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工具,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科学的研究和剖析,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政治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时,也必须借助于这一认识工具,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消化掌握,融会贯通,并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授。譬如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马克思一生中两项“伟大发现”之一。它深刻而透彻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雄辩的说服力。但是,在这一学说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货币关系转化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资本家经营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经历了一场以原子能利用、电子技术、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巨大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业生产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引起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某些改变。在这种新的情况下,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又纷起制造种种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叫嚷什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正在被“消除”;通过“股票民主化”和“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嬗变中的剥削伪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的本性是私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占有,不管资本主义如何发展变化,其剥削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所谓“股权社会化”、“中产阶级化”、“社会福利化”、“资本全球化”等特征,给资本主义的剥削披上了种种外衣,对此,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剥开它的画皮,揭露它的伪装。  相似文献   

5.
死刑又叫生命刑或极刑。它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维护其统治的最严厉的暴力手段。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这种刑罚方法就被统治阶级广泛适用,从未间断,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资产阶级出于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这就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认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首先必须抓住政治文明的实质,同时要紧紧围绕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马春如 《传承》2008,(12):118-119
党中央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这就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认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首先必须抓住政治文明的实质,同时要紧紧围绕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5):62-62
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是极其残酷和贪婪的。战后,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尤其是名义工资)有所增长,工作日缩短,小汽车、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进入了一般工人家庭,但是,资本的本性没有改变,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不断  相似文献   

10.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正加速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数字技术作为最先进生产力要素和“数字劳动”普及为基本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然而,国内学界目前对这一重大趋势的思考和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关键性概念和理论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基于对“数字资本主义”和“数字劳动”两个核心概念的系统辨析,以平台厂商、平台用户、平台广告商三方构成的“平台资本主义”系统为例,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和数字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形式作出了探讨,并结论指出:这一新兴生产方式非但未能缓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反而因数字技术支配下的更隐蔽的剥削形式而进一步加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一个事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问题.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改良和完善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除了具有对抗的一面外,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调节的一面,就能正视现实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借鉴、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认清资本主义国家自我改良和完善的本质,利于我们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尤其是自战后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局面。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本性或实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并由此产生对当代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这一历史大趋势的怀疑。为此,有必要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及这种发展变化并未改变其本性和实质进行再认识,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仍然摆脱不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各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地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不发达状态。资本主义并不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同义语,它在创造发达的同时,也在创造不发达。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 ,其中之一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对这一问题我国理论界、学术界近期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和讨论。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要回答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的问题 ,前提是要区分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 ,即四阶段和三阶段。也有其他划分法 ,如五阶段。1.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成长并最终取代封建主义的阶段 ,即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英国产业革…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近年出现的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所谓“再认识”活动中,存在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倾向,如鼓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掩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崇尚资本主义私有化,宣扬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调节机制,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理想化等等。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思潮中,上述这些对现代资本主义所谓“再认识”的错误认识也受到应有的批判。这种批判集中到一点,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改变,而其活动方式却是可以改变的。有人把它概括为“现代资本主义本质不变性与活动方式可变性的结合”。在具体分析这个问题时,一些文章比较集中地谈了三个问题:一、现代资本主义国有制不可能具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这里的关键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相似文献   

16.
2016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仍然是危害巨大的错误思潮,在网络、微信、微博、杂志、影视中泛滥,并呈现新特征。这一思潮对历史的否认和批判有着较为明确的政治诉求,不仅松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影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人们关注而又存在不少疑问和困惑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一个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左”的思想理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绝对化。近年来,有...  相似文献   

18.
在讲初二(上册)第四课《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时,许多学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理解发生混淆。讲清这两个“迅速发展”的含义、关系,对于认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两个“迅速发展”的内涵不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阶级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是指…  相似文献   

19.
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首要的问题是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则是一个当代资本主义行将过时而取而代之的社会制度。两者之间有着重大的关联。所以,认真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我们深刻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既是一个尚对生产力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的社会制度,又是一个暴露出许多重大弊端的社会制度。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基本原理去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研究,才能真正认识清楚当代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20.
<正> 现在只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在我国“要实行多党政治”,也就是要在我国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多党制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其成员之间为夺取最大利润而竞争的情形非常激烈;就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仍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