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伦坡计划”是英国打着所谓抵御共产主义以及提高东南亚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招牌而创立的。而实际上是企图保持和巩固战前英国对东南亚各国的殖民地统治的地位。它的原先打算是:执行科伦坡计划的领导机构全由英联邦各国的代表组成,“计划”的费用也由英国来支付。但是,给軍备竞赛弄得精疲力竭的英国,负担不起这笔开支,不得不在1951年请求美国来参加科伦坡计划,企图靠美国的支援来达到它的目的。但是美国插手之后,却利用它来竭力排挤英国,扩张它在东南亚各国的势力,同英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目前,美国已成为对科伦坡计划国家的最大的投资国,这个计划的中心随之转移到了华盛顿。1958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科伦坡计划组织会议中,美国已更进一步夺取这个组织的领导权,并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困难把它作为加强控制和掠夺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工具,同时还想达到它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竭力挑拨参加科伦坡计划的亚洲国家同中苏两国的关系。日本在科伦坡计划中也有着很大的野心。它依靠美国的支持,并利用美英的矛盾从中渔利。而实际上,参加科伦坡计划的东南亚国家得到的援助却少得可怜。它们所得到的是美、英、日资本的大量侵入,压低这些国家出口的原料的价格,使这些国家输入增加,出口减少,外汇短缺,赤字激增,从1957年开始,生产显著地下降,使些国家陷于严重的困难中。本文作者系科伦坡计划局情报处的工作人员,在文中极力为科伦坡计划粉饰,强调外国“援助”对东南亚国家的作用,鼓吹这些国家接受“援助”。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可透过一些数字,看出东南亚各国在科伦坡计划的控制和掠夺下经济困难的情况,以及美、英、日以“援助”为名,对这些国家实行经济扩张的情况。在这篇文章中也可看到美国已经成为这些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控制者,八年来西方国家对科伦坡计划的亚洲国家的投资,美国已佔80%以上。这篇译文,编者作了若干删節。  相似文献   

2.
国际发展援助模式的比较和演进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样重要的是对不同路径选取背后的战略考量。随着中国对外援助的迅速增加,如何借鉴他国经验和教训来优化中国对外援助正变得日益重要。日本的对外援助一直是国际学界和政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这不仅是因为其在提供国际发展援助上的长期巨大体量,更在于其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范畴属于西方阵营,却具有不同于欧美且相对独立的国际发展援助政策,因而日本对外援助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系。文章基于日本近60年来的国际发展援助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框架,对日本二战后对外援助的动态演进进行了翔实的数据分析。文章认为,日本对外援助数据显示出其具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与其1954年加入"科伦坡计划"以来经历的探索发展期、谋求政治大国期、独立风格成型期高度契合。文章通过探讨其不断演进背后的战略考量,有助于理解日本战后国际发展援助的动态路径演变及其背后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优化中国对外援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日本加入"科伦坡计划",以准赔偿的形式开启了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历程,这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贸易开放、技术创新、组织效率等五个方面探讨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对东南亚五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在长期内有利于东南亚五国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均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丰裕的资源禀赋反而成为受援国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英国政府不希望日本经济复苏过快,并且不愿看到日本经济过多地染指东南亚。1954年英国促成日本加入由它倡导的科伦坡计划,以便把日本在东南亚的活动尽量纳入其可控范围之内。除此以外,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英国对日本在东南亚的企图进行了重重阻挠。但是进入6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渐增强,英国已无力阻止日本进入东南亚。英国在日英首脑会晤的场合,不断敦促日本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而日本却一再敦促英国维持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  相似文献   

5.
以苏联解体和蒙古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契机,1991年日本正式开始了对蒙古的官方发展援助(ODA),并以相对较小的成本,长期成为国际社会对蒙援助的最大援助国。根据蒙古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国家战略需求,日本对蒙援助经历了紧急救济型援助、有计划的恢复型援助和有计划的发展型援助三个阶段。ODA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系和加深日蒙关系的关键,对促进蒙古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推动蒙古市场经济转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蒙援助,日本提高并巩固了自身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为其获得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欧盟对中亚发展援助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对中亚的发展援助,经历了应急性援助、应急性与中长期发展并重以及强化中长期发展援助三个阶段,主要通过塔西斯计划、民主与人权指导计划、食品安全计划以及人道主义灾害预防计划等实施。欧盟对中亚的高度关注根源于冷战后欧洲民族国家体系易扩散机制的形成,经济援助"政治化"运作的战略目标在于,推动中亚国家融入欧盟主导的民主政治空间与市场经济体系,即实现中亚的欧洲化。  相似文献   

7.
沈鹏  周琪 《美国研究》2015,(2):9-31,5
以色列和埃及是地处中东的国家中接受美国对外援助数额最多的两个国家。美国对以色列与埃及的援助具有密切的关联性。1978年《戴维营协议》的签署是美国对以埃两国的援助从不稳定状态发展到机制化状态的分水岭。美国给予以色列和埃及援助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希望通过援助政策来消弭阿以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援助确实实现了美国的主要目的。但是在数额和内容上,美国对以色列和埃及的援助还是存在重大区别,显示出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这种政策的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美国的国家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是导致中东反美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美国对以埃的援助框架并不完美,但美国仍希望它能够延续下去,不希望贸然打破现状。  相似文献   

