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员的朋友     
报载,包拯平生不写私人信件,不喜欢与他人结交,没有多少朋友。其原因大体上不外乎自我选择与他人选择两种。从包拯一面来说,他身居高位,朋友多了,各种各样的利益牵绊就多,他害怕自己无法摆脱情感因素,不能做到公正断案,因此刻意与朋友保持疏离。宋时流传一句话叫“包公笑,黄河清”,意思是说包公笑一次,黄河都会变清,可见包公笑之难得。道理很简单,在人治环境下,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包拯,世人奉若神明,在他手中查清的难案悬案难以胜数,流传千古。但古书《梦溪笔谈》却记下了他做开封府尹时上当受骗的一个故事。有个有钱人犯了法,按法律要受杖脊(刑法之一种)。这家伙想行贿减刑,知道包公必不受贿,便转而收买包公身边的一个小吏。这小吏说:“等一会儿提堂,包公一定下令责打你,你只要拼命争辩,我自有办法与你分轻脊杖,使你免受重刑。”  相似文献   

3.
王国华 《法制博览》2009,(14):35-35
现在看来。包公铡包勉的故事,基本属于投诉无门者的自慰,但是人民需要这个。试想想,这个清官连自己的亲侄子都敢铡,光棍到如此程度,还有什么顾及的。有事去找他,肯定没错。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假戏真做,人们又编出了续集《包公赔情》。包公赔情的版本也各不相同。我看过这样一个比较顺理成章的版本:包拯上来就说明自己把侄子杀了。  相似文献   

4.
郭振亚 《法制博览》2009,(14):38-38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先生,在讲《史记》秦始皇之死时,说过这样一段颇为隽永的话:“历史最怕意外,但历史又往往充满着意外。”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赢政先生,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他要一世、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地永远传下去,可是出他“意外”的是,自他一命呜呼,去见上帝之后,他最信任的赵高、李斯,以及他的小儿子胡亥,一起谋划了一件让秦始皇生前永远料想不到的事,即篡改始皇帝的遗诏。  相似文献   

5.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5):29-29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朝廷举报了自己一条更可怕的罪——“谋反”。  相似文献   

6.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朝廷举报了自己一条更可怕的罪——“谋反”。  相似文献   

7.
徐世平 《法制博览》2008,(21):14-15
夜读方孝孺,心情是沉痛的,也是复杂的。几百年来,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我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  相似文献   

8.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5):30-31
奇迹一:“七年三状元” 我国科举史上,一连三科的状元被同一县的士子所蝉联,只有一个永泰县。可谓空前绝后。 萧国梁是永泰岭路乡陈山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状元。该科状元本是皇族赵汝愚,按当时制度,开科取士是为选拔民间人才,凡已列官籍、挂了仕版的就应回避,因此升国梁为榜首。所以他在殿试时有“名传玉陛星辰晓,泽沛金芝雨露春”之句,在谢恩奏章中说:“豫龙飞之选,淮安序次已当先;无汗马之劳,邯侯何功而居上。”  相似文献   

9.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09,(23):F0002-F0002
秦始皇想得挺美,先是琢磨长生不老,实在不行偏得死的话,就传位给儿子,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不用说,这是痴人说梦,皇位“传”到秦二世胡亥这个混蛋以后,就传不下去了。事实上,胡亥的皇位也不是秦始皇“传”的。而是赵高“抢”去交给胡亥的。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论才论德论宗法,这皇位也轮不到他。  相似文献   

10.
仕途失意 情场得意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早年受知于牛僧孺党人天平节度使令狐楚,并经令狐楚之子推荐,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即公元838年高中进士及第.不久便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当了一名幕僚,并且娶了他的女儿,从此堕人牛、李党争之中,一生困顿失意。李商隐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诗人,二十六岁时写下的《安定城楼》,展示了他的远大抱负。但是他空有“欲回天地”之雄心,可叹事与愿违,竟是“一生襟抱未尝开”。  相似文献   

11.
周总理无言     
有上级领导下基层,用饭时见满桌酒盛菜肴,怒火中起:“眼下是什么时候?还搞这一套?”拂袖而去。半年后,他又下来,基层不敢铺张,以客饭便餐待之。不料他拉下脸来,匆匆几口,使陪者难堪已极。事后揣摩,方知问题出在“眼下”二字上:有些带长带官、有职有权的碰到“眼下廉政”,面对下属进贡送礼,多以严肃脸相斥之:“快拿走,眼下我不能收……”弦外之音,“廉政”过了“眼下”关,公筵何愁无知己?  相似文献   

12.
1991年12月,广州海珠区二龙街重修的古迹状元井揭幕。那井貌不惊人,却因建井者为张镇孙而各噪于世。张镇孙,字鼎卿,番禺人,生于宋端平二年(1235年),12岁时已有神童之称。咸淳七年(1271年),他上京赴试,殿试时写下7000言的《殿试策》,提出“国家以民为脉”、“严惩贪官污吏以平民害”等。  相似文献   

13.
陆其国 《法制博览》2011,(13):37-37
袁世凯死于民围五年农历五月初六(1916年6月6日),不少书籍和文章提到袁的死,皆称他系“忧惧而死”。而说起袁的忧惧,自然会令人想到袁“洪宪帝制”梦的破灭。袁的i女儿袁静雪也如此写道,取消帝制后,“从此他(袁世凯)就忧愤成疾,终于身死”。但读罢这些文字,总不免会让人产生错觉,即似乎只要袁能继续坐在“洪宪皇帝”的“龙椅”上,免受忧惧之困。他就不会“忧愤成疾”,生命也自然会延续。这就是将袁的死亡简单归结于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立群 《法制博览》2008,(13):45-47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一个普通的郎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开始了探索西域的征程。正是他的西行,开辟了一条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司马迁在《史记》称他“凿空西域”。什么是“凿空”?当世界还是一个混沌的鸡蛋,盘古以肉为土,以血为水,开天辟地称得上“凿空”;上帝奋战七天,垒山引水,开光造人,也是“凿空”!他是谁?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他出使西域?他为什么在身后赢得如此巨大的声誉?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史书记载,他有三个名字。一曰赢政,他是秦庄襄王之子,“秦人赢姓”,由于生于正月,故起名为正,古代通政,因此写作政,所以追根而论为赢政。二曰赵政,先秦时,有以出生地为姓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法制博览》2010,(15):4-5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写成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典型,他对才智超过自己的诸葛亮,千方百计加以谋害,结果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临死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人扣,极为生动,并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智绝”的地位表现到极致。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法制博览》2008,(15):49-51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上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但却因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正统史家永远打入“冷宫”,不得立于名将之列。  相似文献   

18.
郭灿金 《法制博览》2009,(13):53-53
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联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相似文献   

19.
卫京 《法制博览》2009,(13):78-78
《名家讲坛》第6期上有篇文章《包公的年薪》说到公使钱,文中给出的解释是:朝廷发给包拯的可以由他随意支配的小金库。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20.
韩毓海 《南风窗》2014,(22):94-94
1948年,何炳棣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博士论文开题考试,何先生后来回忆说,这场考试,题目之深奥,诸位导师用心之幽远,令他“终身难忘”。毫不夸张地说,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均成为他日后研究立身的契机和基础,故55年之后撰写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何先生把当年考试的内容都一一记录下来,以示后来。而作为后来者,读何先生的著作,看他当年的考题,再回想当年自己博士论文开题时之敷衍,又思当下博士考试制度之肤浅草率,不禁怆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