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文明”,对于生活在“天苍苍、野茫茫”的锡林郭勒草原人来说.曾是个久远的“梦”。漫漫岁月,沧海桑田,党的民族政策犹如一只巨手,把几代牧羊人梦中的“文明”,一把拉到了现实,使辽阔古老的锡林郭勒草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锡林郭勒草原属欧亚大陆草原,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温带草原中原生植被保存最完整、草地类型最多,饲用植被最丰富的天然草原。然而,在50年前,锡林郭勒草原被外国侵略和军阀割据,施行民族分裂和奴役政策。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这里经济凋敞.文化落后,疾病蔓延,人畜锐减。到解放前夕…  相似文献   

2.
在祖国的正北方,内蒙古的中部,有一片辽阔富饶令人神往的天然大草原,她就是驰名中外的锡林郭勒草原。锡林郭勒,蒙古语,是高原平川之意,是我国四大草原之一。锡林郭勒草原以其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姿的草原风光,瑰丽奇特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的优势,曾使无数国内外名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悠久的历史锡林部勤草原自古以来就有我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的足迹,考古工作者经过挖掘,已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和原始文化遗迹,其中六七千万年以前二连盆地的“恐龙墓地”…  相似文献   

3.
进入周世纪80年代,锡林郭勒草原悄然兴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以草原植被建设为主的绿色革命。绿色,在牧人的脚下延伸。从此,草原人告别了“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走上了立草为业、建设养畜、稳定发展的路子。回首眺望千里草原,缓缓流淌的锡林河水再也听不到牧人遇灾千里走场的呼步“驼铃声”。绿,是草原畜牧业的底色,草场是草原畜牧业的基础,一方面为牲畜的生存和繁衍提供饲草来源,另一方面为人类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提供基地。与此同时,由于草原畜牧业受天然草场“一岁一枯荣”的影响,牧草生产与牲畜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1996年10月12日晚,在云南昆明体育馆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宣布本届“金鸡奖”获得最佳化妆奖的是担任故事片《悲情布鲁克》化妆造型的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蒙古族化妆师超英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可此刻的超英正在北疆气候寒冷的锡林郭勒草原为正在拍摄的电影减吉思汗和他的母亲》化妆,未能前往领奖。辽阔的兴安大地,美丽的乌兰毛都草原,赋予了超英修长的身材、标致的容貌,还有灵巧、智慧和勤奋。二十多年前,当她踏进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化妆室的门槛儿,就和油彩、颜料、附贴物和勾织物品结下了不解之…  相似文献   

5.
<正>锡林郭勒草原是世界闻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草原之一——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场,其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草场面积的26.5%,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锡林郭勒草原草地类型多样,由西向东渐次为荒漠半荒漠草原(16%)、沙地植被(33.6%)、典型草原(34.5%)、草甸草原(15.9%)。这里不仅植被类型繁多,而且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一座座高高耸立的发射塔拔地而起,那星罗棋布的地面卫星接受站,刷刷作响的风力发电机,为草原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过两年的努力,全盟共消除广播电视盲点439个,投入资金489万元,兴建广播电视收转站70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113座,个体地面卫星接收站1026个。全盟广播电视覆盖率由 83.l%和 86.4%分别提高到 87 86%和 89.81%。 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实施,为古老而淳朴的锡林郭勒草原带来现代的文明。广大农牧民从这里走出封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实施“村村通”难…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9,(10)
<正>首都正北,千里之地,这就是辽阔壮美的锡林郭勒草原。锡林郭勒以原生态且齐全的草原类型和植被种类著称。优质天然牧场占国土总面积的89%,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四分之一多,草原、农田、林地、湿地、沙地、河流、湖泊等地貌交错分布。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草原自然保护区。全盟有26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  相似文献   

8.
锡林郭勒———这是一片圣洁草原,广袤的净土。在人们向往中它永远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可爱。然而可恶的非典如同肆虐的黑风黄沙,袭击了它,4月的一天锡盟发现了第一例非典病人。从那时开始一场“抗非“战役,在草原打响。从乌珠牧沁大地到苏尼特草原,从察哈尔的牧户到阿巴嘎的毡包,一时间人人动手、户户设防,形成了一道千里草原上的万里封锁线。非典逼近战场没有硝烟突如其来,飞沫传播,疫情莫测,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非典打破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安馨和秩序,全盟上下进入了临战状态。4月14日,当大多数人认为非典离草原十分遥远的时候,锡盟盟委、行…  相似文献   

