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僰人,僰人     
朱法飞 《今日民族》2008,(12):20-25
站在雄峙险峻的山崖下,仰望着峭壁上那残存的棺桩、数不清的桩孔以及具具神秘的棺木,这是我们对古代焚人仅存的印象。但是这个曾被人们认为已消失的民族,而今却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出现,他们不仅保留着传统的语言和服饰,同时还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在焚人深沉的历史底蕴上又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鄂璠 《小康》2013,(10):40-44
北京街头,每3个人就可能有1人来自外地。北京常住人口从1949年的200万人扩大到2012年的2069万人。数据统计显示,外来人口对于北京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达到20%。这些被称为"北漂"者的城市选择,对于未来大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北京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内蒙古人李长春不得不开始"找关系"。来京四年后,这个人到中年的汉子开始逐渐变得像个城里人。2009年,李长春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像他一样尚未在北京"站稳脚跟"的人有37.4万。  相似文献   

3.
僰人考     
先秦时期在今川南一带的僰人已进入阶级社会,建有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谓:“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汉书·地理志》僰道条引应劭语曰:”故僰侯国也”;《通典·州郡》载:“南溪,故僰侯国也”;《括地志辑校》卷四说:“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庆符县志·武功记》云:“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以上诸书皆已明载。“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僰属犍为,音蒲北反”,《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乃“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  相似文献   

4.
侗族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之一,人口一百四十二万余人(1982年),聚居于黔桂湘三省(区)交界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玉屏、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散居于三穗、剑河、镇远、岑巩、芷江、会同、靖县、绥宁、城步、融水、罗城和湖北省宣恩、恩施等县。 侗族住地连成一片,政治经济发展基本一致,风俗习惯大同小异。侗族有共同的语言,属汉壮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分南北两个方言,但差异不很大,彼此间仍可通话。  相似文献   

5.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一部在红河流域哈尼族中广为人知的传统史诗,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迈越了广阔的历史空间,至今还活在广大哈尼族人民群众之中。然而,以文字形式固定并出版,这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我相信,这部史诗将会以它对历史陈述的庄严感和亲切感,引起广大哈尼族群众的重视,更会以它所包涵的科学的和文学的价值,引起中外读者和研究者的兴趣。笔者想借这首诗的出版,联类一些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僰人入播考     
秦以后分布于今四川宜宾地区之人,有一部分沿长江东徙,至迟于南齐时已到达今江津一带。贵州习水三岔河发现之岩墓岩刻为蜀汉时人留下之史迹。唐初开南蛮后,人先后有两次进入播州的纪录,但均未能长期在当地扎根。杨端为第三次入播之人酋领;其时,官军为南诏及僚人牵制,人遂乘此有利时机入据播土。杨氏家族此后遂开疆拓土长期统治播州。此外,播州正北及西北宋代犹有其他人支系活动。  相似文献   

7.
神秘的僰人洞穴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鹏 《今日民族》2004,(8):43-44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人自称“锅泼”、“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族”,民族识别时,归为彝族白彝支系。这个民族多数聚居于偏僻边远的高寒山区和半山区,只有少量人与其他民族杂居。丘北人不但保留有古老的语言和服饰,同时还保留了古老的习俗,洞穴葬便是其中的一种。丘北人人死不用棺木,不看坟地,不择吉日,不筑坟堆,不立墓碑。人死后2至3天,由村里的人相帮,用木架担到野外实行土葬,而对于60岁以上(含60岁)的死者,要取其“灵魂片”入祖,实行洞穴葬。(按人的说法,只有年满60岁或超过60岁的死者才有资格入祖。)洞穴葬是一种较为奇…  相似文献   

8.
<正>丘北县彝族白彝支系僰人祭山习俗肃穆庄重,富有民族特色。农历二月初七是官寨乡山心村委会岩峰山村小组僰人的祭山日。当日早饭后,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早早聚集在村里的活动广场,跳起了淳朴古老的大三弦舞。到了下午三时,祭山仪式开始。全村男子用大家凑钱买好的鸡、腊肉、酒等,在村中的毕摩带领下来到村子的龙山进行祭山。首先毕摩在祭祀的神树脚下用小树枝撘一个四方门,然后用山上的野草编成四方绳子绑在神  相似文献   

9.
分布在四川南部兴文、珙县、高县、筠连等县一些陡崖峭壁上的一种奇特的古墓葬——“僰人悬棺”,近年以来已成为学术界所熟知的历史文物。但是,这个“僰人悬棺”,自从三十年代登上学术舞台以来,谁是它的主人,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81年3月,在珙县举行的“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上,墓葬的族属问题仍是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虽然会上曾有过一番热烈的争论,最后还是莫衷一是,有待继续深入。讨论中,不少同志对“僰人悬棺”的提法提出一些疑难。他山之石,获益匪浅。但对这些疑难的  相似文献   

