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努力克服传统形而上学。一般认为,海德格尔彻底反对形而上学。事实上,他仅仅反对主体性形而上学,而不是超越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对于后者,他认为是无法摧毁的。海德格尔试图对人的本质和日常生活进行新的诠释以克服对人的现成性的理解,尽管如此,海德格尔发动的这场“革命”仅仅停留在意识的层面,对于现实中遭遇的困境,生存哲学却显露出无力挽回的虚无情绪。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1)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存在"之真理以及本真"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第一,从对人的生命的客观表达的角度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狄尔泰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生命的客观性进行思想比较。第二,海德格尔的本真存在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有何理论共同之处。第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本真是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性维度。  相似文献   

3.
勒维纳斯以海德格尔为出发点,又把站在海德格尔对立面的康德作为诠释对象。认为康德从时间之外解读出了一种非宗教的哲学理性,给人以生活的希望。凡是永恒的东西都在时间之外,只有在时间之外才能有意义的存在,意义在本质上是在时间之外的。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1889 ̄1976)被认为是20世纪欧洲哲学家中“跑得最远的人”。海德格尔的著作被认为是“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来最重要的哲学事件”,“在黑格尔以后,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现象”。1927年,《存在与时间》这部划时代的巨著的出版,显示出由海德格尔所准备的“思想革命的迹象”的公开出场。海德格尔穷其一生解决“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宣称要颠覆2500年以来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不管他是否如愿以偿,或者说,他的目标虽然注定不能实现,但海德格尔的严肃、深邃和对哲学文本解释的全神贯注,都使他的著作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具价…  相似文献   

5.
詹姆士与海德格尔虽然分属不同的哲学传统,但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来重构世界框架。詹姆士的纯粹经验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都在试图寻找某种超越于主、客的东西,以将这两者纳入一个逻辑一致的体系。虽然两人哲学观点、论述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是,他们在解决主客二分问题上,都以连续性替换了间断性,并用相似的手法重构了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物之意义的思考与老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老子从道的立场出发,引导人们思考物的质根本性.庄子以自然为中心,破斥人们对物的狭隘的功用态度,认为物的意义在于其无用之大用.海德格尔对物的思考有前后期的变化,早期主要从用具性理解物,后来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以诗意的态度思考物,最后将物的意义归结为物的无用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形而上学与逻辑的本质关联起源于语言上对系词的追问。逻辑学整体上可以分为无内容的逻辑与有内容的逻辑。无内容的逻辑即是以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形式逻辑为开端,经中世纪经院哲学发展,在现代通过弗雷格、罗素、逻辑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发展到顶峰的纯粹形式化的符号系统。它将形而上学消解于语言符号的结构分析中;有内容的逻辑以亚里士多德范畴论划分存在的不同等级为开端,近代经康德先验逻辑确立了范畴与感性直观的先天关联及黑格尔以思辨逻辑揭示了存在自身证成的内在机制。海德格尔以胡塞尔对范畴直观的描述为引线,在有限性的"此在"之在世存在的生存方式上,指出形而上学是逻辑学的基础而不是相反。马克思将通达形而上意义的辩证法复归人的感性实践,打破了辩证法的神秘性和理论性,澄清了形而上学逻辑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韩丽华 《学理论》2011,(15):34-37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以敞开与遮蔽、在场与隐匿之间的临界和争执,以原初存在的涌现生成之运动差异存在、真理与非真理之间的争夺为存在的真理运作,以存在者的无蔽状态和观看者绽出地自由存在为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真理观的临界性和差异性为张志扬先生偶在论理论的构想提供了一种临界之思的背景。悖论和临界的存在启迪偶在的思维方式。偶在论为避免本质主义和虚无主义两极摇摆,追求有德性的生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之死彰显出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冲突,如何在政治共同体中为哲学生活的正当性辩护成为政治哲学的重要论题。施特劳斯认为,大众与精英的区分出于自然,不可变更。为免除专制政体下的各种迫害,哲学家必须以俗白教诲方式迎合大众,真理则只能以隐微教诲形式传播给少数哲学精英,这构成了施特劳斯独特的"读写政治学"。阿伦特认为,以读写政治学来化解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冲突是不充分的。大众意见并非天然敌对真理,其中蕴含着真理的因素,大众也并不天然仇视哲学家。事实真理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而现代世界对事实真理与政治生活的真正威胁来自有组织谎言与国家形象制造。他们对哲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最终在实践上是为了迂回地批评海德格尔参与纳粹。在施特劳斯看来,海德格尔把本该在哲学精英之间秘传的真理兜售给纳粹当局,一定会失败。阿伦特认为,海德格尔混淆了隐藏在私人领域的哲学思考和公共领域中的实践智慧,最终失败实属必然。阿伦特与施特劳斯的隐匿对话,不仅尝试回答哲学与政治的基本关系问题,也带有浓厚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0.
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厚的前人思想,这是每一种哲学思想形成的寻常来源。海德格尔哲学的形成也不例外。我们 从海德格尔的人生曲径中,探寻其哲学思想的扎根之所;从海德格尔对东西方哲学史的奇特解读中,探寻其哲学思想的来龙 去脉,也就可以初步揭开海德格尔哲学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关系,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这种关系的研究自始就不仅不是在承认既有哲学史观念的前提下对其所作的“哲学史研究”;而且,马克思对于海德格尔的思想影响也不是在生平史上实际发生的,而是发生在纯粹思想性关系层面上——马克思不知道“后来”的海德格尔,文献显示海德格尔曾经注意到马克思的论著,但是显然不如海德格尔之重视黑格尔、尼采等等。人们在说到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关系时,究竟有多少原始文献可以依靠?不过,对于《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作者来说,马克思和海德格…  相似文献   

