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胡华丁撰文认为,划分敌我的标准要看在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上,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上,是助力还是阻力,归根到底还是生产力标准。国共两党在今天,都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自己的中心任务;都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统一问题。这些根本的相同点,既表明了国共两党顺应时代和民心,又为进一步化解敌意、化敌为友创造了契机。胡文还认为,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从新中国诞生到1956年6月以前,是主张用军事手段解放台  相似文献   

3.
村支部书记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一条正确的路线、方针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农村发展政策。而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者,是团结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要使党的方针政策行之有效地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其中关键是选好高素质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一、当前村支部书记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低”、“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虽然村级组织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村支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主张政治问题经济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坚持劳动优先于资本。与之相应,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于推进经济解放、政治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21世纪,劳动与资本关系依然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劳动与资本哪一个具有优先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中具有不同的制度设计、价值取向与实践后果。对这一制度设计、价值取向和实践后果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不难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中,资本明显具有优先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本质上乃是为了从整体上实现和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的劳资关系中,劳动必然具有优先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为了从整体上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劳动者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乔翔 《唯实》2008,3(5):20-24
马克思并没有否定市民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极意义,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克服市民社会的私利性特征,超越政治解放的局限,实现人的完全解放。在此意义上,“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根本性颠覆。在当代中国,需要构建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而绝非以“利己原则为基本原则”、“实现私人利益是根本目的”的所谓“现代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涤荡着中国固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化的崛起。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问题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最早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并强调这种结合“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早在1919年8月,针对胡适关于“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改良主义观点,他撰…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早期的李大钊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着重关注唯物史观。在国内与国际大背景下,李大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产生了“决定论”与“能动论”的矛盾。此矛盾究其根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知不清,李大钊在后期也纠正了这一认知,推进了唯物史观在革命中的传播与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文本,剖析早期李大钊在“决定论”与“能动论”上的认知矛盾,及其之后在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基础上解决这种认知矛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消费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为了解决消费不足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加之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国民的“殖民”与渗透,消费异化现象随之而来。但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与社会时代背景,因此当代中国社会消费异化现象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表现形式。因此,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自身特点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邱敦红 《学习导报》2012,(12):20-2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资源。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制度,是构成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本要素,对农业社会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土地问题始终与江山社稷和人民福祉息息相关,是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和农民革命的关键问题。所以“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尽管在中国断断续续地喊了几千年,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道“千年难题”的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黄楚平 《学习月刊》2009,(16):68-6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深刻分析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现实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近年来.咸宁市以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为目标.抢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机遇.科学构建新农村,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汪兵 《北京党史》2023,(1):21-25
五四时期,社团活动在中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其中,新潮社及其所办《新潮》杂志在当时的青年中和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李大钊积极关心与支持新潮社的发展,并在《新潮》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即《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青年厌世自杀问题》。这三篇文章大致凸显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既深刻展现李大钊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也表明李大钊在不断关注和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必须走改革之路□中央纪委李雪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解决滋生腐败现象的深层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依靠深化改革来解决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中存...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变革时代,总是需要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先导。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史。1978年前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解决的是“真理观”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左”的桎梏。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促进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解决的是姓“资”姓“社”问题。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从党的十五大开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把解放思想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这三次思想解放大讨论。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从而推动党的建设和社会丰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因此,坚持文化改造与社会改造并举,以中国现实为立足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是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所要坚持的基本方针。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文艺为群众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就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了“平民的文学,现代的文学,有生命的文学”的口号,批判了当时新文化运动脱离广大民众的倾向,强调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应当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建党实践与伟大建党精神紧密相连。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传播是其理论逻辑,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传播发挥了“立其基,导其先河”的作用;李大钊的建党探索与实践是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围绕“为何建党”“建何种党”“如何建设党”等问题,李大钊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李大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开创性贡献是李大钊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卓越功绩。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指针,它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要同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而且要同我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想境界结合起来。在博大精深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中,改造主观世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从来都是…  相似文献   

17.
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应该从李大钊算起。大学课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早阵地。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领军人物,李大钊率先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使北京大学这所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青年学子的地方,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在极端艰苦危险的条件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顽强的理论勇气和战斗品质,向社会各界尤其是有志青年宣扬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  相似文献   

18.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政治和道德都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上层建筑内容,但政治反映社会经济关系要比道德更为直接和集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不能简单地依靠善良的愿望和道德的完善,而必须采取正确的政...  相似文献   

19.
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该问题解决得好坏及程度,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经济组织形式。我们认为,小农经济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既有悖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又弱化了农民的风险抵御能力、市场谈判能力,弱化了农业的自我积累与持续发展能力,延缓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只有通过农村合作经济,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是最佳选择和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所发生的阶段不同,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所解决的问题不同,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