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宁在1908年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始终贯彻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始终贯彻着哲学的党性原则。物别是在第六章的第四、五两节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哲学党性的完整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于1909年出版,至今已逾百年。它在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对《唯批》的争论一直不休,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有人说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及当时其他一些小资产阶级哲学学说的评价过时了,这些评价的方法也过时了,甚至认为《唯批》中列宁的观点是"对粗陋的18世纪唯物论的一种抽象的认识论的保卫"。这些质疑的声音不  相似文献   

3.
自1988年秋季开始,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中,有选择地结合讲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谈谈辩证法问题》、《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国家与革命》等哲学原著的部分章节,  相似文献   

4.
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不仅对俄国和东欧的发展,而且对地球上其他各大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①;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杰出学生的伟大继承者,他善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质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哲学遗产,也是他一生的两部主要哲学著述。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全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地从“辩证法也…  相似文献   

5.
《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一书的作者在自序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或说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在目的、性质、功能、方法、内容、作用等各方面均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哲学形态,一种更为高级的、全新的哲学形态。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现实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一改学术界局限于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的传统思路,从哲学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6.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殊品格的经典著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代表性著作,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实践论》《矛盾论》对19世纪30年代民族问题的呈现、民族解放道路的探讨以及解决民族问题思想方法的阐释,其中隐含了特殊的民族视野。深刻体会《实践论》《矛盾论》的民族视野,不仅对于正确评价《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早期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雏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这里实现了初次融合,其中,哲学理论是整体性形成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工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其归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三部著作当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逐步完成他的实践本体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西欧,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问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该书虽然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但重温这部经典文献,仍获益匪浅,感受到了它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真理问题的分歧进行了分析、探讨,对经验批判主义的唯心主义真理观进行了批判,同时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列宁对真理问题的探讨在当前我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育均 《当代党员》2011,(11):67-68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7月。由于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相似文献   

12.
余栋华 《唯实》2010,(7):28-32
唯物主义方法与唯心主义方法是两种根本的哲学方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唯物主义方法或唯心主义方法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都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根本变革的实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敬海新 《奋斗》2014,(4):64-66
在马克思的诸多文献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义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被引用最多,同时义最难懂的文本之一。它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雨要著作,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东西方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尔库塞指出:“《手稿》的发表,成为20世纪码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因其文字通俗、简洁易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中具有明确应用意识的哲学理解与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何谓哲学"所作的"科学"理解,铭刻了纵深的思想史印记。重温《费尔巴哈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关系以及哲学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仍将具有持续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茜 《前线》2014,(3):57-58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携手撰写的第二部著作,是对《神圣家族》中所初步阐述的唯物史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态》内容共分两卷,每卷各包含三章。第一卷在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二卷主要是对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资本的界限》是美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从空间视角系统重构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级危机理论”,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从其理论逻辑来看,他转换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即在逻辑起点上不同,他从商品的价值转向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逻辑分析过程上来看,他从可变资本分析转向固定资本分析;从最终逻辑结论上看,他从资本经济关系分析转向空间矛盾分析.由于哲学方法论上的经验主义色彩,这种逻辑转换的最终结果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升级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而忽视了马克思三大“拜物教”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17.
项武生 《奋斗》2014,(2):53-56
正《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著作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深邃智慧,在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读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钱娟 《世纪桥》2013,(9):51-52
马克思早期对象化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和思辩唯心主义,阐述了对象化思想。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唯物辩证法坚信事物都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思想,都贯穿着发展观,渗透着发展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努力,就是运用这个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事物。《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成熟著作,概括了马恩一生哲学方面的伟大成果。在此书中,恩格斯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了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潘琍 《理论学刊》2004,2(12):34-3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是统一的。哲学在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伴随着哲学的创新 ,而内在统一于哲学创新的 ,正是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在中国的体现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也就是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并上升为新的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得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的过程亦即哲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