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30)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提出,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通过思政课增加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在"中国梦"视域下,探索出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之一,本文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其近些年的教学状况,分析了该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2)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并且在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强调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深刻认识思政课的特殊重要性,克服思想政治课的难点、克服误区,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守思政课的政治本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守正创新,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求知》2020,(10)
正让革命文化成为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用好革命文化,使其成为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首先,讲好革命故事,让思政课有滋有味。思政课讲革命故事一方面要呈现细节和画面,深挖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精神价值,让学生思想受启发、心灵受震撼。另一方面要贯通现实,要"站在当下,回首过往",将革命故事与新时代有机链接,使革命故事走进现实生活。其次,品读革命家书,让思政课有情有义。思政课融入红色家书,关键要在"读"上下功夫,将课前自读家书、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新媒体背景下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特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升,才能应对新媒体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策略提升教学能力,如建立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增加思政课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等。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政课教育的成效成为考察思政课教育的重点指标,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就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李勤 《学理论》2010,(11):255-25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殊性,就如何贯彻好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就随之具有了有其特殊性。如何在独立学院中上好思政课使其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就成为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以如何在独立学院中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就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一点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主要方式之一,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从实践操作层面上,主要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和课外如何有效运用与掌控自己的话语权对学生进行影响和引导。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增强理论话语权、改善教学话语权、拓宽传播话语权等实践路径,提升教师自身话语权,及时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巩固思政课在大学教育中的育人时效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使命。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是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目前高校开设的各门思政课可以从不同侧重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注重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给学生带来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分析高校思政课网站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探讨思政课网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等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网站一方面要占领网络阵地,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城"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受学生、教师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实效性面临诸多挑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11)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系统地回答了在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目标、要求、途径、原则与方法等,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常抓不懈;高校应把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要把培养有道德、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分析民办本科高校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特点、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不合理等挑战,从进行准确教学定位、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增强民办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更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将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与思政课结合,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方式和过程,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和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本次问卷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已经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但对新媒体技术掌握还不够成熟,对新媒体的了解不够深入,仍需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将"四史"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以统编教材的基本逻辑和既定内容为框架,开发多种路径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具体而言,在内容主调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主题,在历史主线上贯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在话语导向上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唯物史观,解决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迷思。以多元路径促进"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从而真正达到"四史"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余进军 《学理论》2012,(15):236-237
案例教学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它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在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医学生特点,精选案例、巧设问题。通过医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教师引导、讲述和评论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作为系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头脑的有效路径如下:思政课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研究课程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切实做好"三进"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也是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9)
中国精神在大学生中的培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拓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仅要与校园内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相结合,更要与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内化于心"转化为"外化于行"的能力,铸造中国精神的力量根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8,(11)
将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现代化微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充分利用微工具的传输功能、发布功能、强关系性能够改进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弊端,极大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同时,微工具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是拿来主义,还应注意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微工具使用之间主辅关系、如何使用微工具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如何合理运用新兴微工具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9,(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主客体认同相结合规律,构建思政课教学良好开端;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完美结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律,让思政课焕发蓬勃生机;遵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规律,培养青年学生在思想升华中"精神成人"。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