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农民组织起来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基本前提。在村民不断流失的境况下,乡村社会如何组织农民并成为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的场域,最终实现村庄的整体富裕?清远市下迳村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蝶变表明,能人引领利益关联及乡贤回归是促成农民组织化得以实现的三种实践机制,且三种实践机制联动作用是实现村庄整体富裕的重要保障。乡村能人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火车头;利益关联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润滑剂;乡贤回归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助推器。一个有能力、有眼光的乡村能人回乡带动并通过一定的策略建构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机制,把宗族宗亲中有实力的乡贤吸引回乡助推乡村产业转型,是下迳村得以成功转型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是党取得伟大胜利实现伟大目标的“战斗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破解三农问题开出的治本良方,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也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关键,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再组织化是关键之举,即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自我的再组织、对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对农民的再组织,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已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议题与现实命题,但相关研究呈现理论与经验、整体与具象的割裂态势。本研究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18个典型案例加以解构与重塑,提炼出整体性解释模型以揭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所蕴含的运行机制和实践逻辑。结果发现,社会变迁、问题驱动与政治推动构成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动力机制;组织体系与组织能力建设是党建的核心内容;引领力是党的力量融入乡村场域的转置枢纽;联系、动员、规范、服务、协商、支持等引领机制开辟了党建与社会的联结通道;结构层面的治理网络重塑与过程层面的治理行动生成让乡村治理运转起来;乡村治理效能释放与党的威信提升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绩效产出。最后,基于对解释模型的演绎,归纳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出发点是应对社会变迁所诱致问题的方案选择;立足点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的机制创设;落脚点是实现党的权威积淀与乡村治理有效的协序共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提出的二十字方针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具有相同性。无论是乡村振兴或是社会治理,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实现农村场域的振兴,现代化是必然要求。农村场域是重点、更是难点,必须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能人治村”已经成为中西部资源匮乏型地区的普遍现象。村庄调研发现,能人村干部的治村行为呈现出资源运作公司化、事务处理偏向化、干部关系团队化以及干群关系圈层化的特点,且上述特点均服务于能人村干部的村庄经营行为。部门资源倾斜和乡镇资源集中为能人村干部提供了资源支持,村民项目诉求和发展需求的满足为能人村干部提供了村庄治理的政治合法性,能人经营村庄的权力基础得以建构。“能人治村”引发村级治理的巨大转变,能人的经营行为引发治村目标脱嵌于村庄需求,导致村庄治理陷入发展主义陷阱,村治主体的治理权威“悬浮”于村庄之上,并进一步形塑出经营性村级治理的形态。为了进一步规范中西部地区的“能人治村”,需加强规范输入与制度建设,提升村庄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同时要践行群众路线,提升村庄治理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6.
7.
目前,农业市场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往经济理论难以完整解释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理论视角上进行创新。从象征资本的角度,即对在转型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象征权力运作的各种技术与机制进行考察和分析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尝试。尽管象征权力技术在任何社会、任何领域中都可能存在,但由于受到中国特殊的历史基础的影响,我国农业领域的象征权力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有其独特性,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支配效应,给农业市场化带来了西方经验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基于计划体制的剩余——农村的弱积累和弱公民社会以及国家保留对相当大一部分社会资源的控制权,国家成功地在农民的市场性自主性空间之外架构起了一个与之相抗衡的制度性自主性空间,这个“意外”空间通过将能人吸引到集权关系体系中来而完成了对他们的控制,进而以他们为中介控制了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变迁弱化乡村文化自生产能力的背景下,政府文化供给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既有的文化供给实践不仅没有活跃乡村文化,反而面临着供需错配、文化服务“悬浮化”以及文化供给“去公共性”等困境。成都市P县通过更新文化、培育在村精英、组织赋能以及激活文化动力重建了乡村文化的再生产系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其内部所蕴含的多元一体的行政整合机制、行政契合社会的组织机制“、以供引需”的需求培育机制以及社会面向的价值激励机制,从资源的整合性、供给的主导性、组织的嵌入性、需求的培育性以及价值的激发性等方面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组织化生产与需求的组织化满足,勾勒出了以“组织化培育”为核心机制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对于推进现阶段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向乡村延伸的背景下,村级治理行政化改革对村民自治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既打破了税费改革之前行政与自治的均衡关系,又开始出现行政吸纳自治的趋势,表现为行政代替自治以及摒弃和忽略自治,从而增加了村级治理的负担。而在行政与自治相互结合且实现均衡的情况下,基层社会可以实现最优化治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重塑国家与村庄社会均衡秩序,成为权利—义务互构国家认同观之外的第二种维系国家—村庄的治理范式。关键在于治理主体的两极,即以行政化力量为代表的国家治理和以村民自治为代表的村庄与农民自主治理应达成一种均衡。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作为把新乡贤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基层商会因其广泛的社会联结、扎根社区的动员能力等发挥着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良好治理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功能,但是其也存在着带动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足、人才流失普遍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从构建人才可持续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建立基层商会联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基层商会参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而对于乡村利益博弈的研究则是关系到乡村治理的底线问题。通过对公共利益项目和商业开发项目等不同类型征地拆迁补偿利益博弈案例的分析,发现农民和政府并非一对截然对立的关系,农民也不是天然的权益受损者。博弈是农民争取更多利益补偿的工具性手段,而非目的性对抗。农民的合法利益诉求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施政伦理相契合,进而保障了农民的争利行为得到了基层政府的有意保护,为农民和政府的利益整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城乡社区治理面临利益主体多样化、风险集聚化、社区异质化等多重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治理上升为党中央执政战略,提出了人民中心、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社会协同、基层群众自治、治理机制创新等新要求,实践层面更加突出党建引领下的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要着重处理好"一个核心、两化关系、三层联动"三个关键议题,即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处理好社区治理政治化与社会化关系,建构好宏观层面价值整合、中层法律制度与机构平台整合、基层达成积极的微观行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吸引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上虞是中国乡贤文化之乡,被光明日报赞誉为“乡贤文化的上虞现象”。从上虞经验中可以归纳出本地乡贤资本投入型、本地乡贤智慧投入型、驻外乡贤资本回归型以及驻外乡贤智慧回归型等四种典型经验,值得全面传播和推广。然而,吸引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行为的短期化、人情化、资本化、形式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以构建村庄共同体为目标,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化推动新乡贤回归乡村治理可持续发展。要分类建立新乡贤认定与退出制度,提升新乡贤甄别的精准度;要加强新乡贤参与治理的制度建设,确保回归治理的渠道畅通;要构建多元化的回归治理激励制度,吸引新乡贤投身乡村振兴;要探索破解城乡分割的制度和机制,引导新乡贤长期扎根乡村。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理解当前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城镇化所带来的利益不仅激发了村庄活力,也可能导致乡村治理的失序与失灵。乡村治理失序是治理主体角色异化、治理规范缺失、村民—村干部—国家三者关系失衡甚至断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代治理体系构建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背景下,国家回归乡村治理场域,通过制度设置、政策引导、规范下沉、监督体系完善等方式,发挥了兜底保障的功能,实现了乡村治理主体、治理规范和治理关系的再造,使乡村社会重归井然有序的治理状态,为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扩大内需,其重要根基又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实行价值回归系统工程,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诊治农产品价格扭曲这一痼疾,必须深化认识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的原因与后果,探析农产品价值形成的特殊性,尤其要重新认识耕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使其价格基本符合价值,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公共政策层面看,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既表现在宏观的政策决策上,如制定方针路线;也可体现在中微观的政策执行中,如全面引领治理过程。在制定方针路线与全面引领治理之间的行为选择中,地方党组织采取后一种行为方式的发生机制是什么?除受党的先进性、上级要求等因素影响外,通过对地方动迁政策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由于复杂政策的网络性要求有效的协调制度,制度建构和运作需投入大量资源,而市场或行政机制下的执行方式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和协调制度匮乏,导致地方治理陷入集体行动困境,进而催生地方党组织全面引领地方治理。基于党章党纪等初始制度,地方党组织得以动员大量资源,进而成功建构和运作内部协调制度和外部协调制度,并分别实现对政策执行主体、主客体之间和客体内部的关系协调,推动了地方善治。  相似文献   

