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皮蝇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清牦牛皮蝇对生产的危害,探索防治方法,我们对青海省海北地区某牧场的牦牛皮蝇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观察了某些生物学特性。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地区感染情况 1981年4~7月对流行区3个大队部分牛群的1~10岁牦牛进行了逐头检查记录,重点为1~2岁牦牛。共检查160头,阳性135头,感染率84.3%。其中1岁牛65头,阳性62头;2岁牛50头,阳性49头;3岁牛19头,阳性13头;5~6岁牛14头,  相似文献   

2.
牛皮蝇蛆病在养牛地区分布很广,牛皮蝇幼虫主要寄生于牛的腰背部,对犊牛危害严重。天祝县是以养牛、养羊为主的牧业县,饲养牛9.3万头,其中牦牛8.7万头,天祝白牦牛占3.4万头,牦牛皮蝇蛆病感染率达98%以上,其中松山乡黑马圈河村、石门乡维芨滩村等地的牦牛几乎全部感染。此?..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牛皮蝇幼虫病在甘南州各县均有流行,全州牛的平均感染率为83.96%,平均感染强度11.4(1~188)。 皮蝇幼虫严重感染,可使犊牛的生长发育受阻,乳牛产奶量降低,牛皮受到伤残,也能造成犊牛的死亡以及降低母畜的繁殖力和仔畜成活率,给  相似文献   

4.
采用剖检法检查西藏五县147只山羊、118只绵羊、114头牦牛、88头黄牛内脏器官、网膜、肠系膜、脑等组织器官,采集寄生虫幼虫,调查西藏家畜主要带科中绦期幼虫(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山羊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46.94%、4.08%、0,绵羊分别为62.77%、13.83%、4.26%;牦牛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5.79%、2.63%,黄牛的感染率分别为4.55%、0,说明绵羊更易感脑多头蚴;截至目前暂未在西藏发现山羊感染脑多头蚴;牦牛感染率幼畜与成年畜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幼畜更易感。结果表明,西藏家畜这三种绦虫蚴病感染强度仍很高,需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早在1900~1901年由俄国学者Κозлов在我国青海省采集到,1926年由Pleske命名为中华皮蝇。1981~1984年,我们对青海、四川和甘肃三省牦牛皮蝇进行调查,发现该蝇是寄生于牦牛的特有种类,并对其生活史、流行病学等进行研究。但国内外对该蝇有不同的看法。如Грунин(1962)Бреев(1970)提出该蝇可能是纹皮蝇的高山亚种。国内1984年古人提出寄生牦牛的中华皮蝇和纹皮蝇是一个种。故我们继1982年对该蝇形态学研究后,又根据Avise 1964年提出的“种间的生化差异对描述和鉴  相似文献   

6.
曼尔玛乡观有牦牛6万多头,年产犊牛2万头左右。牦牛犊拉稀症是危害本地养牛业发展的严重疾病之一,一般在夏、秋季节多呈爆发性流行。经调查证明,主要是犊牛副伤寒与硒缺乏症合并流行所致。近两年来,在部分病群中用亚硒酸钠和抗菌类药物综合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据72个牛群调查,年度产犊总数2011头,发病1037头,平均发病率51.57%,其中用抗菌素类药物治疗病犊384头,无效312头,治愈66头,治愈率17.19%,用亚硒酸钠和抗菌素类药物综合治疗病犊492头,无效34头,治愈456头,治愈率92.68%,费用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分子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西藏当雄县感染皮蝇蛆牦牛的背部皮下收集到三期幼虫113个,首先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之后提取D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COⅠ基因,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当雄县感染牦牛的皮蝇蛆为牛皮蝇蛆和中华皮蝇蛆。前者(85条)占样本总数(113)的75.22%,为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优势虫种;COⅠ基因序列显示牛皮蝇和中华皮蝇的种间差异为10.8%~11.3%,同源性为88.7%~89.2%;牛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6%,同源性为99.4%~99.9%,中华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4%,同源性为99.6%~99.9%。说明COⅠ基因是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种类分子分类鉴定的可靠靶基因。  相似文献   

