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芳 《探索》2003,(1):109-110
公众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但长期以来流于形式。本文主要从政治文化角度 ,即传统社会形成的臣民心理与政治冷漠 ,官本位思想导致的权力依附人格 ,信息“黑箱” ,来探讨公众监督失效之原因。作者认为 ,构建公民文化 ,培育“公民社会” ,畅通信息渠道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是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  相似文献   

2.
学“公民记者”迅速发展壮大,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面临有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管理的挑战和要求。加强和创新“公民记者”管理,是改善舆论生态、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应从构建“公民记者”管理新格局、严格网站内容和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公民记者”行业协会、加强社会监督与依法整治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3.
姜兴智  王勇 《学习论坛》2024,(1):128-136
公民监督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公民监督权宪法规范内涵与保障模式的模糊不清,造成公民监督实践中的路径阙如、救济缺位以及目的异化等困境。《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公民监督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是贯通“公民”监督与“人民”监督的关键所在。厘清公民监督权规范生成与概念分野的基本逻辑,基于公民监督的规范结构与制度逻辑,对具体监督权及其国家保护义务进行类型化研究,是明确公民监督权体系化构建路径之基础。应通过形成公民监督权宪法规范体系性解释、建构公民监督权“二阶层”解释路径、促进公民监督权释法目的的“价值性托付”,实现全过程民主监督理念下公民监督制度的全要素完善。  相似文献   

4.
金宁锐 《唯实》2012,(6):82-84
微博问政正成为草根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微博问政搭建起"政府—公民"互动沟通新渠道,培养了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现代公民精神,敦促政府不断与时俱进,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对提升社会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具有积极影响。微博问政也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管理中的不足。针对存在问题,要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管理创新与完善微博问政良性互动中扩大公众参与,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构建政府与公众的互信,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楠  李店标 《求实》2006,(Z3):80-81
一、知情权是什么知情权(right to know)又称“知的权利”、“知悉权”、“了解权”。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情权包括公民知悉、获取官方或非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有关主体获知与他有关的情报信息的权利。”狭义的知情权仅指公法领域的知情权即行政知情权,只针对国家机关所掌握的信息而言,其中以对行政机关信息的知情权为核心部分,“在民主社会里,知情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公众应当知晓政府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本文所探讨的知情权采狭义说即公民依法享有了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产生、掌握的各种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信息公开有利于公民利益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政府应以积极的态度实现信息公开,健全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公民知情权,依法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表达通道.  相似文献   

7.
地方人大工作要以网络大发展为契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创新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方式,全面提高地方人大立法和监督效能。依托网络参政议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人大“开放式”工作模式转变,有利于人大代表履职“常态化”,有利于提高人大议政水平、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相似文献   

8.
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随着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形式的自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时代的传播技术被推向了一个新高点,人们正逐步进入"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公民监督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一环,对防止权力腐败具有重要作用。自媒体时代的公民监督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规避这些问题,不断完善自媒体时代的公民监督,打击权力腐败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制约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公共行政精神和公民总识的缺乏,传统官僚制体制:官本位思想和公众政治冷漠心理的阻碍。本文以重塑政府民主价值取向、公民制理念为重点,以确立公民权和公民主体地位为核心,突出社会与公众在公共权力体系中的自主地位,从服务理念、政府职能、权力监督三个角度,提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信息公开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对我国保障公民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中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而且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公开状况与法律规定的状态尚有差距。本文以“黄由俭案”为例分析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以及《条例》立法的缺憾和实践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透明度”和“知情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两项重要内容。“透明度”是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而“知情权”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务公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对之的“自由裁量权”。增加政府透明度、保障公民知情权应加强制度建设,畅通政务公开渠道,完善监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公众监督的缺陷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国辉 《唯实》2001,(5):45-49
公众监督是反腐败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公众监督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拟从公众监督"失效"的原因出发,指出,权力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公众集体行动的困境和公众道德困境是导致公众监督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由此提出了有效公众监督的要件,并因而提出加强与促进公众监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求贤》2011,(2)
“舆论监督”好理解.是指用公众的言论来监督社会成员的行为。舆论的监督作用通常要通过新闻传媒这一载体来实现。正因为舆论具有如此威力,一些人对它又恨又怕.所以.它反过来又成了监督的对象。对舆论的“监督”.集中体现在对某载体之一——新闻传媒的“监督”,尤其是对批评报道和言论的“监督”.  相似文献   

14.
胡炜光 《理论研究》2010,(5):38-40,47
公众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组织的科层制结构、传统的人事任用体制、部门或个人利益、信息公开法律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致使公众的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解决公众监督政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该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行电子政务、转变人事任用体制、设立"首席新闻官"和实行政务公开立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公民”是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争辩走进人们的视野的。“企业公民”意味着企业对“利润最大化”价值追求的超越。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企业公民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理念工具,企业公民超越了财富拥有者或慈善家的个人行为,是企业理性选择下所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合理性也是企业伦理与企业公民提出与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从企业到企业公民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自觉选择。  相似文献   

16.
何雄飞 《廉政瞭望》2012,(10):54-55
2009年,浙江省浦江县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一场“道德革命”:建立“道德档案”,设立“公民违德信息数据库”,培训“道德档案”记录员,聘请“道德监督队”……  相似文献   

17.
戴鸿 《福州党校学报》2009,(2):34-36,72
电子政务给政府和公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技术环境,使政府在这种技术环境中可以更便捷地与社会各种组织和群体进行沟通,接受社会监督,对他们诉求做出回应,并在更广的领域里为社会提供政府的服务。福州市政府在推进数字福州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电子手段,构建集信息公开、政策发布、舆论引导、民意诉求、公开办事和绩效评估等为一体的“网上政府”,在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中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重建公众与政府间的信任关系:西方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衰退趋势。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献显示公众对政府信任水平的下降是一个由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等诸多原因所导致的复杂现象。为消除政府的“公众信任赤字”,西方国家在重振公共机构活力的“政府再造运动”中通过建设掌舵型政府、合作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电子化政府以及廉洁型政府等举措以期能够重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和谐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性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公民道德”已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被确定下来。虽然,过去在一些文献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过“公民道德”一词,但在正式文件中突出“公民”的社会角色,明确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公民道德”的主体性及其现实依据 “公民”是一个反映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与国家相关,公民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公民道德”则是围绕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相关道德规范。我国  相似文献   

20.
据《京华时报》报道.“不能动辄用‘保密’为借口限制信息公开和公众的知情权。”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分组审议褓守国家秘密法》修订草案,委员们认为保密法应处理好与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朱永新委员表示,“现在,很多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往往随意用‘这是机密、这是秘密’来限制公民知情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