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法律援助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其本质是一种政府责任。政府应当通过财政供养公职律师,或者通过财政预算等间接方式购买社会法律服务提供给弱势群体。政府应坚持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公职律师和法律援助等政府法律服务资源,调动高校法律专业师生等社会法律服务资源,以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法律援助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论北京市法律援助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旨在为符合条件的公民和其他社会主体,提供可以获得减收、免收或者缓收费用的法律服务的法律保障行为和制度.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从法理基础上说,政府承担农民工法律援助责任是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是社会契约的要求,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实质平等的基本前提,是"看得见的正义"的内在要求。从法律依据上说,我国宪法、法律法规等从不同方面规定和体现了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论英国法律援助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 法律援助制度概述无论在国内外 ,对于“法律援助”的内涵颇有争议 ,如有的认为“法律援助”是帮助弄清、避免、获得或者利用现有法律制度的一种司法制度。显然 ,这样界定“法律援助”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它不仅指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给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服务 ,而且还包括非法律机构给当事人提供的有关帮助和支持 ,例如公民咨询局、工会以及专家咨询服务等等。而大多数学者认为 ,“法律援助”指的是由政府拨款组织律师服务机构 ,专门负责为那些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需要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而又无法承担昂贵的诉讼费用的公民 ,提供法律上、…  相似文献   

5.
社会援助是为贫、弱者提供免费、减费法律服务的一种救助。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以社会法律援助作为补充。从发展趋势上看,法律援助应从法律救助逐步过渡到兼有救助和福利双重性质的制度,并应不断扩大援助范围、增加援助内容、科学划定援助标准。  相似文献   

6.
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法律专业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者义务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津助是法制观念发展的结果,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一种国家义务行为,是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发展、建立和健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性与可能性、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分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思路四个方面粗浅地论述了法律制度,以期早日实现我国法律援助的社会化和制…  相似文献   

7.
法律援助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援助主体之间在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产生的以法律援助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法律关系,文章从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入手,分析了各类法律援助事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法律援助经过近十多年得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政府法律援助力量的不足,援助工作人员能力欠佳,提供法律援助渠道单一,受援人可能存在滥用法律资源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法律援助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从法律援助的正当性、现在存在的主 问题及完善的具体措施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途径。充分地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我国新时期法律援助的延伸力。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当阳市司法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搭建法援工作平台,拓展法律援助渠道,强化法援案件质量,打造法援工作新品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再上新台阶。2015年1月,当阳市法律援助中心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四大平台"打造"当阳法援"品牌当阳市司法局继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依托,打造法律服务"四大平台"之后,积极探索"互联网+法律援助"服务模式,创新建立线上"四大平台",打造"当阳法援"新品牌。  相似文献   

10.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法律服务,使其能够有效参与司法程序的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的权利主体是弱势群体,义务主体是国家,实施主体是政府,通过法律援助可以避免弱势群体权益实际上被排斥在司法保护之外。我国当下的法律援助制度面临专业力量匮乏、救济范围狭窄、责任和义务纠缠不清等现实困境和局限,亟需走出"困顿"和"迷茫"。法律援助制度的"觉醒"不仅需要通过立法的完善拓宽受案范围,明确国家责任,还要更新援助体制,健全经费保障和人员激励机制,着眼于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援助制度具有增加社会隐性财富、实现法律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以及公民诉权要求的作用,同时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公民本身所固有的权利,它不但使受援助公民受益,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财富、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能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法制化逐渐加强,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以政府责任为基点提供法律援助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在当前需要国家与社会加以互动,充分地整合社会资源,如此既可以补充政府法律援助力量的不足,拓宽提供法律援助渠道,又可以使法律援助能够更多地向潜在的受援人延伸,发挥法律援助预防冲突的功能,扩展法律援助的延伸力。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律援助组织第十届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简要概述了国际法律援助组织第十届会议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为法律援助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援助经费缩减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介绍了有关各国和地区法律援助工作现状的比较分析成果;第二部分强调了网络、电话等现代化技术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即一些国家是如何利用网络等技术,以积极应对法律援助经费紧张的局面的;第三部分介绍了澳大利、南非采取的有关保障法律援助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可以将因经济困难和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纳入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重新纳入法律轨道,使这类最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纷争得到依法解决,对构建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法律援助制度还存在种种问题,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法律援助机构存在着政事不分、重复设置的问题,没有建立起法定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法律援助的申请条件过高,无法满足众多贫弱者的法律援助需求。《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律援助资金制度建设中存在着法律援助资金紧缺,难以满足法律援助的实际需要;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庞大,挤占了有限的法律援助资金;法律援助资金制度在立法上也有着诸多不足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完善法律援助资金制度的相关立法;其次,应当多渠道筹措法律援助资金,切实满足法律援助的实际需要;再次,应当实施法律援助资金节流方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后,应当加强对法律援助资金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的法律援助工作,关系到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文章以纪实方式,对北京市近10年来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社会化工作,进行了细致、全面地回顾,对北京市今后继续加大支持、引导力度,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实现规范化、多元化发展作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是民生之依,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能够在实现司法公正的同时,保障人权,调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