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琛  孔祥智 《理论探索》2021,(1):92-100,120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土地资源存在错配状况以及农村资金净流出且存量不足,亟需注入优质城市要素以激发乡村活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挖掘了新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未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处理好“四对关系”,重点是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小城镇为着力点构建新型工农关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下乡村振兴制定了战略,谋划了蓝图。如何认知和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日、韩、德农业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都有其逻辑可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城镇化,补齐乡村这块"短板",彰显乡村内在价值,尤为重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价值取向明确下的乡村发展要素"聚拢"与"盘活",关键在"人"。因此,培育乡村建设人才、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要义。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桂林市立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县镇村联动、各种要素互动,创新乡村振兴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以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推动乡镇全面提升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桂林市委提出了因地制宜分批推进新型城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有较好的耦合性,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传承乡土文化、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就地城镇化存在许多现实藩篱,制度不完善、权责不匹配、产业失衡、利益多元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进一步推进。鉴于此,推进制度改革、优化权责配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多元利益就成为推进就地城镇化建设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6)
通过分析"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出枣庄市在"逆城镇化"进程中人才流动规律,进一步探索出新时代适合枣庄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农村电商、医养结合、乡村特色旅游、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等急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人才、聚集人才。本研究对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党的乡村治理理念、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基层组织建设,强化金融支持保障,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构筑起全方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动能和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7.
《求知》2020,(5):63-64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双衔接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忠双认为,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首先要科学认识二者相辅相承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条件、重要基础和坚强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取得脱贫攻坚全面、彻底、决定性胜利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健君 《瞭望》2020,(1):10-13
截止到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近两年,顶层政策设计持续完善。其中,省区市每年向党中央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的制度已建立,并延伸建立市县报告制度。到2019年底,省区市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俊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他强调,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为根本,坚持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包括农村文化振兴在内的五点新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农村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局,以及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俞淼 《理论导刊》2023,(2):58-64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优势互补、互促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两者深度融合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破解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难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现实需要。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优质要素的带动,以解决乡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土地利用率不高以及资金缺乏等难题;新型城镇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乡村振兴释放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的坚实支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需要以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城乡“统筹联动式”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城乡“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城乡“协同高质量”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包容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文博 《学理论》2023,(1):70-7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三农”稳定社会民生、强化国家战略定力、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自身经济社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减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的冲击,有利于自身和平崛起,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特殊的世界意义;完善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全面领导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政治保障,不但为乡村建设凝聚社会合力,且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黄振华 《理论与改革》2022,(4):156-165+168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乡村”,但又不能囿于“乡村”,而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予以认识和把握。这既是由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决定,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县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与县城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导向不同,县域发展的基本导向是乡村振兴,其主要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县域居于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家与社会的关键节点,具备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载体功能和支点作用。以县域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应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为本位的基本原则,以县域城乡融合为基本路径,围绕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号角。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引领,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近年来,栖霞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围绕弘扬文明风尚、建设美好家园主题,精心策划"我爱我家"社区(村居)文化节,整合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继新农村建设战略后着眼于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着眼于解决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和建设目标。一、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键是要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的逻辑关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  相似文献   

15.
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转换,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沿循"谁衔接""衔接什么""怎样衔接"的思路,通过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内容—工具"的三维整体框架,揭示二者有效衔接需要多元主体联动形成衔接合力、五大内容协同促进提质增效、多维工具集成提供衔接保障,进而围绕"五大主体""五大内容"以及"三大工具"进行系统化衔接,以助益稳定长效脱贫、缓解相对贫困及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十四五"时期既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努力促进小农户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措施实现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7.
黄良 《侨园》2022,(Z1):111-112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然之举。本文在阐述乡村文化振兴时代意义的基础上从乡村文化振兴理念的创新、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探索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意义(一)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苏亦飞 《理论导刊》2020,(5):118-123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振兴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说")和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本身创新性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文化自信培育面临困境。有效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必须在把准价值导向、契合主体需求、夯实现实基础、激发多元参与和实现转化创新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国家倡导青年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公益人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对于促进我国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公益人参与乡村振兴从根本上受到乡村和公益的双重驱动,从外在需求上则受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的三重驱动,其中生存需求是基本需求,关系需求是保障需求,成长需求是核心需求。青年公益人在追求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各种需求呈现出"满足-上升"与"挫折-倒退"的动态平衡。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公益人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充分考虑青年公益人的生存需求,同时给予其足够的关系支持和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重点所谓乡村振兴, 就是通过大力发展, 使乡村逐步兴盛和繁荣起来。在人民日益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我们所需要的乡村振兴不单纯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振兴, 而是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 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在内的全面振兴。因此, 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其内涵十分丰富。当前, 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