8.
始于《罗马条约》的欧盟发展援助政策,经过五十多年的历史演进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援助政策,欧盟也成为占世界发展援助份额一半以上的援助巨头。尽管欧盟发展援助有着巨大和快速的增长,其实施进程远远落后于欧盟的既定计划却暴露了深层次的问题,即欧盟发展援助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随着2009年欧盟《里斯本条约》的最终生效以及欧盟的东扩带来的影响,欧盟发展援助政策的有效实施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也使现阶段发展援助政策领域的焦点问题更加清晰可见,欧盟必须面对资金、成员国以及附加条件等发展援助障碍,探索新的援助思路,从而提高发展援助的力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东埔寨:到1961年6月底为止,美国根据“商品进口计划”一共对柬埔寨提供了2千1百20万美元。在这些款项中没有把军事“援助”项下撥出的建設“援助”计划的费用(如金边的工艺学院的校舍及設備——1百60万美元;或維修金边到西哈努克城的公路——2百70万美元)计算在内。技术“援助”达到2百70万美元,包括对農业、工业、公共卫生和教育的“援助”。  相似文献   

10.
官方发展援助政策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作为对外发展援助政策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援助有效性多年来饱受争议.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边援助国之一,但其发展援助的实施进程仍然远远落后于其既定计划,暴露出发展援助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对外发展援助的有效性问题为出发点,以...  相似文献   

11.
世界性的粮价暴涨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冲击.中国可通过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放宽粮食出口限制等短期措施及加强农业合作、投资当地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粮食物流设施等长期措施,帮助东南亚国家渡过粮食危机.  相似文献   

12.
Conventional wisdom in the international aid community has been that governance systems and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quire reform in order for aid catering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poverty alleviation to be successful. Despite criticisms, the good governance agenda has remained unscathed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until the recent economic crisis in the advanced economies. This feature section of this issue provid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uances at the critical linkage between 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empirical case studies of the logic of governance reforms in the Asian context. This introductory essay surveys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discussion over the concepts of governance, good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governance reforms as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as outcome. It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discussing Asian reform experiences for the ongoing reflection over the global institutional agenda. The message is not that we do not need governance reforms, or that international learning is impossible or counterproductive. Reform efforts in developing and advanced economies will benefit, however, fro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nkage between reforms and the diverse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y are embedded in.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humanitarianism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by tracing the origins of development volunteering programs, which are a key point of public interaction with foreign aid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ustralia's Voluntary Graduate Scheme was established in 1951.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program's first decade, tracing its interactions with postcoloni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colonial discourses and missionary Christianity, and situating it within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s of Australian‐Indonesian relations, Asian decolonisation and the Cold War. It concludes by tracing VGS's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programs including Britain's VSO and the United States Peace Corps, reveal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olunteer Graduate Scheme to the history of humanitarianism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张振江 《东南亚研究》2011,(3):89-93,96
本文对国际著名东南亚史专家韦德编辑的六卷本《中国与东南亚》的内容、目的、特点及其贡献等进行了简介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状况提出了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寻了中国东南亚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回顾了主要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学术机构之现状。通过对中国东南亚研究重要刊物的载文分析,指出其研究重心和兴趣的转变。文末,作者还点明了中国东南亚研究所面临的学术挑战。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China’s involvement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undermines the democracy promotion effor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ndings confirm that China does indeed challenge Western efforts, but in an indirect way. First, Chinese provision of substantial and unconditional financial assistance makes Western politically conditioned aid appear both ungenerous and an infringement of sovereignty. Second,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 inclusive of China’s leadership role, creates an institutional means through which the (semi-)authoritarianism of member states is legitimized and challenges Western emphasis on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Finally, by the power of its own example, China demonstrates that democracy is not a prerequisite for prosperity, the rule of law and soci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亚太评论》三份学术期刊,根据东南亚问题研究论文的载文量、内容(国别与主题)和作者三个指标,对这三份刊物2000—2005年的载文进行了统计、对比与分析,并由此管窥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成就、视角与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提上东亚各国的政治议程,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东亚国家政府的推动下,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本文认为,国家利益具有复杂的内涵和结构,国家采取外部行动的时候,并不总是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利益的结构优化和合理化亦是国家的首要目标.东亚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结构的优化,而只有逐步转变国家利益的传统观念,建立起合作的、注重区域整体利益的国家利益观,才能保障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不是靠恐吓和威慑达到,而是通过中国不断增强的软实力来实现的。以东南亚地区为舞台,中国从援助、外交、外贸与投资、机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关税减让、非传统安全合作、教育、留学生交换、中华文化弘扬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软实力及其魅力。当这些得到东南亚各国认可,中国的政策和做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两者的关系,保证了中国和东南亚的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20.
Afghanistan is often mentioned as a threat to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Potential spillovers of violence, extremism, terrorism and dangers related to the drug trade are seen as significant security issues for the region. This article takes a different approach. Taking a performative view of statehood, we see state identities as socially constituted, partly by involvement in regional and global processes. From research on border management, the Northern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various forms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between Afghanistan and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we argue that Afghanistan has become an arena where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can participate. How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bordering on Afghanistan are treated as relevant participants, regardless of actual state capacity 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olicies, serves to constitute and confirm their sovereignty and relev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ultimately their statehood.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state effects of their performance, our perspective differs from accounts of Central Asian states as either ‘weak’ or ‘strong’, and the tendency to depict Central Asian engagement in regional initiatives as mere window-dre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