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鹤 《两岸关系》2011,(1):60-61
年前在一本书上读过一个故事:有一高僧在回答弟子有关什么是禅的境界的问题时,只答了四个字:吃饭、睡觉。弟子年轻,不知其味。  相似文献   

2.
正年前在北京参加"2012音乐·中国杯"全国优秀词曲、歌手、乐手大型展演赛颁奖典礼,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为参赛获奖选手授课,可归纳为"四字箴言",让人感觉受益匪浅。一是"四分(奋)",即天分、勤奋、缘分、本分。天分:天分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比如篮球,你天天不吃饭不睡觉练习也无法企及姚明的高度。人有时候必须承认差距,承认差距才能确定方向和目标,才能努力奋进。但是,不要妄自菲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勤奋:但凡有所成  相似文献   

3.
名字叫海粟的人不少,取"沧海一粟"之意以自谦。大海里一粒粟,几乎可忽略不计。佛祖问弟子:"怎样才能使一滴水永远不干?"弟  相似文献   

4.
正时光深处的经典光华"知道《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吗?"在南宁市一间私立国学馆里,课间休息时,记者和一位名叫徐惠如的学生聊了起来。"《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后来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成的。"徐惠如脱口而出。"背得出来吗?"记者问。"可以。"徐惠如两手相扣,显得有点紧张,不过还是很快背了两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懂得意思吗?"记者温言问她。"学习的知识,常常去温习它,不是一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7,(34)
正与时间赛跑,经常需要"连轴转",除了上厕所、吃饭、睡觉以外,好像都在为工作而忙……在中国人的忙碌故事里,这些都只是表象。生活的美好、人生的价值、社会进步的力量,或许有很多都藏在了种种繁忙表象的背后,这些,你们发现、寻找、感受到了吗?"我感觉大人们都很忙。"这是一个12岁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你们这些大人,承认吗?"忙,是现在我们处于中年且还在第一线工作的人的一个常态。"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杜晓帆说。乡村,是杜晓帆一直关注的领域,他将  相似文献   

6.
主角:肖莫女26岁杂志编辑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吃饭,穿衣、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那么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可是,如果生活中只剩下吃饭、穿衣、数钱、睡觉,那两个人即使相对到海枯石烂了,这样的爱情,又有什么意思呢?22岁以前,肖莫并不这样庸俗,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比数钱有意义得多。那时人很单纯,审美情趣还停留在T恤牛仔上,见  相似文献   

7.
西方有一位哲人叫苏格拉底,身为哲人的他却经常遭人破口大骂,骂人者的目的就是想激怒苏格拉底.但是无论对方怎么骂,苏格拉底从不还口.那个人觉得很奇怪,便问苏格拉底,难道你真的喜欢我骂你吗?苏格拉底一笑说:"我问你,如果你要送给别人一件东西,别人不要,那么这东西在什么地方?"那个人说:"你不要,当然在我的手中."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你骂我,我不接受,你想想,你骂我的那些话在什么地方呢?"那个出言不逊的人听后羞红了脸.这是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想不到,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使自己和对方都不愉快.  相似文献   

8.
赵畅 《今日浙江》2009,(4):62-62
读史看到一个故事: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有一次见一名士卒腿上生了毒疮,便亲自用嘴给他吸出脓血.知道此事的人无不称颂. 何以称颂?是因为吴起关爱士卒之德感动了人.难怪那位士卒的母亲反而悲叹:"这孩子不会活着回来了!"她解释说:"以将军之尊贵,亲自给他吸吮毒疮,他还不感恩至极,死在战场上吗?"是啊,面对将军如此体贴入微的关爱,作为属下,自当涌泉相报,自当奋力杀敌.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5,(4)
<正>我对父亲的印象是薄弱的,只记得他是一个很严格的人,不管再怎么忙,只要有机会都会问:"你们功课做了没有?"小时候,家中男孩都要与父亲和祖父一起坐在外边客厅吃饭。座位有一定的排序,我是家中最小的男孩,所以坐在最小的位置。坐在那里很痛苦,因为不能随便夹菜。看到姐妹她们跟妈妈在后面吃饭,有谈有笑很开心,我问为什么不能在后面吃饭。这些记忆模糊不很完整,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唯一比较清楚的,是我们到了  相似文献   

10.
<正>一日,有一学生郑重地问:"加入共产党,有什么好处?"我告诉他,"加入共产党是信仰问题,不是功利问题,信仰共产主义,你就加入共产党,不信仰共产主义,就不要加入共产党"。初看我们谈论的是入党动机问题,其实这是政治信仰问题,是信仰纯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对妇女的"贞节"是格外看重的。正因为如此,当年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一经出版,国人舆论一片哗然。究其因,无非有二:其一是杨过娶了师父做老婆,打乱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道德伦理;其二是杨过娶了师父也就算了,偏偏这个师父被人玷污过,没有了"贞节",娶了她实在有失大侠风范。当然,这两个观点,只流行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的  相似文献   

