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局外人>是一部心灵探索小说,主人公莫尔索看似十分荒诞的行为,其实是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所作出的理性选择.莫尔索认识到人类形而上世界中的空虚,唯一的真理就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尘世中的理想、追求、神圣、伟大都是虚无缥缈的,他不再区分事物间的差别,不再有追求,他不必选择也无从选择,他只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转而采取满足自己本能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宋夕宁  王刚 《理论学刊》2002,(5):124-125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剧本中 ,虽然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舞台形象等各个方面都使用了荒诞的描写手法 ,但是他为我们揭示出的这个孤独无助、只有绝望地等待才能生存下去的世界却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成在责任     
秦国文 《新湘评论》2014,(10):24-25
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每个人心中必须谨记的信念,每个人肩上必须承担的义务。对每位干部来说,责任是我们在工作中服务群众的力量源、成就事业的奠基石。责任,起现于价值观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思想价值观念总是在灵魂深处影响、指挥着人的言论和行为;一个人,思想价值观念的选择与坚守,决定了他承担人事责任的虚实与强弱。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定下的"世界阅读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也许是因为在这天出生或逝世的有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名作家。在我看来,这个纪念是在提醒人们,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物,尽管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形式的“万花筒”般的景观,人们的阅读时间和内容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其后果是人的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继东 《党建》2013,(2):28-30
曾有"英国梦""俄国梦""日本梦"的提出,但今天引起世界关注的是"中国梦""美国梦"。"中国梦"与"两个百年"目标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在努力。与"美国梦"突出个人和金钱不同,"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美国梦"强调追求一强独大的单极世界。"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美国梦"正变得虚无缥缈。"中国梦"将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开辟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他者"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扩张借口,是凝聚"我们"的狭隘想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他者"是相对的、历史的、辩证的概念,所有的"他者"(各民族)最终将消融于"自由人的联合体",成为"我们"(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超越,有益于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彩李彦鸿     
多彩李彦鸿党生早就计划采访李彦鸿,可是,几次电话联系都被谢绝,我好奇怪。登门造访后才恍然醒悟,李彦鸿强调的种种理由不过是不想接受采访的"托辞"罢了。他就是"过河卒"我们的话题从人生追求说起。"人,要有点精神。"李彦鸿说。他的精神追求是好读书。李彦鸿曾...  相似文献   

8.
数千年以来,伴侣的选择和爱的萌生引起了诗人、艺术家、作家和研究者的巨大兴趣。所谓"择偶""配对""婚姻选择""相亲"等词语都指向了这一主题。伴侣的选择是一段亲密关系的开端。那么,我们是如何选择一个伴侣的呢?选择他/她是因为相似性"物以类聚",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性:喜欢与自己相像的人。比较心理学家的选型配对行为研究、社会心理学家的匹配假设和内群体偏好假说研究,都给这个明显的现象提供了很多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实践》2000,(6):5-8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在内的客观世界的根本看法,这就是世界观。不过在不同的人身上,世界观的表现各有差异。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采取的态度就不同,甚至截然对立。这种差异不仅影响到个人的行为方式、目标选择、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而且决定着一个党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树立什么样的精神支柱,从而最终影响到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建构交往行为理论的前提与基础。他认为,社会行为主体都是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主体,任何个体的行为都可以归结到交往层面上。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得以进行的境域,交往活动深度根植于“生活世界”之中。他在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说:“在生活世界之中,他们能够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达和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协调;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他们的不一致并取得认同。”简言之,生活世界就是交往行为活动的背景,交往行为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沟通﹑对话和协商以达成共识的世界。正如…  相似文献   

11.
"人欲"问题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谈论得较多的话题。他的"人欲"思想非常丰富,不少概念借用了传统说法,但有其特定的含义,应该从其自然观和心乐观出发去进行深刻的分析。王艮的"人欲"体现为中和性。他强调人欲的合理性、适宜性和自然性。王艮的"人欲"也体现为快乐性。这种快乐性集中体现在无私性、去恶性、活动性等方面。王艮的"人欲"还体现为利他性。他主张重视精神追求,倡导公欲,反对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12.
荣开明 《学习月刊》2014,(17):26-29
邓小平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最为称奇的是他一生经历的三"落"三"起"特殊经历,尤其是他在十年"文革"中第三次"落"后再"起",成为继毛泽东之后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危难重重,国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格局,将"危"转化为"机"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们都对中国的成就表示惊讶和赞赏。  相似文献   

13.
赵武  郭锁明 《先锋队》2011,(6):18-19
有人说,他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也有人说,他的奉献就是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追求。几年来,在纪检监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名沉稳儒雅的纪检干部,以他平凡、执着、不懈的追求实践着护法、执法的事业之梦,纪检监察园地里深深烙下了他那坚定而闪光的足迹。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验证了"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兢兢业业干事,踏踏实实为民"的誓言。  相似文献   

14.
"孔颜乐处"一词出于周敦颐,孔子颜回所"乐"之处是儒者追求的人生理想,此语表达了儒家的人生境界所在。孔颜乐处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诗、礼、乐为展开的一种生活方式。"逍遥"一词出于庄子,表达的是道家的人生境界。"逍遥"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物无对的、无待的境界。这两种境界都是建立在人的精神追求之上,超越了人世间功名利禄的生活方式。在被物质所奴役的世界里,这两种生活方式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83岁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这位当年出席中共"一大"很少发言的代表,后来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关于他的研究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这位中共"一大"代表与中共"一大"的一系列研究中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矛盾相当突出。近20年来,我国经济虽高速增长,但就业弹性却低于世界一般水平,且呈下滑趋势。因此,在当前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强化就业优先理念,将经济发展由过分追求GDP的"增长优先"模式转变到注重GDP质量的"就业优先"模式上来,以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意"思想是卢梭政治理论的核心,他试图通过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公意"来构建其所认为的理想政府。卢梭的"公意"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公意"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共同意志,也是最高意志;"公意"不可能永远都是全体一致的同意。卢梭"公意"思想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不仅深刻影响了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对西方思想界尤其是对康德和黑格尔构建的"自由意志"学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万涛与夏曦     
万涛与夏曦冉光海三新的,更剧烈的论争在红三军和洪湖苏区的发展方向问题上展开了。斗争的结果虽然是夏曦以"胜利者"占据上风,但他在湘鄂西苏区军民中的精神形象和道义行为却随着整个苏区的全部丧失而信誉扫地;万涛作为"战败者"连同他的肉体也在洪湖的土地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19.
党员的民主需要是指在党组织生活中的党员个体,积极追求自主选择、自动参与和自我实现的一种个性心理状态和行为指向。党员民主需要的本质是党员在党组织中党性与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就具体形式来讲就是追求“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运动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探究主要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某些"边缘因素"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始终是困扰人类制度安排的"逻辑难题"。苏联解体前夕部分苏共高层人员和社会精英基于既有"特殊利益"的承袭化诉求以及行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哲学层面思考社会阶层变迁、特权阶层和社会精英的利益诉求对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为多维视角解读苏联体制终极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