8.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 ,其寄生率分别为 84.2 5 %和 70 .2 8% ,寄生强度分别为 18.3 2个和 2 .17个 ;剖杀检查牦牛 114头 ,寄生率为 10 0 % ,寄生强度为 71.66个。经鉴定 ,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 (Hypo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 )和中华皮蝇 (H .sinense) 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 ,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中华皮蝇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至1982年我们在青海省海北地区收集了寄生于牦牛的皮蝇三龄老熟幼虫进行人工羽化,将羽化出的成虫进行详细鉴定,发现雌虫中有与所记载的中华皮蝇雌虫(1900年在青海省布尔汗布达山峡谷采得的一雌和1901年在祁连山、南大通山采得的一雌及1945年在东帕米尔山谷地带采得的一雌)基本相似,但他们均未记载雄虫,也不明其幼虫、宿主和生物学特性。这是我们第一次将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雄虫和幼虫等作了详细的描述以补其不足。我们对该蝇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某些观察(见本刊1982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0.
马的皮蝇蚴虫病颇为罕见,今年3月我遇到一例。畜主反映:该马背部有硬疖,疖头有小孔,按压硬疖时从孔中嘣出牛皮蝇状虫体。经检查,患马营养中等,体温37.5℃,脉搏28次/分,呼吸平稳。左、右背部各有开孔的皮蝇疖4处,除畜主挤压过的两处无皮蝇幼虫外,其它各孔均有皮蝇幼虫与脓汁排出。挤出虫体大小不一,最大的重量为1克,最小的为0.3克(其中重量1克的一只虫体挤压时脱于地上,拣起后和其它虫体共浸于96%酒精中,次日发现粘有土粒的虫体色变淡黄)。用手挤压患部时,患畜无反抗表现,伸颈引首似有快感。当即清洗皮蝇疖,向疖孔内注入碘甘油,半月后痊愈。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以饲养牦牛为主 ,现饲养牦牛近 2万头。据调查 ,本场牦牛的皮蝇蛆感染率达95 .4 0 %~ 99.1 4 % ,属高发区。长期以来 ,本场在试验的基础上先后采用敌百虫溶液、蝇毒磷、倍硫磷注射剂进行洗浴或注射防治 ,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以前 ,国内主要推广使用倍硫磷注射剂 ,按体重6.2 5mg/kg剂量臀部肌肉注射 ,防治效果满意。但倍硫磷因毒性较大等原因已停用 ,加之牦牛饲管粗放 ,性情野莽 ,不易抓缚 ,口服给药比较困难。伊维菌素浇泼剂是一种广谱、高效的驱虫、杀虫药物 ,用于驱杀牛皮蝇蛆效果好 ,安全范围大 ,给药方法简便。笔…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确认皇城羊场属棘球蚴病高发地区。对1300只羊经剖检,棘球蚴感染率为77.15%,其中细毛母羊感染率高达87.17%;牦牛为75.51%;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为26.67%;人的棘球蚴感染率为0.25%。对1~5岁龄的绵羊各约100只,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间接血凝试验结果:1岁羊血清滴度较低,2岁和4岁羊的滴度较高,而3岁和5岁羊的滴度略低于前一年龄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1岁羊血清平均OD值最低,2岁最高,以后各年龄组略微降低,并大致保持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3.
根据BpeeB(1970)提出中华皮蝇是纹皮蝇的一个亚种(即中华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 sinense P1.)和1984年有人提出两者是一个种的说 法。我们对寄生牦牛的中华皮蝇(H.sinense P1.)和纹皮蝇(H.lineatumDe Vill.)的三龄幼虫用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生化分析比较,其结果:凝胶条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中华皮蝇显示21条蛋白质区带,纹皮蝇显示15条蛋白质区带,而且在带的分布上。互相之间也不相同;主带分子量:中华皮蝇分别为56000,44000,36000,30000,27000,22000和16000;纹皮蝇分别为81000,56000,44000,17000,16000和15000,互相之间也不相同。说明中华皮蝇和纹皮蝇不是一个种,而是两个独立的种,根据亚种的先决条件,前者也不是后者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14.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药物:①害获灭牛用注射液是1%(W/V)伊维菌素溶液,由美国默沙东药厂亚洲有限公司农畜药部惠赠。批号为482150N;②倍硫磷注射液。 2.动物与分组: (1)害获灭驱除皮蝇一、二期幼虫试验的动物来自碌曲县尕海乡加仑村。该村皮蝇蛆的平均感染率为90.77%(177/195),平均感染强度31.45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 ,平均海拔 30 0 0m。全省面积72万km2 ,有天然草地 30 0 0万hm2 。 2 0 0 0年底全省各类家畜存栏 2 2 0 0万只 (头、匹 ) ,其中青海藏羊 15 0 0万只 ,牦牛 45 0万头。棘球蚴病是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呈世界性分布。青海省是棘球蚴病高发区之一 ,棘球蚴病的流行直接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体的健康。1 棘球蚴病流行状况目前 ,在青海省发现的棘球蚴病有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多房棘球蚴病 ,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分布较广 ,为优势虫种 ,犬羊型和犬牛型同时存在。1.1…  相似文献   

