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我国司法活动和司法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但对公平正义基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影响着司法功能的实现和人们对司法正义的期待。本文结合司法实践的发展现状,对社会正义观在我国的确立及其内涵、司法之于社会的功能定位、司法正义的相对性以及我国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制度化途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司法行政改革,应该在宪法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推进中国的司法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司法系统干部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理清党委、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权责关系,建立符合国情的司法行政制度,真正实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3.
宪法上的福利权在美国宪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素有争议。受美国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早期美国社会福利政策被定位为政府公共救助政策。国家福利政策的持续性推进引起了社会文化观念的变革,奠定了福利权生成之社会基础。学术纷争与法官裁判则在客观上充当着"宪法上福利权"推动者的角色,从而促进福利政策向福利权利的转变。迈克曼等学者借助罗尔斯的正义论有力地论证了福利权的宪法正当性,并从建构宪法政治对话机制的角度阐释了"宪法福利权"的宪政功能。美国法上公民福利权演变为宪法权利的进程表明,宪法福利权的创设是历史的必然。在当今中国,这项权利同样为宪法机制的良性运行所不可或缺,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要求司法主体在处理案件时只服从法律的公正或正义。如果司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受制于各种因素,也就是说司法不能独立,司法公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被各国宪法所采用。但是我国多年来关于司法独立仍然只是一个美好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以下简称分工配合)原则是《宪法》确定的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处理我国检警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分工配合原则对我国刑事司法工作所起的巨大作用已被法学界充分肯定。但是近年来,我国诉讼法界对分工配合原则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由于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的限制,检警协调配合问题并未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是  相似文献   

6.
宪法司法化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成玮 《河北法学》2003,21(1):134-139
从我国宪法功能看 ,不适宜宪法司法化 ;从我国司法权能看 ,不可能宪法司法化 ;从我国法律体系看 ,不必要宪法司法化 ;从现行案例看 ,不导致宪法司法化。  相似文献   

7.
公民司法救济权的入宪问题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救济权是宪法上的一项基本人权,其行使与保障首先需要由宪法做出安排。司法救济权与诉权在制度化的发展轨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司法救济权的入宪,绝不意味着是对诉权的简单重复。我国宪法并无关于司法救济权的直接规定,这种状况不仅淡化了宪法在保护公民司法救济权方面的功能,割裂了宪法与部门法之间在权利保护上的联系,也使得司法救济权这样一项基本人权被淹没在非基本权利之中而为人们所忽视甚至否定。基于司法救济权本身所固有的特定的宪法含义,只有将其纳入公民宪法权利的体系范畴之内,才能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才能给各项具体诉讼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运作提供最高依据和准则。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司法化是宪法法律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宪法发展趋势之一,但我国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宪法司法化。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司法判例引发了人们对宪法司法化的思考。我国必须要走宪法司法化路线来更好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而宪法是可以而且应当具有司法适用性的。我国宪法应当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具有直接依据宪法裁判具体违宪案件的权力,从而为各级人民法院行使宪法司法化的权力提供最终和最高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司法判例(如齐玉苓案等)引发了人们对宪法司法化的思考。宪法司法化是宪法法律性的内在要求,但我国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宪法司法化。关于宪法司法化问题,专家与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念。宪法司法化,简言之,就是宪法可以进入司法程序,司法机关可以直接以宪法规范作为依据来审理案件。本文主要从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宪法司法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纳税人宪法诉讼制度在我国尚付阙如,政府财政支出缺乏司法监督。在美国联邦纳税人诉讼中,原告的起诉资格受到宪法第三条的限制,包括了事实上的损害、损害是由被起诉之被告行为造成和损害可以通过合适的判决得到救济三个方面。借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经验,深入研究我国纳税人诉讼资格问题,以期对我国未来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当下,司法的公信力普遍偏低,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已成为司法建设中的一项重大难题.造成司法公信力偏低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在社会利益结构复杂,人民思想观念不一,实体正义越来越难以形成一致认识的今天,社会程序吸收不满的功能和其所特有的独立价值功能日益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程序正义对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引言、司法公信力解析、程序正义与司法公信力联系、我国司法审判程序现状及改革建议和总结五个部分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季晨溦 《北方法学》2017,11(3):150-160
