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亦斌先生曾是蒋经国的旧部,并得蒋的赏识与重用,军阶少将。1949年春,贾先生率部起义。建国后,他出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致力于祖国统一的工作。下面这段文字摘自他的《我与蒋经国的不解之缘》一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2.
一 1942年冬,已晋升少将的贾亦斌投考陆军大学,入特别班7期。 “陆大”7期特别班毕业时已是1946年3月了。蒋介石发动内战,“陆大”生正逢升官晋级机会,贾亦斌却坚辞重返战斗序列而留在重庆,在蒋经国手下做青年军复员管理处一组少将组长。恰在这时,贾亦斌的论文《论预备干部制度》发表,接着专著《预备干部的理论与实践》出版,鲜  相似文献   

3.
1975年蒋经国上台执政,当时,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岛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台湾政治生态的巨变,蒋经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成为台湾日后政治发展的基础.①本文对蒋经国执政时期革新保台政策做了简要梳理,以期对理解当今台湾现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1949年4月7日,在浙江嘉兴地区,国民党陆军预备干部训练第一总队宣布起义。举加起义的虽然只有3000多人,却震惊了蒋家王朝的最高首脑。整整5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场起义的直接指挥者,年届90的寿翁、原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先生,回忆自己同蒋经国相识相知直至分道扬镳的过程,追念在反蒋起义的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战友,往事历历,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5.
李红梅  张龙秀 《党史文苑》2007,(4):35-36,45
三青团中央干校是蒋经国其成就功业的关键一站.蒋经国对三青团中央干校的经营,不仅形成了蒋经国嫡系的另一大派系--干校系,使他从偏于一隅的地方专员摇身一变成为中央大员,而且为他跨入军界创造了条件.干校系是蒋经国系的中坚力量,是后来台湾蒋经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1925年,刚满15岁的蒋经国在父亲蒋介石的允许下,和另外一些青年到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12年,直到1937年才携妻带子返回祖国.这期间,蒋经国曾三次向苏联当局提出回国请求,前两次都未获批准.最后一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的协调下,蒋经国才实现了回国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1926年,邓小平与蒋经国同在苏联中山大学求学,邓小平是蒋经国所在共青团小组的组长。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于1978年3月11日被选为"总统"。在中国大陆,老同学邓小平历经三次"沉浮"后,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李光耀会见邓小平  相似文献   

8.
1984年3月,蒋经国在竞选连任台湾的第七任"总统"时,出人意料地提名此前在台湾政界没有任何资历和威望的李登辉出任他的"副总统"搭档。当时,李登辉的国民党党龄还不足10年。  相似文献   

9.
蒋经国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由于“太子”蒋孝武得罪了美国人而失势,这使得李登辉获得了机会,成为他的接班人。1984年,蒋经国任命李登辉为“副总统”,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故,李登辉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不过,蒋经国对屡有“台独”言论的李登辉并不是完全放心的  相似文献   

10.
三青团中央干校是蒋经国其成就功业的关键一站。蒋经国对三青团中央干校的经营,不仅形成了蒋经国嫡系的另一大派系——干校系,使他从偏于一隅的地方专员摇身一变成为中央大员,而且为他跨入军界创造了条件。干校系是蒋经国系的中坚力量,是后来台湾蒋经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蒋经国晚年疾病缠身,他集党政军百务于一身,事必躬亲的个性让他十分疲惫。1988年1月13日下午1点55分,蒋经国突然大量出血,并引发休克和呼吸衰竭,于3点50分去世,终年78岁。  相似文献   

12.
一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也发人深省.一些学校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如: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尊重学生自由,无视课堂纪律;迁就学生要求,漠视教师权益等.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翁元1930年出生于浙江寿昌县。中学肆业后,于1946年报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卫士。随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先后担任蒋介石内勤侍卫、贴身侍从副官;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又任蒋经国贴身侍从副官,一直到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后退休。他为蒋家服务40余年,耗费了他大半生宝贵时间,他见证了蒋家在台湾由强势到衰微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蒋经国主政的台湾当局,在表面上高呼“反共”,坚持“三不”政策的背后,出于另外一种政治意念,与大陆中国共产党方面秘密交往,试探和谈。 自1981年蒋经国暗许其亲信沈诚赴大陆一行之后,他对中  相似文献   

16.
1938年7月三青团成立时,自苏联回国不久的蒋经国正在江西任职。1939年7月蒋经国担任三青团江西支团部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建江西支团。在随后的六年中,蒋经国以赣南为立足点,积极筹建、发展、经营三青团江西支团,为其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47年党团合并时,蒋经国已经崛起,逐步形成了“新太子系”。从溪口到江西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一边令其在溪口雪窦寺补课,研读《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孙文学说》等,一边思虑如何让他出来锻炼锻炼,长长才干,以便日后担当重任。嗅觉特别灵敏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抓住了这一既能讨…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一位曾受袁世凯礼遇、得孙中山赏识、遭陈独秀痛斥的著名人物,长期以来,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一个死硬的反共分子和汪伪汉奸,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曾是中国国内"社会主义研究"的第一人和"新民主主义"的首倡者.他,就是民国闻人江亢虎.  相似文献   

18.
唐为首 《世纪桥》2005,(8):48-49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寥廓海天不归何待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信是用电报发往台北的,并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的瞩目。信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9.
同情托派,险被整肃 1925年11月,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批学生的蒋经国,来到了莫斯科,这一年他仅仅15岁。  相似文献   

20.
霞飞 《党史博采》2005,(1):10-16
王力、关锋、戚本禹何许人也? 王力,原名王光宾,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是在学校里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军中做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山东根据地急剧扩大,各方面事业也发展起来,他就被组织调往山东我党办的<大众日报>任记者,用王力的名字发表文章.由于他能力强,头脑灵活,文笔好,口才也好,受到了当时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渤海区党委书记的康生的赏识.康生几次提拔他,不久,王力就担任了中共山东渤海区党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全国解放后,王力调往上海,担任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宣传处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