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戴季陶、蒋介石、汪精卫等对三民主义进行曲解篡改,将其异化为反共反人民的理论;以宋庆龄等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始终高举新三民主义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对三民主义加以升华,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真正实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三民主义论战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国民党以三民主义消溶马克思主义的企图,客观上要求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树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在三民主义论战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史学界几乎人人皆知,而新三民主义概念的提出过程却鲜为人知。孙中山虽然在国民党一大闭幕词中认为,大会是“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但是他确实一直没有明确地把三民主义学说区分为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作出这一科学区分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起,到1940年1月毛泽  相似文献   

4.
胡大牛 《探索》2006,(6):47-50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本身存在重大缺陷,不能有效解决中国问题;它在实践层面则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国民党员对党的主义政纲本来就不甚关心;国民党的分裂、组织松散、理论混乱、宣传水平与效率极低,这一切使国民党员和民众皆不了解和认同三民主义。国民党的这些劣势方面,恰好是中共的压倒优势方面。这种精神层面的优劣必然转化为物质层面的优劣,就有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彻底败亡、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最终胜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军队党的生活》2008,(1):70-70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20~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有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名共产党员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大革命高潮的起点,有了国共合作才促使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是其革命思想的集中体现,民生主义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将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生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这一思想的缘由,再归结到其后南京国民政府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最后加以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7.
改造康泽     
葛美荣 《党史纵横》2014,(12):61-63
正康泽(1904-1967),四川安岳人,黄埔三期毕业,国民党特务系统大头目。在蒋介石统治集团中,康泽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深受蒋介石倚重,是蒋介石的心腹干将。康泽是中华复兴社(中统和军统的前身)创始人之一,复兴社的名字就是他取的;康泽又是三民主义青年团三位创始人之一(另外二人为刘健群、陈立夫),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名字也是由他起的。蒋介石在江西围剿红军时,康泽仿效德国党卫队,成立了国民党军委会别动队。别动队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与孙中山,分别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他们为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到一起。他们相见及至分离的时间并不长,但感情却非常真挚。孙中山称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亲自主盟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李大钊对孙中山十分仰慕和敬重,他盛赞新三民主义,积极参与改组国民党,由衷地高呼“中山主义万岁”。  相似文献   

9.
1949年8月,驻留香港的国民党立法委员和中央委员黄绍竑等44人联合发表政治声明,号召忠于三民主义、忠于中国人民的国民党员,立即与反动的国民党政权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合作,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共同努力。声明发表后,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纷纷响应,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脱离旧政权运动,时人称之为“香港起义”。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和孙中山,分别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他们为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到一起。他们相见及至分离的时间并不长,但感情却非常真挚。孙中山称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亲自主盟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李大钊对孙中山十分仰慕和敬重,盛赞新三民主义,积极参与改组国民党,由衷地高呼“中山主义万岁”。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为使三民主义青年团成为全国抗日青年的统一组织,进行了协商、谈判。在这个过程中,中共中央和长江局统一了党内对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的方针。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认为共产党会钻进三青团搞团中团,因此,绝不同意共产党员加入三青团。尽管共产党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国民党坚持错误立场,致使全国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界"主义"林立,在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儒学等各种社会思潮基础上,形成了代表不同政治主张的组织和政党。由于"主义"具备学术和政治的双重属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中国共产党及以三民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民党,发生了多次政治与学术论战。政治论战与学术论战在当时是同体共存、互相制约的,政治诉求融于学术研究之中,两者不存在明确的定义界限。  相似文献   

13.
正背景介绍1932年12月25日,《革命与战争》第4期画报第2版刊登漫画《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揭露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新阴谋。画面上国民党捏着"三民主义"的鱼竿钓"七分政治"的鱼,身后是放在案板上"三分军事"的鱼。钓鱼的国民党人嘀咕:"这样的钩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解释为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有人甚至认为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国民党一大上,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中共根据国民党一大的基本精神概括出来的。中共最早对国民党一大宣言的概括,是在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议决案》中,但只是包括"赞助工农运动""联络苏俄与共产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俄国革命模式走向中国,是从以俄共(布)政党体制为模板,塑造中国国民革命力量——政党开始的。在支持中共建党之余,共产国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塑国民党上。一方面,共产国际方面认为,中国国民革命非由国民党参加而不能实现,但国民党存在诸多缺陷,不堪重任,必须改组。另一方面,共产国际认为国民党是囊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多阶级的联盟",具有被塑造的良好基因。在此基础上,共产国际开出了制度和实践两个层面,重塑意识形态、引导支持工人运动、支持农民运动三种视角重塑国民党的单方:制度层面,着力改造国民党的政纲三民主义,重塑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实践层面,引导国民党支持工农运动。但国民党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个塑造,而是进行有选择地抵制,这种调适使得共产国际塑造国民党的努力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与性质、实现途径与方式、发展前途与历史命运等方面,探讨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的全新认识."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虽然最终并未实现,但它却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的提出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因作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同时也简要分析了合作破裂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国民革命的客观需要是国共合作的根本动因,至于直接动因,在国民党方面主要是:联俄必须联共的考虑,“补充新血液”、改组和发展国民党的愿望,发展、完善三民主义的需求;在共产党方面主要是:壮大本党力量的考虑,使本党活动公开化的愿望,扩大本党影响、提高民众觉悟的需求。国共合作之所以破裂,一是缘于“党内合作”形式不易化解矛盾,二是缘于国民党及其政权的蜕化变质。  相似文献   

18.
唐军 《党建文汇》2008,(7):18-18
中西合璧的“五权宪法”体制 台湾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沿袭了国民党在大陆时的政体。孙中山创建的三民主义政府体制,是一种糅合了西方民主政治与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些传统官位设置,而构成的“五权宪法”体制。  相似文献   

19.
宋俭 《党的文献》2005,(1):19-23
"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是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过渡性建国方案.这是一个既符合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民主的愿望,又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并可能为各抗日党派共同接受的切实可行的民主建国方案.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对,这一方案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殷启翠 《世纪桥》2001,(3):53-54
著名爱国将领蔡廷 锴, “在国民党将领中,是颇受蒋介石重视的的一个”①。他曾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南征北战,也曾为维护蒋介石独裁专制的一统天下而东征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