12.
站在文本解读的角度,对海德格尔所著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进行梳理,并撷取其中涉及的若干观点作简要阐释.海德格尔在这封长信中,不仅以行动作为引子,牵扯出有关思、存在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的考虑,论述了它们是源初共属的,而且探讨了有无必要坚持人道主义的问题,整理了人道主义的历史,并为人道主义下了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9,(11)
海德格尔在已经指明直观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能够将一个我们在某一具体的感知中进行的表达称之为真实的?就此问题对海德格尔接下来提出的一系列解释做分析,以将此问题的最终答案——表达如何真实呈现出来。海德格尔对于感知表达的两种理解一方面说明感知的表达可以是对于行为的通报,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行为本身中被感知到的东西的传述。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来达到对该两种解释的通透,也就是表达状态如何在我们的感知之物中得到充实,同时再对两种理解加以系统地小结。  相似文献   

14.
冯银山 《学理论》2012,(21):157-158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并不是把艺术品作为aithesis的对象(即作为感性理解的对象),而是将其从广义上命名为审美体验的对象。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俨然成为他本人及诸多哲学家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海德格尔这里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究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立场和现象学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于技术问题作出了反映各自时代现实的论述和阐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批判思想。虽然他们对于技术的批判有着某些相通之处,但是对于技术的本质的理解以及救赎之道等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有着根本的不同。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在技术批判问题上切入的视角不同,马克思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从资本的角度出发,海德格尔则是从语言层面上对技术做形而上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为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代表,其《论真理的本质》被公认为"海德格尔思想转折"的关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以此作为解读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阅读核心,针对《论真理的本质》引导性思考及第五、六节做一小范围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刘明石 《学理论》2008,(22):52-53
时间与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海德格尔关注的问题,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论述。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和时间的定义中,有很多和马克思相近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区别。而且他的哲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凡事都用"在场"来解释,本文将以"在场"这个角度,研究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巴门尼德始,古希腊哲学开始确立了有别于经验科学的哲学自身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对象.柏拉图进一步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与"崇高"结合起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的"崇高"既表现在研究对象的超越性(神性),又体现在形而上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性质上,即实现了人的理性自由.其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规定而建构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只是建构"崇高"的方式不同.海德格尔切中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崇高"源于人的本性的超越性;马克思则从根基上揭示了现实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创造性)是形而上学"崇高"性的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19.
青年海德格尔:从神学走向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发展与转变是理解他全部哲学进程的基础,在大学学习阶段,海德格尔从神学转向科学,再从科学走向哲学.从神学到哲学,完全有可能是海德格尔此时内心中发生出来的真正向往,他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健康这一外部原因.但是青年海德格尔走向哲学生涯,并非一种早已决断的目的论意向,而是一个思想生成过程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以"元叙事"为其特征,后现代性是对元叙事的颠覆."客观化假定"和"决定论假定"是现代性的两个最基本的哲学原理,黑格尔哲学的叙事是现代性的典型叙事.尼采以一种既"野蛮"又"学术"的方式,通过对真理信念和禁欲理想的谱系考察,拨去了长久以来笼罩在现代思想上的神圣光圈.海德格尔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摧毁,将尼采审美理想实现的契机成功地从神话学领域转移至哲学领域.这一切表明,尼采、海德格尔及其后继者力图建构的,是一种新形态的形而上学.由这种形而上学支撑的社会思潮,就叫作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