17.
杨铃  张欢 《地方治理研究》2022,(4):51-63+79
乡村有效治理是一个多层级、有重点、分阶段的“内外兼治”过程,既要有外部引领,更要有内生动力。当前,技术赋能和制度赋能为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条件,乡村内生动力的生发更多地有赖于具有能动性的乡村内部主体,并集中表现为一种“领导激活—资源整合—治理内化”的驱动机制。在乡村治理的操作层面,村干部的变革型领导力是有效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和乡村自主治理潜力的内生驱动力;在乡村治理的组织层面“,村社合一”是有效整合乡村既有和潜在资源的核心组织模式;在乡村治理的制度层面,党建引领村庄多方主体参与共同生产,是有效推进村庄治理内化的重要参与方式。乡村治理三个层级的统合推进,将整体驱动乡村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8.
建党百年来我国农地政策呈现出动态发展趋势,契合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具体农情的变化而不断地演进,农民主体性也由此经历了觉醒、高涨、回升、重塑等递嬗过程。从这百年历程中可看出共产党人以真心深刻体恤农民之苦、化行动深入了解农民之需、守使命深切保障农民之利;同时也给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带来几点重要启示,即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扎根底层;坚持党的领导,紧跟步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忘原则。  相似文献   

19.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重要法宝作用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作用,能够有效凝聚共识、汇聚合力、集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赣西F县为样本,调研和分析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地方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夯实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基础、激发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提升党委统战部门领导干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期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切实扛起统战责任、贡献统战智慧。  相似文献   

20.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社区党建引领作用发挥的目的和本质在于实现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以2000—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218篇核心期刊文献为依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情况与热点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展望。文章认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应立足于当前治理现状与治理效能提升之间的差距,深入探讨党建激活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内在机制,构建起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体系与评价体系;基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内在机制、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出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