12.
开心岛     
后悔救人 儿子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是怎么认识的?" "有一回,我掉在水里差点淹死了,幸而有一位年轻的男子急忙跳入水中救了我?过了两个月,我们就结婚了?幸而你爸爸会游泳?" "可为什么爸爸总是对我说,千万不要去学习游泳呢!" 认错人 一天,汤姆坐在一列飞驰的火车上,车厢内只有他一个人? 当列车在某车站靠站时,车门打开,上来一个大汉,用刀子抵住汤姆的颈部威吓道:"要钱还是要命?"汤姆吓得哆哆嗦嗦地回答:"我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大汉恶狠狠地问:"那你为什么发抖?"汤姆哭丧着脸说:"我还以为你是检票员?" 没穿鞋 杰克看到乔治穿了一双 鳄鱼皮鞋,…  相似文献   

13.
畏因慎始     
婷梭 《中国减灾》2011,(3X):9-9
<正>某天,一位学僧前去请教道膺禅师:"弟子每做一件事之后,总是不胜懊悔。请问老师,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不懊悔呢?"道膺禅师讲了"十后悔":一、逢师不学去后悔;二、遇贤不交别后悔;三、事亲不孝丧后悔;四、对主不忠退后悔;五、见义不为过后悔;六、见危不救陷后悔;七、有财不施失后悔;八、爱国不贞亡后悔;九、因果不信报后悔;十、佛道  相似文献   

14.
认识自己     
世界上什么事最困难?"认识自己"最困难!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中,就有一句是"认识你自己",意思是"人要有自知,自己只是人,并非诸神"。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答"认识你自己"。尼采在《道德的系谱》前言中说:"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的确,我们大多能理性地认识和评判他人,但是对于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修行,却很困难,甚至毫无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关键在自我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位领导在一次干部会上劝诚大家,面对"酒绿灯红"的诱惑,要自警自重,做到"五保":一要保面子,不要丢人现眼;二要保家庭,不得弄得妻离子散;三要保官位,不要被撤职降级;四要保健康,不要染上难言之隐;五要保性命,不要落得死有余辜。这"五保",乍听起来,好像境界不是很高,似乎都是从"明哲保身"这个角度来提的;但仔细琢磨琢磨,却觉得语重心长,非常实在、中肯。不是么,倘若各级干部都能自警自重地做到这"五保",又何以会出那么多的腐败现象?春秋鲁国有个宰相叫公仪休,嗜鱼如命,人皆争相献之,然他却一概不受。其弟问其原故,签曰:"正因吾爱吃鱼,所以不受。如若受之,必讲私情,讲私情,则定要违法乱纪;违法乱纪,吾之宰相难保,何以再有鱼吃?"这公仪休不受鱼,也不过是为了洁身  相似文献   

16.
卢松松 《乡音》2012,(1):50-50
一位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半年了,没有去找事,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最近跟他父母要钱,想去美国游学,朋友来问我该不该让他去。我望着他苍苍的白发说:"你如果真的要为孩子好,让他去,但是不要给他钱。"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我妹婿是美国人,从小就想做水手,向往外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只有弱者才睡觉!"--这是(时代)周刊新近的一个说法,文章认为,在这个年头,工作时间弹性大、通宵夜宴、制作全天候新闻以及家庭蒸煮咖啡的人们比那些中规中矩起床吃饭睡觉的人正常得多。但,随着"欠睡"现象的严重,"自然睡眠"渐渐成为全球生活的理想潮流。  相似文献   

18.
今年7月30日,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请在北京水灾中救出上百名危在旦夕的游客的1 50多名农民工吃饭。在多数人对此举赞赏的同时,也有人认为这是"作秀"。对于这样的大善,持怀疑态度,正常吗?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不健康的视觉,叫"疑善心态",动不动就是"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人?"对善人善心善事,总是持怀疑眼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宁肯信其无,不肯信其有;宁肯信其歪,不  相似文献   

19.
只想活着     
黄小平 《中国减灾》2011,(6X):35-35
<正>一次,在一个风景区,见一棵树长在一块光秃的岩石上,它的根裸露在岩石的表面,紧紧地抓住岁月落在岩石上的一层薄薄的尘埃。"它怎么能活下来呢?"我不解地问。"因为它只想活着。"导游说。从风景区回来,细细品味导游的话,终于明白了长在岩石上的那棵树活下来的理由了:因为它只想活着,除此之外,别无他求,正是这个最简单,最原始、最  相似文献   

20.
莫名 《乡音》2013,(3):48-48
一位做电视企划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因与家人同住,所以他妈妈常会担心,常念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等等,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他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是有时他也会觉得不耐烦,一见到母亲就想逃,免得听她啰嗦半天。有一次他赴台湾花莲采访慈济的证严师父,听到师父说一句话,他觉得很有道理:"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