司法确定力是与法院的宪法地位密切相关的,宪法对法院的独立地位以及解决纠纷、救济权利和发展法律的功能定位,是司法确定力的权威渊源;司法确定力来自于司法的管辖权威,法院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受理案件,运用法律知识、司法理性和司法经验,按照司法规律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权威判断,为司法确定力提供了前提;司法确定力源于司法的整合权威,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通过对立法时的民意与法律适用时的民意、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有机结合建构了司法的整合权威,为司法确定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司法确定力依赖于裁判的执行权威,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判决的文化意识和国家强制执行生效判决的权威能量为司法确定力提供坚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宪法司法化问题研究,不应被政治化。尽管在现行中国宪法框架内,宪法无论是作为裁判直接法律依据意义上的宪法司法化,还是作为违宪审查意义上的宪法司法化,都缺乏宪法制度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宪法不能进入司法裁判领域。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可行性路径就在于在普通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司法诉讼中,宪法作为裁判规范之重要制定法法源,与其他法源一起被纳入了具体案件裁判规范的建构过程,并构成了司法裁判中价值判断的核心部分。宪法作为配置国家权力并规范其运行从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法,在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能缺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司法工作长期奉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法文化和司法价值观成为直接导致重实体、轻程序。在这种程序虚无主义观念中,程序的独立性价值被忽略,随着司法理念的深入,程序正义已经普遍被承认,同时也确立了程序正义的独立性价值,本文将对程序正义的内涵和独立性价值做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作为污染的主要受害者,世界各国的公众采取各种法律和政治手段,为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环境正义"的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接近"环境正义"的运动起源于美国,日本民众则通过一系列诉讼案件使环境问题更受政府的重视。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接近"环境正义"的运动遭遇了一些问题,其中的体制性原因值得深思。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公众可以通过诉讼、行政处理与调解三条路径接近"环境正义"。但是,公众在接近"环境正义"的过程中也受到一些因素的羁绊,包括司法成本的高昂、行政资源的短缺等。从其他国家接近"环境正义"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接近"环境正义"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法院、行政机关、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方能使公众接近"环境正义"的道路更加平坦。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宪法制度下,司法机关有着与政府平行的法律地位.司法反腐虽属刑事司法的范畴,但有着独立于刑事诉讼的司法理念、价值功能和实现路径,研究司法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价值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对实现依法治国话语下党纪与国法的有机衔接和政治反腐与司法反腐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宪法诉讼制度的权力制衡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诉讼作为违宪审查的一种主要形式,以权力分立制衡原则为政治理论基础,其直接功能就是实现政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美国的宪法诉讼制度实现了权力制衡的宪政理念,并通过法院尤其是联邦最高法院在宪法诉讼过程中采取司法能动主义或司法节制的立场实现了权力的动态制衡,使宪法诉讼成为权力制衡的一种有效和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第三波民主潮流之后,许多转型国家都选择了独立的司法审查作为宪法的保障。由于受到不同国家的影响,加之本国的特征,他们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司法审查机制。这些宪法审查机构在组织结构与权力运作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宪法审查效果也不尽相同:一些卓有成效,而另一些甚至连生存都岌岌可危。虽然我国并非采取司法性宪法审查模式,然而学习与研究这些国家的宪法审查机制对于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乃不无裨益。基于我国目前的宪法审查制度建构,可以从组织机构、权力运行以及文化建设三方面借鉴转型国家宪法审查的经验,推进我国的宪法审查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19.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将其运用到司法程序中,作为审理具体案件的直接依据是法治发展的必然。但我国法律对宪法司法化问题尚无明确的规范。宪法司法化存在着一些障碍,这不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因此,实现宪法司法化,维护宪法权威,更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已成为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0.
孙赓 《中国律师》2005,(8):76-79
一、国外司法改革的启示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司法改革,由于受本国司法改革的背景、法律文化传统和国情等因素的影响,在改革的动因、理念、目标以及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综观这些国家的司法改革,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司法改革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体现了不同国家司法改革的共同价值追求,从中可以得到一些重要而有益的启示:其一,司法改革目标的共同性:实现正义。英国的民事司法改革是以伍尔夫勋爵提出的题为“接近正义”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报告为基础的。这份司法改革报告被人们称为《伍尔夫报告》或《接近正义的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