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逎澄同志在《南开史学》1985年第1期发表了《略论第三党与福建事变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吕文)。文章认为:“福建事变是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反蒋斗争的继续”,“福建人民政府的建立是以第三党为  相似文献   

2.
韩俊卿同志在《“实现”是“价值”已有之义》一文(见《学习论坛》1994年第12期,以下简称“韩文”)中。对笔者在《学习论坛》陆续发表的几篇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应为“价值——价值实现”规律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提出商榷。对此笔者表示欢迎,愿意展开深入探讨,并希望有更多的同仁来参加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发表了郭道辉同志《权威、权力还是权利——对党与人大关系的法理思考》一文(以下简称“郭文”),其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观点和提法笔者不敢苟同,试撰文向作者请教,并就教于学术界各位同仁。一、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的性质郭文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与革命领导力量,在建国前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4.
朱静同志发表在浙江省委党校校刊上的《马克思的个人概念及其与个人主义的分野——兼与王晓升先生商榷》一文(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以下简称朱文),对王晓升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历史主体观及其对利己主义的批判》(以下简称王文)存在着较大的误解。首先要说明的是,历史观与历史主体观是不同的,朱静同志在引用王晓升先生文章的题目时混同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5.
唐纯良同志在1989年第6期《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的《论中共二大前的国共两党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唐文)认为,从中共一大到二大前的国共两党关系,不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已经开始了“局部合作和酝酿全面合作”。笔者对此种见解不敢苟同。下面谈几点不同的看法,欢迎争鸣。  相似文献   

6.
《党史博采》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培虎同志的《少共国际师——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以下简称方文)一文,我们读后获益匪浅。但文中有几处提法是否确切,值得商榷。我们愿与方培虎同志共同探讨。 一、“少共国际师”是何时成立的? 方文中所阐述的“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原因及过程,我们的看法与之相同。但方文认为“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员》1980年第2和第3期连续发表了由我牵头撰写的《红黑要分明,是非要澄清》——批驳诬陷刘少奇同志的所谓“三党”、“六论”的9篇文章。同时,黑龙江《党的生活》、吉林《支部生活》、天津《支部生活》也都全文作了发表。其中,《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对批判“生产党”的批判)一文,《解放军报》作了转载;《个人服从组织是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对批判  相似文献   

8.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上发表了黄少群同志一篇题为《对中央苏区第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几点新议》的文章(以下简称《新议》)。读后颇受启发,但我们对文章中有些观点和史实有不同的看法。下面仅就第二次反“围剿”中有关建宁战斗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以求教于黄少群同志以及党史和革命史界的朋友们。一、关于建宁战斗该不该打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3期发表窦晖文章——《从杜鲁门“6·27”声明到美蒋条约的签订——评美国“两个中国”政策的形成》,指出: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三天,杜鲁门总统发表了关于武装侵略朝鲜和中国台湾的“6·27”声明,攻击我军解放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该地区的美国部队,下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  相似文献   

10.
《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5期上发表了肖一平、施友松合写的《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集体领导制度述评》一文(以下简称《述评》),文章引用了许多史料证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集体领导的制度,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意见,这里提出来,以就教于肖一平、施友松同志以及史学界同仁。《述评》首先说明,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党实行集体领导制度的经验对于目前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有着重要意义,然后指出,“党的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八七会议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后,“在长征途中和到达陕北的一段时间里,党中央实际上形成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同志的集体领导”。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集体领  相似文献   

11.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刊登了林蕴晖、高化民同志合写的《“不要四面出击”是个战略方针》一文(以下简称《战略方针》),认为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规定的“不要四面出击”是个战略方针。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不要四面出击”是个策略方针。探讨“不要四面出击”是个战略方针还是个策略方针,必须首先明确战略方针和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12.
《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第七期上发表了艾梅同志的《“党法”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一文(以下简称艾文),读后很受启发。但我对文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一、仅仅是我党部分党务工作者使用“党法”这个概念吗? 艾文一开始就指出:“我党部分党务工作者,往往把党章、决议、准则等党的纪律称之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刊登了李林昆、沈晓珊同志《实践唯物主义与哲学观念变革四题》一文(以下简称《四题》),拜读之后,颇受启发,但对《四题》之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这是探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的观点有些异议,现将我们的意见阐述如下,求教于二位同志及其他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党刊文摘     
“韩荆州就是吴满有、赵占魁、张治国”——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65周年孙东升在《新湘评论》(湖南)2007年第5期撰文指出,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以下简称《讲话》)。  相似文献   

15.
《党的文献》 2 0 0 3年第 1期刊载了翁有为《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地方“特委”与农村武装革命》 (以下简称《翁文》)的文章。这是一篇专门研究中共地方特委的文章 ,阅后受益匪浅 ,但对《翁文》中的某些说法笔者难以苟同 ,提出来与翁有为同志商榷。(一 )《翁文》说 :八七会议后 ,“中央决定恢复、整顿、改造和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在恢复和建立党章所规定的党的地方各级组织的同时 ,还有许多地区建立了党章所未曾规定的‘特委’ (其全称是‘特别委员会’)这一级党的组织。”《翁文》还强调说 :“考之党的章程 ,从中共一大到五大 ,党的组织章程…  相似文献   

16.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刊登的《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以下简称《战线》)一文,是一篇颇有新意的探索之作。遗憾的是,该文将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称之为“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发表一些浅见,同张春英同志商榷。第一,《战线》错误理解了朱德一段话的原意。《战线》引用了朱德1946年10月30日在《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文中  相似文献   

17.
《浦城党史资料》1985年第4期刊载林涧清同志谈浦城“工合”的访问记录。林涧清同志说:“工合”,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它是由宋庆龄同志和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等于一九三七年冬在上海发起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援抗日,支援解放区军民需要的物资等。那时,福建只有永安、浦城两县建立“工合”组织。  相似文献   

18.
《党的文献》1998年第5期和《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4期,分别发表了汪青松先生《论〈正处〉萌发的两个主要矛盾的思想》和《〈正处〉是“两个中心”论的理论源头》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用以立论的根据大体相同,即认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一文中,“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两个主要矛盾的思想”:“一方面,仍坚持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另一方面,又把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了出来”。同时,《正处》“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发展生产力作为并列的两大…  相似文献   

19.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发表了黄德林、吴东华同志的《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是第一支北伐先遣队》一文(以下简称黄吴文),笔者拜读后受益匪浅,但觉得有的问题值得商榷。黄吴文说:第7军第8旅(钟祖培旅)“5月初,第15团团长尹承纲奉命率所部出发”,“钟旅其余各团随后跟进”。而叶挺独立团则于“五月一日,……为北伐先遣队,从广东省肇庆、新会出发,开始北伐。”黄吴文开篇后说到:“北伐先遣队由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旅长钟祖培)和第4军独立团(团长叶挺)两部分组成”。既然黄吴文所持的钟旅和叶团同为北伐先遣队这一观点,是和我们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对于胡绳的观点,沙健孙在1998年12月长沙理论研讨会上就简要地不指名地给予了批驳(见《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68—77页)。接着,沙健孙在《中流》杂志1999年第4期和第12期又先后发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问题——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和《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两篇文章。沙健孙反驳胡绳的论点主要有:第一、胡绳的观点不符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和邓小平观点《历史决议》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头7年称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