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肩袖损伤的伤病关系一直是法医临床学鉴定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从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方面对肩袖损伤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细致的综述。提出在法医学鉴定中引入肩峰指数、肩峰形态及肩峰-肱骨头间距等影像学观察指标,并总结了肩袖损伤法医临床学分析要点,以期能为此类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尤某,女,49岁。某年2月27日因交通事故受伤。伤后诊断为右侧腓骨小头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伤后3月余诊断为右侧肩袖损伤,右侧创伤性肩周炎。为正确处理此案,法院委托对右侧肩袖损伤与本次交通事故的关联性进行鉴定。1.2病史摘要伤后当日县医院门诊病历记载:查体:右肩部、右膝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CR片示:右侧腓骨小头骨折,右肩骨质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侧  相似文献   

3.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蒋某,男,56岁,木工,2013年2月驾驶电瓶车与轿车相撞受伤,伤后住院手术治疗,出院诊断"左胫骨平台不完全性骨折、右肩撞击综合征"等。同年12月经某鉴定机构鉴定,以"交通事故造成右侧肩袖损伤,右肩关节活动障碍致右上肢功能丧失10%以上",依照GB 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  相似文献   

4.
在法医学鉴定中,由于椎间盘突出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对其外伤性的确认容易发生争议,因此,对其损伤程度进行法医学鉴定成为了难点。本文收集了近年来椎间盘突出的伤害案例68例,就法医学鉴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浅谈己见。  相似文献   

5.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X线、CT、MRI、超声探查及放射性同位素显影等。随着影像学检测技术和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医学影像资料可以直接显示损伤与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因此,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影像资料是一种关键证据,对准确鉴定有极大的帮助,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由于鉴定工作与临床诊疗的差别,法医学鉴定中有必要对影像资料进行鉴别。而且对影像学资料的鉴别,不能完全沿用通常的临床诊断思路,而应从证据角度入手。现作者通过对几例在影像学资料方面存在争议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应当注意的几个要点。1案例资料案例1:伤者,男,47岁。自述被他人…  相似文献   

6.
骶尾部损伤在临床上及法医学鉴定中均较常见,对骶尾部骨折及脱位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资料。但骶尾骨作为人体退化器官,个体差异较大,在影像学上对骶尾骨变异与骶尾骨骨折及脱位的鉴别点较难区分。笔者通过对法医案检中遇到的两例骶尾部损伤鉴定案例的分析,对骶尾骨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其与骶尾部骨折与脱位的鉴别点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肩袖位于肩峰、肩锁关节和肱骨头骨性结构之间,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包绕在肱骨头周围并与肩关节囊相混合围绕肩关节形成袖套状结构的一组肌腱复合体,在肩关节活动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常见的损伤原因包括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血管异常相关因素、关节功能退行变和外伤暴力因素等,是一类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对肩袖的...  相似文献   

8.
上肢锐器伤致手功能障碍的法医学鉴定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常遇到因上肢锐器伤后手功能障碍的案例。现行人体轻重伤鉴定标准对这类损伤的程度评定无明确的规定,鉴定时限也没有统一标准。本文作者拟通过对23例此类损伤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损伤程度评定的依据和进行法医学鉴定的适当时限,供同行参考。1案例资料 1996年1月至2000年11月间的23例上肢锐器伤致手功能障碍的案例,均有病历资料、X线片及神经一肌电图检查。23例伤者,男性21例,女性2例;年龄在18~5l岁之间。伤在右手一腕2例,左右腕一肘分别为8例和7例,左右肘一肩各为3例。 本组资料,20例伤及神经,其中尺神经损伤12例(2…  相似文献   

