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制度创新的终极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的效率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复兴。这一制度创新逻辑是“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成功“密钥”。其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为:厘定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评价,凸显“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始,就植根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伟大的革命实践之中,以鲜活的实践赋予她理论创新的无限生命。不断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树,永远根深叶茂,郁郁葱葱。“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创新。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品质的最新表现。时代变了,思想认识就要变,理论也要变。“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这是马  相似文献   

3.
帅政 《瞭望》2006,(39)
大学科技园应在创新中扮演好“副导演”的角色,即承担“搭台”、“物色演员”的工作“有人计算过,‘中国硅谷’中关村平均每9分钟就有一家企业诞生一家企业死亡。作为‘硅谷’之‘硅谷’的清华科技园,也遵循着市场的这一优胜劣汰规律,表面看似平静之中,你想不到市场竞争是多么的激烈!”这是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志强对中国最前沿的知识创新宝  相似文献   

4.
《求知》2024,(3):62-64
<正>沿着指引坚定前行加快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调研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饱含深情,给全市上下带来了强大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奋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天津滨海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青林表示,滨海高新区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用心学、用情讲、用力做上下深功夫,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统筹“三新”并举、“三量”共进、“三力”共促,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加快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21世纪中国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正,创“人的现代化”之新;守“尊重自然”之正,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新;守“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之正,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内在实质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生产力”之正,创“新质生产力”之新;守“人的利益”之正,创“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之新;守“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群众观”之正,创“人民江山论”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世界历史理论范式”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之新;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模式”之新;守“共产主义文明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深圳“两会”,确立了深圳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以“质”取胜,将“深圳质量”作为未来发展的新标杆。“深圳质量”,要求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在“设计之都”基础上将深圳建设成为“时尚之都”,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党的建设中喜欢开展一些所谓新活动,习惯推出一些新载体,自诩为党建工作上的“载体创新”、“方式创新”,但实际成效微乎其微。这是不求党情之真、不务党建之实的行为,应当引起重视.需要认真麓决。  相似文献   

8.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坚韧智慧、开明开放、求实创新、勇于争先的新形象。这是甘肃作为内陆边远地区改革发展和艰苦贫困地区后发跨越的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本文遵循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本着研究、探讨和创新的精神,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大胆地提出“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的最高本质”的观点。目的不只求标新立异,主要在于求社会主义之“是”。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西欧社会党的理论创新是通过以下四条路径来实现的:从“阶级政治”过渡到“后阶级政治”,从全面规制走向注重实效,从注重结果平等到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并重,从传统政治运作方式到关注新政治问题。作为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第三条道路”虽然提出了解决新时代复杂政治问题的新思路,却消解了西欧社会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身份特征,使之在政治上完全溶合于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从“真理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这一前提出发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科学论断 ,必然会出现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可能的前提条件是把认识之真理性看作认识之现实性和力量。而实践之结果如何则为检验认识之真理性即认识之现实性和力量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文明”追求,萌发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青春之文明”构想和对“俄罗斯新文化”的向往,是在文明反思与抉择中生成的以马克思主义关切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型概念表达。新启蒙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澄明对待中西文明的正确立场,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高度现代文化”锚定了自身文明追求;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和“西化”思潮,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指明中华文明“向前”的方向;新时代,习近平在文化传承语境中坚持守正创新,以“第二个结合”创新方法论正式提出并全面形塑了这一重大原创性概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是在古今中外对比和守正创新中对自身文明发展作出的创新标定,具有“术语革命”的理论想象力和实践引领力,支撑了新时代“文明”话语、“文化”话语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优既是组织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更是组织工作的活力之源。在组织工作创新创优中,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机制活则全局活,机制新则全局新。当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组织工作创新创优机制加以完善。一、完善创新创优的源头发掘机制,确定有价值的“创新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创优能否达到推动工作、扩大影响的目的,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好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4.
在政府引导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强制性行政行为的“硬”作用越来越受限制的情况下,非强制行为的“软”实力在政府行政中的显现和“软”手段的广泛使用便成为一种必然.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理念之变、方式之变、关系之变无不彰显着非强制行政行为的时代印迹,由是观之,对非强制这一全新政府行为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亦显得愈发必要而迫切.  相似文献   

15.
徐勇 《行政论坛》2022,(2):5-9+2
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治理”到2012年后“治国理政”概念的确立,反映了“治理”这一概念的创造性转换。这一转换的根源和内生动力是中国政治实践。随着治国理政和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我国在治理实践中获得治理自觉,寻求符合中国实际并具有目标导向的治理之道。近二十年来,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从治理实践中获得“治道”,主要表现为人民具体化、目标责任制、办事简约化、对象精准化、重心下移化、方式集成化和链条节点化。随着基层治理的深入推进,还需要在基层治理创新中继续寻求具有长远性和稳定性的治理之道,包括激发活力、减轻压力、强化动力、提升能力和注重合力。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同样,创新也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灵魂。在积极寻求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地区工会也必须在创新中积极寻求全面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实现形式和具体途径,在大局中找位置,在机遇中闯新路,不断克服思维定势,开发创新要素,拓展创新机制,推动新时期工会工作向前发展。一、新形势为地区工会创新带来了空间长期以来,工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在产业,这是由上海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的性质决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格局的形成,使得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策创新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中国奇迹”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讨论,但从政策属性分析地方政策创新上升为国家行动的研究积累还需拓展。因此,基于多源流理论框架,借助河长制这一水治理的中国创新方案,尝试从政策属性的视角阐释地方政策创新上升为国家行动的运行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河长制所蕴含的“价值可接受性”与“技术可行性”的政策属性,使其政策方案最大限度适配了新时期国家治理需求,是河长制能够从地方政策创新上升为国家行动的核心要素。具体而言,河长制适配了管理体制稳定与治理机制灵活相协调的选择原则、政策效用与政策成本相均衡的选择标准、地方创新实践与中央权威调控相结合的选择模式。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之治的运行特征,也能够为地方政策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应充分发挥科技之力,而科技之力的充分发挥则以科技创新为基本进路。科技创新是美好生活需要生成的前提和实现路径。科技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价值指向,构成推动和引领美好生活的第一动力。在美好生活视域中,科技之力呈现出强大的正能量,是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杠杆”。由于创新文化不发达,我国科技之力尚处于“发轫”之际,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严重制约着美好生活的实现。因此,只有倡导创新文化,从培育科学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支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着手,锻铸科技之力,才能充分彰显美好生活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向长征学习什么?我们应该向长征学习保持冷静。遵义会议前,毛泽东长期受排斥,但他却能认真对待逆境,正确分析形势,等待时机成熟,再主真理,力挽狂澜。这对于现代人“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一夜成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无疑是一副很好的清醒剂和还魂汤。我们应该向长征学习自主创新。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问题的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没有自主,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长远的发展。我们应该向长征学习抢抓先机。娄山关之战,是红军长征中…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深圳灵魂,创新是深圳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当年中央给了经济特区特殊的政策,也是给了经济特区“试验”的权力、“闯”的权力、“杀出一条血路”的权力,归结起来就是创新的权力。实践证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的结果。两年前,中央将深圳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给了深圳进一步体制创新的机会,中央希望深圳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希望深圳的改革能给国家改革带来新的经验,这是历史再一次厚爱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是深圳进一步发展的一次绝好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