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核心提示 2002年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在内的基本架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如期建成,是按框架协议的要求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该协议创设了富有自己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比较而言该协议更能满足本区的需要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中和平、迅速、有效的解决贸易争端;其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为解决经贸纠纷、维护成员正当权益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沈伟 《法学研究》2015,(4):184-208
与双边投资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爆炸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国际投资保护领域的多边协定相对而言谈判进展缓慢并且较少受到关注.亚洲地区最近的多边投资协定,当属《东盟—中国投资协议》及《中日韩三方协定》.本文以中国签订的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议为研究对象,考察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全面保护与安全、征收以及资本转移等主要实体保护标准的演进.《东盟—中国投资协议》与《中日韩三方协定》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实体保护标准,越发显示出更为自由的保护投资者的立场,这将有利于促进投资、改善投资相关规章制度的透明度、加强投资领域的多边合作,最终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投资协定的签署以及投资法律体系的自由化和多边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盖志凌  胡凯 《法制与社会》2012,(36):105-106
本文以台商投资区法治环境的形成为主线,结合ECFA及《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签订后,台商、台资企业对法治环境的新需求,提出进一步优化台商投资区法治环境的建议,以期为今后包括漳州台商投资区在内的各地台商、台资企业聚集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两岸民众经济、文化交流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以下简称服务贸易协议)。在《服务贸易协议》第十七条规定了加强东盟新成员国对服务贸易的参与。服务贸易协议中加强东盟新成员国对服务贸易的参与有着重大的意义。东盟新成员国应努力采取各种有效对策尽快、充分、高效的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6.
争端解决机制是贸易区全面经济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了C-ASEAN的经济繁荣、法律运行稳定,采用什么方式解决经济争议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1月1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生效,C-ASEAN争端解决机制已初步建立。本文以《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为基础,阐述C-ASEAN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程序。  相似文献   

7.
翻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备忘录, 你会发现:2002年、2004年这两个普通的年份,在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跨时代的意义。2002年, 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它标志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锡祥  吴鹏 《时代法学》2006,4(5):91-9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始建于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按照规划将于2010年建成,它是一个包括11个成员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本文考察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其他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模式,并对其利弊得失作了恰如其分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2005年生效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为基础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探究了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提炼出可供借鉴的合理成分和可取之处,在总结归纳的同时,提出了完善和改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具体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救济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中国与外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该协议及其附属协定专门就贸易救济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本文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救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找出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救济制度的不足,并为我国日后与他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投资促进,是《中国——东盟投资协议》中的重要条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鼓励投资,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向各个潜在的投资者所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本文讨论该问题,意在研究中国和东盟各国采取的投资促进措施的利弊,以达到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促进措施、实现区域共同繁荣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visions of th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the “ASEAN”), especially those o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national treatment, Most Favored Nation (MFN) treatment, expropriation, and investor-state dispute resolution. The paper then compares the new agreement with othe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concluded by China or ASEAN. In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BITs) between China and individual ASEAN member stat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Investment Agreement which provides a higher standard of investment protection. Such an investment protection is common 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BITs, which were signed by China since 2000. However, unlike some other investment agreements in free trade arrangements, the Investment Agreement rarely touches upon the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although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f ASEAN-China FTA provides for creating a liberal investment regim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negotiating an investment agreement in China’s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is regarded as an opportunity to update its old BITs, but China is not yet prepared to undertake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in its FTAs. The ASEAN-China Investment Agreement is, rather, an extension of China’s BITs at the regional level, which is a demonstration of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at this level.  相似文献   

