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贵刊2004年第10期郭万俊老师所撰写的《不妨换种问法》一文后,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这里提出来,希望和大家交流学习。郭老师认为过去老师经常问“:同学们,听懂了吗?”,现在应换一种问法:同学们,我讲清楚了吗?”。这种问法的确如文中所说的体现了新课改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新形势下师生平等的内涵。但仔细一想,这种问法和当前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又是相违背的。“同学们,我讲清楚了吗?”设想假如让学生回答这种问法,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回答一:清楚了。”这一回答意味着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老师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的。(我们也不排除…  相似文献   

2.
中学政治课的教与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但是,怎样教和怎样学才会令人有丝丝入扣之感?实践证明,在教与学之中,只有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学生创设课堂的“理想情境”,才会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驾驭认知的快车,使政治课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让学生争做先生让学生争做先生,从现代信息论的角度看,是从信宿(信息接受者)到信源(信息发出者)的过程,是反向反馈。怎样实现它呢?我把过去那种师教生学,师讲生听,变成学生问,学生讲,师生互学互问,让课堂充满了民主和科学的气氛。这样会使学生的心理需求驱使内部动机产生积极效应,探索知识,发现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政治课堂上大都是教师居高临下劝说教育学生该如何如何。前不久,我市一名青年政治教师在参加省优质课竞赛,执教《驾驭情绪之舟》时,在课堂结尾部分,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解除同学中间的消极情绪(课始,教师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中间的不良情绪在多媒体投影上播放),同学们积极性颇高。这时,老师也被现场同学们真诚的话语所感动,即兴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烦恼向同学们倾诉,让同学们也帮他来想办法、出主意。顿时,课堂上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劝说教育老师,帮助老师解除心中的苦恼。教师这一出乎学生和…  相似文献   

4.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一。这一传统美德和尊老爱幼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在现代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包括大学生、中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从观念和行为上对此都作出了一些新的诠释和选择。作为教师,笔者曾在课堂上作过这样的调查“:如果发现路上有个钱包,你会弯腰去捡吗?为什么?如果捡,捡起来之后又怎么办?”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热烈,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回答,有这样四种:第一种回答“:肯定去捡。”处理方式“:如果钱不是很多,就会留作自己享用。”第二种回答“:肯定会捡。”处理方式“:我会在那里等失…  相似文献   

5.
26一、教态仪表要“大方”。众所周知,教师在课堂上衣着举止、抬手投足、表情态度,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反,若我们的教师不注意生活细节,过于不拘“小节”,就是“才高八斗”也难得学生的喜欢与接受。二、对待学生要“大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矛盾与磨擦。教师要“大度”一点,不是有句话“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能原谅”吗?对于这样的教师学生就会“敬而服之”。三、对待知识要做“大家”。一个好的政治教师一定要有极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能居高临下从整体上把…  相似文献   

6.
“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 在一所寄宿制中学里,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  相似文献   

7.
下课了,几个同学叫住我,指着保龙仓超市宣传画报上的“海尔”空调对我说:“老师,你不是要买空调吗?看。现在超市搞优惠促销活动,可便宜了,你快去看看吧。”他们的这一细心的发现、及时的“情报”很是让我意外和感动。事情是这样的:上节课讲“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时,为了强化企业信誉和形象对消费者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去理解和感悟知识。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景:“天越来越热了,我想买台空调,但挑来挑去不知买什么品牌的好,请大家给我参谋参谋,选个好品牌。”在我诚心的求助下,同学们各抒己见,极力推荐自己信赖的品牌(如:…  相似文献   

8.
教会学员自己学   倘若我们的课堂教学能收起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一古脑儿塞给学员的“满堂灌”,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员自己学,这对于学员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必定大有益处。我国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教授曾经说得好:“大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学。”因此,“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的确,知识浩瀚如海洋,我们在课堂上,全凭一张“铁嘴”,能教给学生多少东西呢 ?就算把教材上的全部现成知识统统“灌”给学生了,也不过是“知识海洋”里的…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无论是教师问学生,还是学生问教师多是涉及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受课堂时间等诸因素的影响,发问的学生面总要受到限制;为了给予弥补,让学生善思多问,我鼓励学生用书面形式提问(一般写在练习本上),对于学生书面提出的问题,有些我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作答,有些则书面回答或个别交谈辅导。我称这种方法为“补偿式提问”。这样做很受学生欢迎,其好处有: 一、及时反馈信息。有益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思维方式及思想动态等。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名即将结束中学生活的高三学生在读了本刊今年第二期刊登的《七块钱失而复得的沉思》一文后,千里迢迢寄给作者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董老师的敬爱之情,代表了广大中学生对政治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是千百万中学生的心声;信中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师们留下了一连串值得深思的问题:怎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受学生欢迎、行之有效的?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怎样评选“三好学生”?教师自己的言行身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造成什么后果?学生会怎样评价自己?……亲爱的老师们,您们可曾想过?请读读这封发自学生内心的信吧!  相似文献   