9.
乳牙滞留,因其存在的特殊性,往往容易误诊、漏诊,法医学鉴定人有时缺少系统的口腔医学知识和经验,遇到乳牙滞留时牙齿损伤的案例,不能正确认识和区分,会导致鉴定结果错误。1案例资料张某,男,32岁,某日被他人用拳头击打头面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椎外伤合并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法医学鉴定案件特点,探讨如何利用临床资料,法医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对损伤和病变参与程度进行认定等问题。方法收集17例颈椎外伤合并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法医学鉴定案例,对其年龄分布、损伤方式、损伤程度、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分析,综合评定伤病关系。结果 17例案件以中老年为主。所有案例均存在椎间盘突出,损伤以过伸性损伤为主。按照影像学表现,将损伤程度和脊椎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综合计算伤病参与程度。结论颈椎外伤合并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法医学鉴定案件应综合运用临床资料、法医学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月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由疫情引发的各种问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疫情过后,相关法律争议会有出现。本文针对疫情可能带来的法医临床鉴定相关问题予以思考,给出了法医临床学鉴定流程管理以及鉴定机构法律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及工伤补偿中的伤残评定问题,作者具体梳理了7个可能相关的鉴定标准,并指出,肺功能障碍的条款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面对因疫情爆发而引发的医疗损害鉴定问题,作者认为,针对特殊时期的医患纠纷,鉴定人在评价医方的专家注意义务时,应充分考量各种影响因素,提倡对医疗行为相对宽松的处理原则,宜适用合理医师标准(即Bolam标准),来体现对医疗行业的尊重。本文针对新冠疾病疫情可能带来的法医学鉴定问题给予了建议和解决路径,旨在为疫情过后鉴定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法医鉴定工作中,需要明确判断鼻骨骨折为新鲜形成,方可作为人体损伤鉴定的依据。通过案例追踪复查与已知陈旧鼻骨骨折对照及临床表现等方法,依据骨折断端锐利、骨折部位粘膜肿胀、软组织内有小片状低密度影等CT影像表现,结合伤后鼻面部肿胀、鼻出血、鼻腔通气不畅等临床表现作为新鲜鼻骨骨折的影像诊断指标。工作中,须重视鼻骨骨折新旧伤的鉴别,确保鉴定意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法医精神病鉴定是一种经验型或技能型鉴定类型,大多数鉴定项目只能依靠鉴定人的经验进行判断,质量控制更显重要。遗憾的是,目前该专业并未像其他法医类鉴定那样实行认证认可制度,质量控制手段不多。为有效保障鉴定质量,必须围绕鉴定意见形成过程的各个阶段或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与监督,重点关注“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为此,建议在该行业内逐步恢复认证认可制度,完善质量体系建设,运用好各种内外部质量控制方法,严格把关鉴定人准入,实行鉴定人执业分类管理、强化鉴定人执业能力考核,以规范行业鉴定活动,维护行业司法鉴定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鉴定人是司法鉴定活动的决定性因素。鼓励专家参与法庭服务与约束专家独立、客观实施鉴定这一对矛盾需要通过制度的合理设置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以适合诉讼活动的开展。鉴定人的责任负担是体现对鉴定人实施鉴定活动进行约束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失信行为进入司法程序往往形成虚假证据、虚假陈述和虚假诉讼,对于该类失信行为的鉴别和证伪需要依赖物证鉴定、心理测试等多种司法鉴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所以,司法鉴定工作对于诚信建设而言,是通过科学和可靠的方法揭示和惩罚不诚信行为,进而保障和促进诚信建设的积极因素。实践中应当以司法鉴定制度中鉴定公示与意见开示、规范诉前鉴定、维护鉴定活动的诚信、科学手段的更新和方法规制等方式来促进和保障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癫痫(post traumatic epilepsy,PTE)是指颅脑损伤后的癫痫性发作,影像学检查可见器质性病变,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脑电波与颅脑损伤部位一致。外伤后癫痫发生率低,案例报道较少,患者易夸大病情,给法医学鉴定增加难度。本文就外伤性癫痫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法医学鉴定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法医精神病鉴定在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诉讼领域中,以鉴定意见的证据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法医精神病鉴定学科发展尚不完善、专业发育尚不成熟,尚不能满足社会和民众的期盼和要求,甚至引发负面评价。为进一步促进法医精神病鉴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法医精神病鉴定人的视角,结合法医精神病鉴定的内容架构,重点阐述法医精神病鉴定主要项目及其作用、评定要点,尤其聚焦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阐明当前存在分歧和困难;简要介绍法医精神病鉴定人执业要求、法医精神病鉴定质量控制;以及简述法医精神病鉴定与临床精神医学实践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8.
鉴定意见准确是高质量法医精神病鉴定的必然要求。然而,法医精神病鉴定是由鉴定人来实施的,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人需要进行一系列判断和识别,鉴定意见是鉴定人一系列识别和判断的结果。探讨法医精神病鉴定中鉴定人识别和判断活动的特征,并结合信号检测论所揭示的人进行识别和判断活动的心理学规律,探讨法医精神病鉴定意见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由信号检测论所揭示的规律对于正确认识法医精神病鉴定的准确性、提高法医精神病鉴定质量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司法鉴定救助制度运作虽时日不久,但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一些鉴定机构、法律援助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规模性的鉴定救助兴起于2006年,并主要发生于民诉领域;同时,司法鉴定救助的对象大多是因交通事故、工伤等引发伤残鉴定的农民或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毋庸置疑,鉴定机构与法律援助部门在推动我国司法鉴定救助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鉴定救助的现状是与当前司法鉴定制度改革背景、法律援助的多年经验,以及其它特殊条件共同促动的,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其探索启示了进一步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