12.
This report begins with a brief historical sketch of eventsleading up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in 2002 and themaximum utilization of their collective efforts to implement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for China and ASEAN Six by 2010, and for China and ASEAN asa whole by 2015. The Second CAFTA Expo at Nanning on 18–21October 2005 provided yet another yardstick to assess the progressachieved as well as a platform from which to launch future practical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joint endeavorsto set up a super regional Free Trade Area of 1.85 billion ASEANand Chinese consumers, and an ideal investment area coveringthe entire mainland China and all ASEAN countries. The SecondNanning Expo 2005, like its predecessor the year before, servedas an effective tool: (1) to place goods and services availablewithin the CHINA–ASEAN Greater Region on display at theexhibition pavilions; (2) to provide fac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for the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Summit meetings for traders,investors and members of the ASE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irChinese counterparts to gather together for closer consultation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joint projects; and (3) to organizethe CHINA–ASEAN Legal Affairs Forum for brainstormingsessions to work out practical ways and means to implement theircombined plan of actions, notably to devise a functioning legalmachinery to ensure further inter-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It is gratifying, at the end of the day, to be able to witnessat close range the rebirth and phenomenal natural growth ofa new breed of Chinese and ASEAN transnational legal scholarsand practitioners actively at work. The heritage of ASEAN–Chineselegal scholarship is apparent and distinctive.  相似文献   

13.
黄洁 《河北法学》2012,(3):69-76
多年以来,两岸的投资合作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至2011年 2月,大陆资本已经在台湾投资了大约102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32亿美元。但是较之133亿美元从台湾流向大陆的资本,两岸投资发展很不平衡。如何推动陆资赴台,实现两岸互利双赢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要求大陆和台湾鼓励双向投资并且签订双边投资保障协定。回顾目前在陆资入台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评价其成绩和不足,然后借鉴WTO相关规则和大陆与东盟、德国、法国、瑞士、韩国签订的投资保障协定,讨论如何拟定《两岸投资保障协定》。  相似文献   

14.
邓崇专 《河北法学》2007,25(1):155-160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建立,我国与东盟之间将在投资和各项贸易方面密切合作,这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民商事法律关系.而如何处理和对待我国涉东盟的民商事法律关系,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与他国的第一个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加之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身特点十分突出,所以,我国在处理涉东盟民商事法律关系时应有独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张昕宇 《政法学刊》2010,27(1):75-78
CAFTA《投资协议》在《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独具特色的投资仲裁制度,构成了该自由贸易区内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核心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CAFTA的投资仲裁规则的特点及其法理依据,认为该规则将为私人投资者的权利救济提供制度保障,势必极大推动自由贸易区内投资自由化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曹明德  赵爽 《河北法学》2008,26(5):171-177
以对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法律机制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为前提,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协调及其启示加以有益的借鉴,倡导在确认成员国有确定本国环境保护水平的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区域环境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而尝试在协调区域内成员国间环境标准及协调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环境协定间的关系等方面构建一个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白凤欣 《河北法学》2005,23(9):141-143
多边投资协议(简称MAI)是为了推动国际投资自由化而进行的工作之一,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以失败告终。虽然MAI的谈判失败了,其内容却体现了当今国际投资法律的发展趋势。通过对MAI内容的分析,概括出当今国际投资法律规范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MAI看综合性国际投资多边立法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刘笋 《中国法学》2001,(5):137-144
经合组织(OECD)在1995年到1998年起草的多边投资协定(MAI)草案,是一个高度自由化性质的多边投资条约草案,集中反映了西方国家关于自由化性质的国际投资多边立法的种种要求,也表露出MAI谈判方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这些情况值得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OECD的MAI计划的搁浅,不仅说明发达国家对于何谓可接受的自由化多边投资规则尚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也预示了未来综合性多边投资条约谈判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即能够为各国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多边投资条约,必须同时反映不同国家的利益需求,谋求国家间利益的适当平衡。只有沿着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方向前进,国际社会才有可能确立一个具有普遍效力的综合性、全球性多边投资条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外资立法与TRIMs协议之间存在不少冲突。为了履行我国的入世承诺,应当在我国外资立法中确立国民待遇原则,取消数量限制的规定,增加外资立法的透明度,制定统一的《外国投资法》,完善外资立法的相关法律规范,对我国外资立法体系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李本 《法学论坛》2012,(5):94-98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其对海峡两岸区域金融合作的法律支撑效应尽显。从法律定位角度分析,ECFA不仅涵盖两岸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含金融服务),还涉及投资内容,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认可的"深度PTA"特征。从金融合作的实质内容来看,ECFA在金融方面的全面渗透,广泛合作的态势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两岸在监管方面也必须配套广泛性和协同性。截止目前,ECFA框架尚未达成解决解决争端的救济模式,但考虑以政治性、法律程序性混合机制公允、灵活解决争端应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