10.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蒙默之论文<僰为僚说>以南平僚即南川、綦江之僰人作为其重要证据之一立论,无视于二者风俗之迥异;特别是对其所据史料之解释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错位,与实况不符.僰溪虽因有僰人而得名,但僰溪之僰人并非南平僚.僰溪得名在前,僚人徙居其地在僰溪得名之后;且南平僚所在之南平州与僰溪所在之南州非同一地望,故此项论据不能成立.本文还论证了宋代南平军僰人为播州杨保同族之另一分支.因蒙默先生另曾指认播州杨保为僚人,故本文亦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民族识别后,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孤人被划入彝族。孤人集体记忆、语言、服饰有其文化独特性,在地方性的族群互动情境中建构孤人族群认同意识,并对彝族身份感到疑惑。民族识别后的50年,体现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使部分孤人已经接受彝族支系的身份认同。孤人在认同彝族与认同孤人之间表现出层次性和情境性。近年来,孤人被地方精英发明为"古代僰人后裔",孤人认同意识又得以强化。孤人的个案反映出国家族属认定、族群自我表述、社会变迁因素对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可为今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支系族群与尚未识别族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珙县“僰人悬棺”岩画中的球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珙县县城西南六十五公里的洛表公社,“僰人悬棺”及其岩画皆集中在这里,它是四川省1956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僰人悬棺”的岩画,早已作了摹绘,并已发表了《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岩画调查记》 (以下简称“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2)。  相似文献   

13.
僰夷是元明时期对今傣族先民的称呼,明代西南边疆僰夷由南向北可以分为聚居区、杂居区、散居区,各个分布区的僰夷在保存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区域性的文化差别、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4.
文山州丘北县彝族支系僰人是云南省发展较为滞后的一个群体。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丘北县于2008年9月正式启动了僰人发展扶持工程。工程实  相似文献   

15.
哀牢夷的族属及其与南诏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哀牢夷是两汉时期出现在云南的一个大族,人口大约六十万,分布广袤数千里。弄清楚哀牢夷的族属及其与南诏的渊源,对于弄清楚云南各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很有意义。但是这个问题过去被搞得很乱。原因之一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为了扩张主义的目的,硬说哀牢夷是泰族.说祖述哀牢夷的南诏是泰族,说南诏是泰族所建,还说今天遍布东南亚的泰人都应“缅怀”南诏这块“大泰族”的“故土”。总之,信口雌黄地发了一通“哀牢为泰族”的谬论,急切地要向人们证明云南自古不属中国①。苏修自然唱着同一调子,不过,苏修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更加蛮横和无赖,并无发端启微的勇气,只是充着拣食唾余的英雄②。  相似文献   

16.
肖丽萍 《求索》2013,(5):119-121
元代初年,白族先民迁入湘西.与当地各族人民融洽相处,形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从伦理学的角度反恩其择地定居的生态的与社会的伦理标准,剖析其真诚迁入与当地各族人民热忱接纳的伦理对接,以及以和为先、宽容宽厚的道德准则等道德因素,对于当今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民族道德教育、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今日民族》2008,(9):1-1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白恩培关于扶持僰人的批示精神,切实做好扶持僰人发展工作,8月19日,省民委王承才主任、张慧星副主任和省扶贫办王智主任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深入文山州丘北县官寨乡法舍村和曰者镇舍黑村调查了解僰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8月20日,调研组听取了州、县领导的专题汇报,  相似文献   

18.
彭士愁是土家族先民毫无疑问 ,其后裔是土家族的一员也勿庸置疑。然而 ,关于彭士愁原本的族属与来源 ,学术界长期众说纷纭。本文先对各家意见作了简要评述 ,进而提出 :彭士愁源于盘瓠蛮 ,很可能是从渝东南彭水迁来的。  相似文献   

19.
唐代云南诸民族中茫蛮部落的族属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是傣族先民;二、认为是崩龙族先民。近来桑耀华同志撰文对第二种意见进行了阐述,认为茫蛮部落是南亚语系佤、布朗、崩龙等族的先民,(以下简称桑文)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究,认为桑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要弄清茫蛮部落的族属,首先必须研究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族属及其与茫蛮部落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桑文根据《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其后为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的记载,断定《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民族成分是“濮”、“和泥”、“洛”,不包括“白  相似文献   

20.
《思想战线》一九八○年第四期上田曙岚先生的遗作《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一文,对以往关于濮、僚的族属问题的看法,作了一些梳理工作,使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一目了然。但对文中一些看法,我们不能同意。田先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濮人与中古时期的僚人以及现代的仡佬族,“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属于一个系统的民族,只是前后异名罢了。”笔者不想在此就濮就是僚的问题进行探讨,仅就中古的僚是否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