11.
一、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教师课上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学生的各种情绪都一览无余。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乐学生所乐。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才会信任你,跟着你去思考。 二、注意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教师的教是一种信息的输出,由于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因此他们接受知识时就会有各种形态:全盘接受,部分接受,甚至听错了。再说,学生即使全部听懂了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等于说他们就记住了,记住了不等于就会运用了。因此,教师必须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练习。由…  相似文献   

12.
一、“砸缸”意识的来历  高考前,为了解学生的复习状况,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小孩掉进水缸里我们 应该怎么办?”话音未落,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砸缸!”回答得既干脆又自信,确实是斩钉截铁。我接着又问:“假若水缸里没有水也需要砸缸吗?即使水缸里有水,我们还要像当年的司马光那样将水缸砸碎吗?”学生们被问笑了。笑过之后,教室里出现了长时间的安静。我问:“咱们班还有哪一位同学没有笑?”只有一名学生站起来,他回答说,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而且快要高考了,但思维还停留在儿时的水平,确实令人担忧。  …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希腊奥林波斯山上的特耳菲神殿石碑上有句忠告:人,认识你自己。”这使我们感悟到反思之重要。政治教师为什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呢?一、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可见,做一个“用心”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政治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新!教师的知…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就渴望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06年,大学毕业如愿当上老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从此就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最高追求,把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当作最大幸福。我坚持旁听老教师授课,找出自己课堂的有效点和无效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听懂吃透知识。我坚持带学生出早操、上自习,引导他们培养好习惯,即使在怀孕初期也未曾间断。由于工作超负荷,导致我和期盼已久的宝宝“擦肩而过”。失去了宝宝很不幸,但我觉得学生也是我生命里的孩子。赶上下雨,我就把伞留给学生;学生没吃早饭,我就备下一箱桃酥;发现一名学生家庭困难,我就从每月不足千元的收入中拿出100元悄悄塞给他;有学生生病住院,我就去探望和照料。  相似文献   

15.
据2004年9月《法制晚报》与新浪教育频道联手推出“老师,您累吗?”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老师感到生理耗竭、身心疲惫。更有甚者,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撇下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令人触目惊心,感慨不已。作为一名中专学校的政治教师,执教10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做老师的不容易,几度夜深人静时也曾暗自思量:我是不是选错了职业?可我又很快否定了这种思想。回想起自己在课堂上的激情飞扬,讲台下学生们那一张张快乐兴奋的笑脸,都是曾经挥之不去、抹之不尽而被我们戏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相似文献   

16.
由于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教师的课堂结构起了很大变化,“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即由“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热闹是怪热闹的,但并非都能收到“令其善疑,诱以审问”的效果。一般来说,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均是由教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路标,牵引着学生前进。自然,教师的主导性是加强了,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相应地被忽略了呢?会否造成“教师提问——学生略答——教师讲解”,问答不止、讲解不止、循环往复的局面呢?实际上“提问”不  相似文献   

17.
郭冬 《北京观察》2000,(6):24-29
从生态学角度看,学校班级是个“文化生态圈”。就是说,当孩子年满7周岁入学至23岁大学毕业,整整16年光阴,都生活在与教师互为依存的生态圈中。这16年,学生刚好完成从幼儿到青少年时期的转化;而教师也在负累中熬尽青春。师教生学,师管生从,日子就这样过,天经地义。轮到我们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从来这样,就对吗? 师生关系的实质师生关系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人。学生把教师看成“人”,  相似文献   

18.
“质疑讨论课”在于解决学生有疑问的知识及思想问题。其做法是,同学们课前有所准备,课堂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对每一个问题讨论差不多了,老师再作归纳、整理或更正。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问题,以及某些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如果同学们目前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驾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至少从浅层次上有所认识,以后再逐步去认识、提高。如果驾驭得了,应让  相似文献   

19.
新课堂我们该关注什么?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是教材的内容还是学生的发展?是压抑学生的个性还是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我在教学初二《保护消费者权益》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我原来的教学设计是以“小明旅游中遇到的消费问题”为线索来展开课堂教学的。在简单导入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旅游过?你碰到过什么问题吗?”这下子课堂“开了锅”:生1:坐汽车,半路上想小便,司机不停车。(老师与同学都笑了)生2:在旅游点买牛角梳,结果是塑料做的。(老师:噢,假冒伪劣)生3:吃饭时,一碗鱼不新鲜。大家吵起来了,后来换…  相似文献   

20.
1.设疑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疑才有思,才有问。疑就是求知的动力。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有问题需要思考,“就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为开头语,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2材料引入法。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头列举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或已有的知识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形成判断,概括出结论,而这个结论正是本课所要讲的主题,从而导入新课。3.激情法。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要讲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