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的两岸关系应当如何评估?今年,两岸关系将会怎样发展?能否会有新的突破?目前两岸关系僵局的症结何在?怎样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刊邀请了大陆一些台湾问题专家、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1994年的两岸关系在曲折中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2.
正1月16日,岛内政治力量激烈角逐的台湾地区两项选举结果揭晓。执政的国民党在选举中大败,民进党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并获得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机构过半席次。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也给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带来重大影响。两岸各界都在关注,民进党当局如何处理两岸关系、维持两岸关系现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和势头能否保持下去,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将走向何方?当前,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保持两岸关系和  相似文献   

3.
僵持了三年之久的两岸关系的气氛,由于1998年10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邀请辜振甫先生参访大陆,而出现松动的转机。然而,两会达成的“四项共识”能不能得到落实?两岸关系将如何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两岸目前分歧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本世纪的最后一年,两岸关系可否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岸政治对话有无可能为两岸政治谈判创造条件?……1998年12月28日至30日,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在北京的香格里拉饭店举办由两岸学者参加的“两岸关系座谈会”,与会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2000年3月18日,台湾现任领导人陈水扁上台,主张“台独”的台湾民进党成为执政党,这对台湾政局、两岸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两年过去了,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以及围绕台湾问题的美国因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怎么看待当前的台湾政局?如何判断当前的两岸关系形势?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最后10年,台湾海峡局势究将如何变化?两岸关系会有什么新的进展?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如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加速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本文就这些海内外同胞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18)
<正>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柯承亨日前表示,当前两岸关系虽然低迷,但仍乐观看待。作为蔡英文当局智库的"亚太和平基金会"董事长的许信良稍早也说,他对两岸关系很乐观,不认为两岸关系会一直坏下去。但这些说法会是真的吗?两岸关系的倒退,早已成为蔡当局不获民众信任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两岸关系能在短期内有显著改善,必有助于蔡英文的支持度,但欲达此目标,必须  相似文献   

7.
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25年来,两岸关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刘红:在《告台湾同胞书》的推动下,25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以前的两岸军事对峙,开始进入了两岸对峙下的交流、交往阶段。两岸关系的整体性质发生了改变,带来了巨大的现状改变。  相似文献   

8.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所有中国人企盼的一件大事。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拖延了半个多世纪?五十年来两岸关系是怎样发展的?台湾问题的症结何在?《中国结——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内幕》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个全面、明确的答案。这本书由多年从事中共党史和党的文献编辑研究工作的王永钦主编、由十几位研究台湾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9.
台湾选举结束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最近,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发表了一些愿意改善两岸关系的言论,但却不愿就—个中国原则这一改善两岸关系的前提作出正面回应。继李登辉“两国论”强烈冲击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后,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意欲将两岸关系带向何方?引起两岸同胞的强烈关切。 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也是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不是国共两党的历史旧帐,而是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否不被分割的问题,台湾当局的更迭,并不能改变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十年来,李登辉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其隆 《两岸关系》2005,(10):33-34
近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会谈所达成的共识逐步落实,有力地缓和了两岸关系,这使人们由衷地高兴。然而,台湾当局制造所谓的“中华民国四阶段论”、阻挠台湾水果登陆、拒不承认大陆学历等行径,又给两岸关系蒙上一层阴影,这使人们又不免有些忧心。那么究竟如何观察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呢?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06,(7):1-1
6月20日,陈水扁在发表电视讲话时大言不惭地说,他上任以来,两岸关系没有倒退。陈水扁在面临严重执政危机之际,极力掩盖其阻挠两岸关系发展、大搞“台独”分裂的行径,向台湾民众辩白,他对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努力,事实果真是如此吗?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但是自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一直在肆无忌惮地破坏这个基础,大肆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破坏两岸关系。在发展两岸关系这个事关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大问题上,陈水扁始终扮演的是“麻烦制造者”的极不光彩角色,其“台独”本质已暴露无遗。上台伊始,他还信誓旦旦地…  相似文献   

12.
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以来,海峡两岸阴云笼罩,形势严峻,气氛凝重,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且迄今仍毫无云散天晴迹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李登辉究竟欲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一、1995年是李登辉分裂祖国野心进一步暴露的一年如果说,1994年是两岸关系由紧张走向缓和的一年,那么,1995年就是两岸关系再由缓和走向新的更紧张的一年。人们知道,1994年李登辉正式发表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对话以后,他的分离祖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5,(10)
<正>5月5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负责人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联合采访,就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讲话精神、国共两党互动成果回答了记者提问。问:如何认识习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答:习总书记会见朱立伦的重要讲话,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和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指明了新形势下国共两党关系、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体现了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李登辉先生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事件,造成了两岸关系的高度紧张,并致使以第一次“汪辜会谈” 成功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议定举行为逻辑发展标志的两岸关系积极势头几尽消蚀.今年3月台湾“总统直选” 落幕后,两岸关系的走向再度引起海内外的瞩目.舆论指称:“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要真正做到这一步,又并非轻易之事.谁先退一步?退又往哪里退?5月份李登辉发表的所谓“就职演说” 表明,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两岸关系究竟是敌对的还是非敌对的?如说是敌对的,两岸交往却十分热络,同胞情谊,互相通婚,双方握手干杯.这将如何解释?如说是非敌对的,为什么“三不”政策还不能放弃、“三通”还不能实现?可见两岸关系的性质问题还值得加以探讨.明确了性质以后,两岸相处的原则就比较清楚了.从敌对到非敌对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钟台升 《台声》2006,(2):14-17
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首先回顾了过去一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本次发布会还邀请了国台办交流局局长戴肖峰先生,国家?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先生,以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秘书长陈润生先生出席。他们分别从各自的管辖职能,介绍了大  相似文献   

17.
奥巴马政府推行重返亚太战略以来,两岸周边安全形势以及亚太区域合作进程出现重大变化。但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始终避免提及台湾。这一现象提醒我们深思,美国所谓维持海峡现状不变的政策,是否真的不变?美国如何看待两岸关系发展具有的区域含义?本文从美国"两岸关系政策"而不是从美国对华政策和对台政策的视角,研究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自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和紧张气氛,且至今看不出缓解迹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引发两岸关系走向倒退和紧张的根源何在?怎样才能缓解目前两岸关系的对立和对峙状态?笔者拟就此进行些探讨。 两岸对峙的根本原因何在 目前,两岸关系恶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登辉所推行的现行大陆政策。 李登辉的这个大陆政策,如果简要地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一国两体、分裂分治、先实后名、假统真独”。所谓“一国两体”,就是一个国家、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其中“一国”是虚,“两体”是实。所谓“分裂分治”,就是“主权共享、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1)
正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5月20日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提到,在其执政下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演说中蔡回避"九二共识",不承认"一中原则",说明民进党依然将"台独"理念的所谓"政治正确",作为执政的前提。民进党自身制造了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如何能够承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任?蔡英文避而不谈"九二共识",以保持其"政治正确"的立场,引起  相似文献   

20.
自紧闭的大门打开以来,两岸交流和交往不可谓发展不快,到目前为止已有500万人次以上的台湾民众访问过大陆,大陆也有数万人次访问过台湾.而在两岸的经贸关系上,贸易和投资关系发展之快,使台湾和大陆互为经贸伙伴的地位迅速上升.在这样一种迅速发展的两岸关系中,我们看到了背后双方政策的互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两岸关系发展的步履艰难,对立与僵持充满在互动的过程中,又使两岸关系的发展充满了遗憾和无奈.怎样来解释这种状况?怎样来寻找进一步互动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