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帅震 《理论学刊》2004,(1):105-107
域外题材文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景观。由于域外文学作家面临全球化的现代语境,西方文化对他们所秉持的故土文化造成了俯视和逼压,在中西文化之间的悬浮感和顽强的心灵突围构成了新时期域外题材文学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
在巴金的世界观和创作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接纳-反思-扬弃的过程.在这一个世界观和创作观形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因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需要而"扬弃",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文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20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中出现了不少文学大家,还出现了沈从文、老舍、萧乾三位名满中外的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4,(Z1):293-294
<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群"另类人物"。他们以其率真旷达、恣情任性的生活态度以及洒脱奔放、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对后来的中国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垮掉的一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批年轻诗人和知识分子的集合。他们大多玩世不恭,笃信自由主义,作品的风格突破了传统创作的常规而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然而,他们却被看作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并越来越多地  相似文献   

5.
寻找文化身份是后工业化时代处于"认同危机"的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那些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主张解构西方的强势话语,颠覆西方传统文化的霸权地位,从而建构边缘群体的文化身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指出白人文化的强制同化以及非裔美国人对自身文化历史意识的残缺导致了他们的认同危机.对历史和传统的追寻实际上是在寻找非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和文化家园.文化身份的确定能够让非裔美国人觉得自己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漂泊者.这一主题既是对非裔美国人文学传统中寻求文化身份主题的继承,又是对其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8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和莫言、刘震云、李敬泽等40多位中国著名作家围绕"一部作品的诞生:我的创作和生活"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路,来自24个国家的38位翻译家则围绕"为什么选择翻译你"讲述了他们如何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家和作品。名家巨擘们对贵州文学也给予了充分关注。当代贵州全媒体特推出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当代中国文学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如何藉翻译之"舟"逐波渡海走向世界?且听铁凝、莫言、麦家、饭冢容等名家怎么说。铁凝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创作的根在生长的土地上对中国作家而言,创作的根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文学的本土性、民族性更加突出,文学的时代感、现实感不断增强。作家更加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汲取创作的丰厚营养、从新时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奋斗现实中汲取创作灵感,力求把更多思想深刻、艺术上乘的精品佳作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7,(1)
正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和故土给了我丰厚的传统文化血脉的滋养;是我供职服务于斯的草原文化的沃土,为我提供了成长的良好条件;是蒙汉各族同仁朋友们的帮助和鼓励让我不忘文化初心,为我深深热爱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记得潜心创作《尹湛纳希》剧本期间,正是文艺界掀起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之时。在创作初期,一个最大的顾虑就是身为汉族剧作者,啃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基石的新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正能量正在潜移默化地吸引着众多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商界代表支援农村建设,乡贤返乡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古村落的复兴带来连锁式的效益。我们可以通过舆论的导向吸引乡贤返乡,他们扎根于基层,对家乡有着叶落归根的情怀,并且在城市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开阔的眼界使农村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因此,弘扬新乡贤文化,引领与倡导新乡贤返乡对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0.
闽西20年革命战争史已成为当地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以弘扬革命传统为宗旨、坚持革命战争史诗为主旋律、战争年代英雄人物和史实为题材的文学意识已在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体现,形成了被文学界誉为“红土地文学”的文学流派。自1979年开始,一批闽西作家就提出了。红土地文学”的概念,并执着地进行耕耘。10多年来,闽西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者有300多人。他们以小说、诗歌、剧本等各种文学形式,忠实地再现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这块红土地上的风风雨雨,以及这一特定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人物,作品已超过1000万字,出版发行书籍逾百万  相似文献   

11.
张达 《理论学刊》2004,(11):118-121
在元明两代的散曲史上 ,山东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地方。在这里 ,不仅始终保持了散曲创作的繁荣局面 ,而且涌现出了许多散曲大家、名家。之所以如此 ,主要源于较好的创作环境和作家心态。山东的元明散曲创作其文化意义和文学意义都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2.
排湾族作家亚荣隆·撒可努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再现了山林民族的生存智慧、生态伦理观念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鲜明地表现出召唤集体记忆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创作意图。亚荣隆·撒可努的创作之所以能取得较高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深邃的创作主题,更得益于他在创作中较好地运用了“回归”、“返魅”和“讲故事”的书写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艳 《理论学刊》2003,(4):155-156
美籍华人作家於梨华的创作,从专注于留学生生活题材的开掘,进而更为关怀女性的生存境遇、并甚而关注华人落地生根后中西文化抉择的"代沟"问题.这些作品业已突破了留学生文学的樊篱,成为东方文化在遭遇西方文化的困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早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改造中国社会,必然要对旧的上层建筑进行重构,因而传统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其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早期中共在对传统文学中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应的成分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对其优秀的成分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和总结,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大大丰富了中共自身的思想文化理论体系。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多彩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甲天下。贵州省写作学会心系这天下风光,行走写作黔山秀水,挥笔抒怀,创作了《走遍夜郎故土》散文书系。2002年,他们启动“520”工程,以歌颂多彩贵州为主题,要用5年时间,走进20个县采风,给每个县写一本散文。3年半时间,他们到达习水、湄潭、  相似文献   

16.
康毅 《理论学刊》2014,(1):122-126
"诗言志"与"摹仿说"作为中西文论的源头,不仅确立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传统,也作为"轴心时代"的一个重要精神产物反映、孕育和影响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文学形态。按照发生学的说法,一种理论的产生必然依托于所处社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采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把文学理论同自然和人文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将文学本质、文学功用以及创作风格与深层的文化根源相互映衬比照,可以看出早在先秦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文学的不同阐释已经折射出了影响至今的中国文化中的伦理精神和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当然,对不同文化语境中古代文论的研究也是对当下理论建设的一种反省。  相似文献   

17.
洛夫 《唯实》2003,(4):88-91
“五四”运动以来 ,许多新文学的作家、评论家、诗人都在不断地探讨一个问题 ,如何把中国的现代文化传统和古典的诗歌 ,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美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我在台湾几十年来也一直探讨这个问题 ,而且做了一些实验。我觉得 ,一个民族的文学不能老是守旧 ,抱着传统不放 ,必须要有所创新 ,但是 ,创新还要有传统作为固有根基 ,作为营养的土壤。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 ,传承和创新不是二元对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传承 ,创新就会因为缺乏一种强大、有力而深厚的文化背景而显得疲软 ,而且还会在孤独的创作过程中找不到自己的方位而迷失。对于…  相似文献   

18.
周海波 《理论学刊》2005,1(12):111-114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其思想感情和文学写作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之中,对妇女解放、男女平等问题存在的诸多差异性的理解,构成了双重的文化矛盾, 同时,倾向中国古典式的审美风格还是西方现代性的审美风格,也是不同作家的不同审美追求.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林木 《党史博览》2010,(12):F0002-F0002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的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大批的日军兵力,令世界瞩目,这也大大地吸引了一些同情中国革命的外国人。于是,他们离别故土,来到中国,深入敌后。  相似文献   

20.
隋荷 《世纪桥》2009,(11):41-42
纵观世界文学史,像美国这样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为数不多,在这么短的历史时期内,能够创作出卓越文学作品的国家更是凤毛麟角,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人务实开放的民族性格使他们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更易于接受别国的影响。美国作家们一方面积极地向外国大师们学习,一方面勤勤恳恳地耕耘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以本国为背景,以美国人乐于接受的手法进行创作,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享有“美国的文艺复兴”之美誉。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更是具有美国特色的美国文学的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