9.
《实践》2021,(3):64-64,F0003
中共锡察巴乌工委驻地旧址(贝子庙)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街道办事处贝子庙广场北侧,于2008年12月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历经六次大规模扩建,形成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宏大建筑组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贝子庙以朝克沁殿为中心,其他各殿左右并列,一字形排列,均以南北通道相间隔,布局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7,(1)
<正>2014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草原腹地锡林浩特,走进毡房、深入社区、来到企业,给当地各族干部群众送去新春的祝福与关怀。殷殷嘱托回荡在草原大地,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勇气,鼓舞着奋勇前行的信心。锡林郭勒盟各族干部群众全面贯  相似文献   

11.
在塞外山城张家口通往内蒙古的公路上,一辆黑色小卧车和两辆卡车,缓缓向前爬动着。车里坐的是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机关主要成员乌兰夫(当时叫云泽)等人。他们是遵照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由张家口转移到内蒙古贝子庙(今锡林浩特)。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抢夺胜利果实,撕毁了停战协定,挑起了全面内战,将战火烧到晋察冀首府张家口。乌兰夫等人不得不向后方转移。  相似文献   

12.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婉蜒在锡盟的千里边境线上,它东起东乌旗,沿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东苏旗至西苏旗,全长IO95公里。在这道文化风景线上,一朵朵文化建设的奇葩争相怒放,一首首文化建设的凯歌在边疆上空回响,牧民在歌唱,千里草原在歌唱。草原涌着潮锡林郭勒草原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牧民能歌善舞。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复发达,信息闭塞等原因,他们的娱乐方式仍停留在以民间艺人演唱、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等专*团体演出为主。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分落后,文化事业发展处于滞后状态。1…  相似文献   

13.
康存耀 《实践》2009,(7):41-41
锡林郭勒盟是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地方,文化遗产保留非常完整,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弘扬传承草原民族文化,有力地提升了民族特色文化的内涵。以元上都、汇宗寺、贝子庙、恐龙化石区、岩画群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文物遗迹,令世人瞩目,成为巨  相似文献   

14.
警长达林台     
周居霞 《实践》2013,(8):25
从海拉尔向西行进,是人称“天堂草原”的陈巴尔虎草原,蜿蜒的清流在碧毯般草原上划着优美的曲线。此行,记者要寻访的是2000年入伍的首届自治区“十大边防卫士”之一、武警中尉警衔、现任陈巴尔虎旗白音哈达边防派出所驻白音哈达嘎查警务室警长达林台。  相似文献   

15.
海峰 《实践》2004,(12):53-54
一、传承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内蒙古是自然地理的高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高地.几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激荡,造就了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源脉,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绚丽多姿的召庙,神奇粗犷的岩画,淳厚质朴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闻名于世的民族史诗,风韵独特的祝词、赞词,曲调悠扬的民族歌谣,刚柔并济的民族舞蹈;从成吉思汗到王昭君,从红山文化到大窑文化,从赵长城,秦、汉长城到大召、贝子庙,从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大草原,凡此种种构成了浩繁博大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6.
美丽富饶的锡林郭勒草原,不仅是祖国的一个绿色屏障,而且是祖国的一道钢铁防线。多年来,战斗、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边防战士、公安武警和各族干部群众,牢固地树立起“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护边防的安宁摆在突出位置,党政军齐抓共管,扎扎实实地创建安全边防。全...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强区策略的推动下,我区连续十年举办了“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研讨会,对草原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以及探索草原文化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实效运用,都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13年6月下旬,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为主题,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乌兰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她在充分肯定草原文化研究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在国内国际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指出: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要求,符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需要和草原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在草原文化创新发展中必须正确把握创新与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着眼于文化前沿和时代发展,不能离开文化传统、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空谈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搭建草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和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海峰 《实践》2004,(11):53-54
一、传承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内蒙古是自然地理的高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高地.几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激荡,造就了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源脉,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绚丽多姿的召庙,神奇粗犷的岩画,淳厚质朴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闻名于世的民族史诗,风韵独特的祝词、赞词,曲调悠扬的民族歌谣,刚柔并济的民族舞蹈;从成吉思汗到王昭君,从红山文化到大窑文化,从赵长城,秦、汉长城到大召、贝子庙,从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大草原,凡此种种构成了浩繁博大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乌尼尔 《实践》2011,(10):49-51
第八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2011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主题论坛以“草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主论坛和“创新民族电影”、“内蒙古会展节庆文化发展”、“元代城址研究”三个分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对草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草原文化与江河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草原文化发展特点和变迁规律等问...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7,(5)
<正>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5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成,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我国第一个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内蒙古大草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紧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步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