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案例启示:不作为犯罪的成立,除了应当具备一般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外,还需行为人负有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并有履行该义务的可能性,同时行为人的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发生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具体判断时,应结合上述三个方面综合认定,恰当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2.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交通肇事犯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受害者的死亡与肇事者的逃逸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他罪或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定性的,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其前提是交通肇事的先行行为引起行为人救护伤者的作为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违反这一作为义务就都构成不作为犯罪。●由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而构成不真正不作为犯,在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具有间接故意甚至是直接故意的心理,在客观上要具有作为义务、防止后果可能性。关键是看其不作为中是否包含着剥夺受害者生命的现…  相似文献   

3.
行为,是反映人的意识和意志的外部动作.刑法意义上的行为包括两种形式:作为和不作为.换言之,犯罪行为既可以由作为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构成.因此,正确地认识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在刑法上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们都是行为人对危害后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所谓不作为,相对于作为(人的积极行为)而言,是指人的消极行为.它可分为完全不作为和怠慢不作为两种情况.前者是根本不去实施白己应当实施的行为,例如母亲不为婴儿哺乳,致使婴儿死亡;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刑法理论认为,犯罪的不作为,必须以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只有负有特定义务的人的行为才构成不作为犯罪。①我国刑法未明文规定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但刑法理论上都认为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特定义务之一,也是不真正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先决条件。换言之,行为人因其先前实施的行为使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行为人就产生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即有责任保证这一危险不会转变为损害法益的现实即构成要件的该当结果。如果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而不履行,那么行为人就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犯罪。然而…  相似文献   

5.
刑法作为规范,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价值评判的规范体系,作为刑法规范对象的行为,也只能在规范意义上来识别、把握。区分作为和不作为,只能以一定的法律义务为标准。当行为人的行为违反禁止规范时,即为作为,当违反命令规范时即为不作为。在判断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存疑的场合,应综合行为的外部形态、因果关系等因素,站在规范的立场上进行综合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杨阳  黄晓帆 《法制与社会》2011,(29):279-281
不作为犯罪的成立以行为人负有一定的作为义务为成立要件,而先行行为是作为义务的产生来源已为各国刑法理论所承认。先行行为是由于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对法益造成危险,从而承担一定的作为义务。本文主要论述了先行行为的范围,认为先行行为既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也可以成为先行行为,但以刑法上未规定结果加重犯和其他罪名为限,作为和不作为都可以成为先行行为。  相似文献   

7.
不作为犯罪在刑法学的领域中,从来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难题。一般认为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构成不作为犯罪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总和就是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获得大陆法系国家及我国刑法理论界普遍认同的不作为犯罪的分类是真正(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真正(纯正)不作为犯,尽管二者在违反作为  相似文献   

8.
岳启杰  刘杰 《法制与社会》2010,(18):259-260
在我国刑法体系中,不作为是与作为相对而言的,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无行为则无犯罪"的刑法格言意味着行为在刑法犯罪构成中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中,均未对不作为犯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对不作为犯罪的概念、义务来源及其分类等相关问题没有形成统一观点、纵说纷纭。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不作为犯罪作进一步研究,以期不断完善我国刑法中不作为犯罪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身份犯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希慧  杜国强 《现代法学》2005,27(2):115-121
身份犯是指刑法规定的以行为人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或量刑情节的犯罪。身份犯不同于亲手犯和不作为犯,身份犯是以犯罪主体是否具有特定身份为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结果,亲手犯是根据实行行为是否可以和主体相分离而对犯罪所作的一种分类,不作为犯则是以实行行为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划分的一类犯罪,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0.
危害社会的行为中有作为与不作为的基本分类。我国刑法上虽然没有不作为犯罪的专门规定,但是刑法理论已普遍采用这一概念。作为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作为此作为犯罪要复杂得多,由于其构成条件的特殊性,司法部门处理这类犯罪也比较棘手。因此,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注意研究和考察不作为犯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褚玉兰  李晓杰 《人民司法》2012,(20):58-61,1
消极不作为行为与犯罪危害后果的发生是否具备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判断不作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因素。对消极不作为行为与道德层面上的见危不助情形如何作出本质区分,是审理本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不作为犯罪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直都是刑法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系统探讨了不作为犯罪的概念、义务来源和因果关系。正确认识不作为犯罪的问题对进一步认识刑法总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锦雄 《法学研究》2003,(3):93-106
行为是指一种单纯的身体举动 ,它是一个没有价值评判内容的、普遍适用于各法律部门的中性基本词素。犯罪不作为和不作为犯罪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不作为不具有行为性 ,而不作为犯罪是否具有行为性 ,不能一概而论。法定的单一不作为犯罪和现实的、裸的不作为犯罪并不具有行为性 ,而法定的复合不作为犯罪、现实的复合不作为犯罪以及现实的、具有行为性的单一不作为犯罪均具有行为性。由于有的不作为犯罪不具有行为性 ,显露了我国刑法的立法缺陷和刑法理论的欠缺 ,因此 ,对现代刑法理论进行修订以及对我国刑法予以完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间接因果关系可以成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李怀景,张国卫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间合乎规律的联系被称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也称作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什么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呢?传统观点认为,只要能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合乎规律地产生犯罪结果的客观原因,都应认定这种行为同...  相似文献   

15.
错误,就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刑法中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所谓“因果关系错误”,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错误认识.它属于刑法中事实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就是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在实施犯罪时对于行为、结果及其因果关系等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虽然是刑法上认识错误中的一种,其范围要受制于刑法认识错误的范围,但是,共同犯罪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共同犯罪认识错误具有自身的特点。我  相似文献   

17.
因果关系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确定行为人行为性质和刑事责任有无及大小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作为刑法中类概念提出的渎职犯罪,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犯罪属于故意犯罪,其因果关系较易界定。  相似文献   

18.
不作为犯罪在实践中时有发生,但是对它的认定却相当困难。我国刑法对纯正不作为做了规定,对不纯正不作为尚未提及。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是什么,其因果关系有何特征,纯正不作为与不纯正不作为各是什么,本文将逐一辨析。  相似文献   

19.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刑法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也是一直困扰司法实践的棘手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理论学说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对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再次探究,以求推进对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潘樾 《法学杂志》2006,27(3):37-39
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作为义务为前提,而先行行为是行为人对因自己行为引起的特定危险状态负作为义务的根据。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先行行为必须是作为,先行行为必须是非犯罪行为,先行行为与危险状态之间必须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另外,先行行为引起的危险状态必须是迫切的具体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