16.
1979年,我市曾对里岔乡、营房镇和李戈庄镇进行了猪喘气病的调查。其中夏、秋季放牧的里岔、营房两乡、镇,共调查猪63头,感染后圆线虫的47头,占74.44%;有喘气病灶的猪17头,占26.99%。而全年舍饲的李戈庄共调查20头,感染后圆线虫的6头,占30%;有喘气病灶的猪2头,占10%。调查结果表明,夏、秋季放牧的猪,喘气病发病率和后圆线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全年舍饲的猪,且后圆线虫感染率和喘气病发病  相似文献   

17.
牦牛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牦牛脑内所致。在我县昌台牧区,本病对幼龄牦牛的危害严重而突出。我们在本病诊疗方面作了探讨性改进,效果较好。共手术治疗牦牛脑包虫91头,治愈87头,治愈率达95.6%,现报告如下: (一)诊断 1.发病托牛年龄:4月龄1头(占病牛总数的1.1%),6~8月龄5头(占5.5%),8~12月龄37头(占40.6%),1~1.5岁35头(占38.5%),1.5~2岁10头(占10.9%),2~4岁3头(占3.3%)。可见,1岁左右牦牛易感,发病率达79.1%。 2.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8.
皇城地区属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管,位子祁连山雪峰之比麓,紧靠河西走廊,东经102度,北纬38度,海拔2500~3200公尺,气候寒冷多变,年平均温度为2.1℃(-29~32℃),年平均降水量300~400毫米,集中于6~8月。草原类型为高山与亚高山型,放牧家畜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马等。为了查清牦牛皮蝇对生产的危害,探索防治方法,我们于1983年3~5月对皇城地区牦牛皮蝇的流行病学和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赤峰地区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牛体寄生的皮蝇属皮蝇主要为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2种,其寄生数量以纹皮蝇占绝对优势.调查的荷兰牛和蒙古牛寄生的牛皮蝇蛆其寄生强度为3~139只,平均为31只.牛皮蝇Ⅲ龄幼虫在3月中旬落地率为6.9%,3月下旬为72.6%,4月上旬为84.7%,4月中旬为92.0%,5月上旬为95.8%.牛皮蝇Ⅱ龄幼虫在7~12月份牛体内检出数分别为9、27、55、75、134和173只.Ⅲ龄幼虫在4~6月分别检出数为21、47和6只.经对牛皮蝇Ⅲ龄幼虫人工孵化,化蛹期为1~3 d,化为成蝇为36~45 d,成蝇可存活3~6 d.  相似文献   

20.
棘球蚴病几乎遍及全世界,我国牧区均有流行,特别是西北地区更为普遍。因本病系人、畜共患性疾病,不仅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并与公共卫生有直接关系,其危害性是不容置疑的。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范围相当广泛(包括8个目、40个属、60个种的动物),其中牛科(包括绵羊)更占有重要位置。我国牦牛约有1230万头,占我国总牛数的六分之一,占世界牦牛总数的85%。但牦牛的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尚不十分清楚,为制定防治措施,我们对本病进行了调查。 (一)材料和方法 1983年10月份,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肉联厂,对来源于碌曲的牦牛5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