.
黄春燕 《政法论丛》2020,(6):136-147
中国古代的"刑罚得中"原则是中庸方法论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彰显了古代中庸之道的"用中""时中"和"中和"的方法论智慧。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司法官员还是视司法为王朝统治重要力量的君主,都非常重视法律领域"刑罚得中"的实现。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承载古代人本主义的"刑罚得中"与承载近现代人权思想的罪刑均衡原则固然旨趣不同,但是二者在技术层面的精髓是一致的,即刑罚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追求刑罚的适当性,技术层面的这种精髓承载着不同时空下的人们对刑罚功能和刑罚规律的理性认知。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古代的"刑罚得中"还是近现代的罪刑均衡的实现都会遭遇相同的难题,即法官自由裁量权如何适度约束。在中国古代,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自由裁量适度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细密、具体的规范对法官的自由裁量严格控权,防范其负面效应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完备的配套制度,对法官的自由裁量适度放权,并且通过一定的机制引导、激励法官正确运用自由裁量权,保障其为实现量刑公正发挥积极的效应。这为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如何处理量刑规范与法官自由裁量权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智识上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吕志兴 《政府法制》2012,(17):24-24
在中国古代,白战国时起即形成“以法治国”的观念和相应的法律制度,法律要求各级司法官吏严格依法断案,否则以“失刑罪”(处刑不当,有失轻重)、“不直罪”(故意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纵冈罪”(故意枉法,使罪犯逃脱罪责)等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法律不可能对所有的社会问题预先作出合理的规定。因此,对有些案情特殊的案件,如果严格依法论处,其结果会严重乖戾人情,致人心不服,积怨会引发新的事端。  相似文献   

7.
对情况特殊的案件,司法机关放弃有关法律的适用而依据情理作出变通处理,是为“屈法伸情”。“屈法伸情”能实现实体公平,使人们心悦诚服,有利于社会和谐。由一定法律制度严格规制下的“屈法伸情”则无破坏法制之虞。  相似文献   

8.
阎巍 《中国律师》2006,(7):77-80
中国古代刑罚较为苛重这是一个早已为大家所认可的事实,不论是从法内刑的墨、劓、刖、宫、大辟到笞、杖、徒、流、死的演变,还是从五花八门的法外刑如:汤镬、菹醢、炮烙、凌迟的存在来看,重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确是一以贯之的。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  相似文献   

9.
胡兴东 《北方法学》2014,(3):131-140
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结构要素的变迁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合理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华法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古代成文法的法典化、法律解释的多样化和判例法的非主流化是法律形式变迁的基本特点。三者在不同时期出现过以某种法律形式为中心的发展,但都暴露出各自缺点。明朝至乾隆年间,是三者的综合时期。乾隆朝时形成了以成文法典为纲,可变性较强的条例为主体,及时性、特殊性和准确性为优势的判例制度为补充的法律结构。三者形成了各有分工但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法律形式结构体系,使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建设上形式结构完成了合理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观念与制度两方面对中国古代司法进行了探讨。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包括严格执法、经义决狱、屈法伸情、良吏司法等方面;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涉及审判机构、审判官吏、审判管辖、证据制度、普通审判程序、复审与死刑复核制度、判决的执行等。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和制度具有伦理指导、皇帝专权、实体优先、多元依据、"无讼"以求的特点,表现出在法与情、常与权、名与实等方面统一、协调的努力。中国古代社会的司法、审判的观念和制度的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吸纳。  相似文献   

11.
明辉 《政府法制》2009,(10):25-2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典型时期,其间,出现了许多持有不同的法律观点或主张,并对当时之实践与后世之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法律人,邓析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山东审判》2012,(3):119-120
中国古代社会虽然被称作"礼治"社会、"人治"世界,但是习法、尚法、重法的精神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古代文献用"中",也就是"不偏不倚"来比喻司法公正。《尚书.立政》称:"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孔子提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晋朝的刘颂主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这便类似于"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相似文献   

13.
赎刑在汉刑罚体系变革的过程中被逐渐制度化,从而确立了应有的法律地位。赎刑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与观念中并非一种独立的财产刑,而是一种替代刑罚适用的方式,并且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制度功用。因此,赎刑在中国古代法的演进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帅 《研究生法学》2002,(4):12-17,11
在人类漫长的黑暗与光明交织的社会理性化探索进程当中,法律制度的产生和演化可以说是一个最引人关注的创造历程和社会现象,因为法律制度最能反映出一个特定人类群体和社会模式的整体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注点,突出体现着当时人们对自然、历史和人自身的看法和认识。历史上许多具有悠  相似文献   

15.
武诗敏 《政府法制》2012,(32):28-29
缘坐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从其定义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缘坐制度是指一人犯法,和其有一定关系的人诸如亲属、邻里和上下级一并受罚的制度;而狭义的缘坐株连范围仅限于亲属,一人犯罪,其亲属承担连带刑事责任。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缘坐制度。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十恶重罪制度,以及关于死刑执行日期的限制,均受到佛教教义的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地狱、业镜、福报等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古代司法及司法官。中国古代法律,从制度设计到司法实践,深深打上了佛教观念的烙印。从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感受到文化交融与制度进步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中国古代流传最早的成体系书,自古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它的内容丰富,文字古朴,保留了许多上古的史料,亦给后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便利。在《周易》经传文本里,记载了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经几代的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使《周易》的法律文化经过了"从疑到肯、从注到解、从零到整"的发展过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诸如"讼"、"狱"、"刑"、"罚"等法律现象。本文通过简述《周易》中《噬嗑》、《解》、《贲》、《丰》、《旅》等卦中的象辞,分析了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熊威 《律师世界》2001,(2):17-18
律师制度产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罗马共和制时期。中国直到本世纪初才有律师出现,而且是舶来品。此前的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司法诉讼的基本程序及其堂奥、并据以帮助他人书写制作诉状、指点打官司的门径和方法从而收取或多或少的报酬,这种人便被称为“讼师”。讼师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于现代的律师,但由于他们没有合法的地位,不能直接参与诉讼,也缺乏基本的运作机制和统一的行规,因而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律师相提并论,但在本文的标题引用“律师”一词,一为理解之便,易于接受,更主要…  相似文献   

19.
环境污染,眼下比以往严重;环境保护,现在比古代更迫切!环保是中国古人很重视的问题,世上最早的“环保部”便诞生于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刑法起源于尧舜时代而完成于夏代,刑法随着朝代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国古代刑法的法律渊源仍具有一些共同性的特点:中国古代刑法主要来源于习惯、礼和道德,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统治者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的途径制定了刑法。完善中国现代刑法制度,应当建立在了解中国古代刑法渊源特点的基础之上,以求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