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内与海外》2020,(2):61-62
时疫无情、同胞有爱,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牵动着许许多多海外侨胞的心……2月12日,由山东省侨联策划推动,西班牙巴塞罗那华星艺术团和西班牙华人山东总会共同主办的“信心中国”活动在巴塞加泰罗尼亚广场唱响,来自欧洲多名艺术家、爱心华侨华人以书法、歌唱等不同的形式极投身于抗疫防控工作,还通过不同形式为祖国加油,为武汉助力。  相似文献   

2.
《海内与海外》2020,(2):45-4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省侨联的积极联系和动员下,全省各级侨联组织和粤籍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纷纷行动起来,踊跃捐款和捐赠医用物资,支援国家和家乡防控疫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0日,广东籍海外侨团和侨胞捐赠款物已超过1亿元,其中捐款近1亿元,捐赠医用物资近1000万元(其中口罩近40万只)。捐款捐物的海外社团和侨胞涵盖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3.
“华侨农场”,这个对年轻一代略显陌生的名词,其实蕴藏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上世纪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侨华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甚至于人身安全也遭到了严峻挑战,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任,大批华侨选择回归祖国怀抱。为了妥善安置回归的同胞,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华侨农场应运而生。其中,广东省共设23个华侨农场,让来自24个国家的6.9万名归难侨从“漂泊无根”到“落地归根”。  相似文献   

4.
冷战期间,东南亚各主要国家在与中国联系时,几乎都无可避免地涉及到当地的华侨华人华族问题。换言之,东南亚华侨华人华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在国家关系中承担着既定的角色,哪怕这种角色在整个冷战期间是多么地被动,他们依然被特定的历史所规定,从而成为在中国和东南亚关系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1954年前后中国解决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回顾了中国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由来,探讨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所持的保留态度,着重揭示了新中国解决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背景,认为放弃"双重国籍"是新中国在权衡周边安全环境和国家利益得失后进行外交战略和策略调整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6.
早期华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出国,主要定居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并依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生存发展,因此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华侨,而华侨也为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致力于和平、共赢发展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同样需要华侨华人的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和直接参与,但同时也为华侨华人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7.
“中国移民问题”是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各界讨论甚至炒作的热点问题,但中国官方人士并不认可这一“问题”在俄罗斯的存在。中俄双方应就与人口跨国流动有关的概念性问题加强了解和沟通,以便达成共识,从而能更加妥善地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中坚 《东南亚》2000,(2):50-54
华侨移居东南亚大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他们把祖国的教育一并带到海外。在华侨聚居地 ,在出现近代学校之前 ,同国内一样以私塾形式进行教育 ,讲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华侨大规模移居和西方文明东传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东南亚产生了近代华文学校。一个世纪以来 ,东南亚华文教育经历了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两个阶段 ,从面向祖国、为华侨“落叶归根”服务 ,演变到面向居住国、为华人“落地生根”服务。一、 50年代以前 ,东南亚华侨“落叶归根”的工具在近代 ,很多华侨是为了寻求生路…  相似文献   

9.
世界近代华侨教育起源于日本,这与当时中国国内外的形势,日本华侨社会状况紧密相关。本文探讨了19世纪初20世纪末日本近代华侨教育的历史起源,分析了该时期日本近代华侨教育形成的历史背景,并阐述了该时期日本近代华侨教育形成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的东南亚软实力构建过程中的角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和方针为研究背景,在介绍东南亚华侨华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构建中的作用,并就"亲诚惠容"理念对中国东南亚软实力建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其中的独特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22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东南亚之行引发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持续热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恰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面对海外环境复杂化和不确定性上升,如何有效凝聚华侨华人力量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中国与文莱关系友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文莱政府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两国合作成绩斐然。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基础、实施进展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中国和文莱友好关系为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条件,但也存在亟须关注的内外挑战。基于此,文章研究提出继续深入发展中文友好关系,加强对文莱华侨华人的调查研究和与文莱华侨华人的沟通交流,重视发挥文莱华侨华人华商的桥梁作用,注重发挥华侨华人在商贸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心相通”等方面的作用等推进文莱华侨华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建国五十周年的庆典正隆重举行,观礼台上,贵州侨眷代表王保生,心情格外激动。然而,他也有些许遗憾:在游行方阵和巡游花车当中没有看到代表华侨华人的队伍。这以后的许多年里,他一直牵挂着这件事情,也许,他当时尚未想到,后来,他竟为这个问题的圆满解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是一个全面、持久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亦是中华文化扎根海外、创建本土特色文化体系的漫长经历。在互动视野的观照下,东南亚华人社会不断建构自身的主体性文化,发展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与知识体系,显示出中华文化内在机理的创新与适应能力。东南亚华人历史知识体系正是在知识形态与社会政治变迁持续互动的历史场景中形成和衍变。然而,知识体系的生产并不仅仅仰赖于外部宏观历史条件之催化,知识体系的考古学分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华人研究从来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真正有所成就,作者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该项目涉及的问题复杂,难度颇大。 庄国土等著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第一期)的成果,这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创建、有特色、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它的主要价值和特色是: (一)理论“创新”是本书的灵魂。 本书从族群文化视角从总体上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13年5月15日至18日,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德国马克斯·韦伯基金会、德国佛来宝大学历史系和华侨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齐聚一堂,  相似文献   

16.
美日“历史和解”经历了长期渐进过程,在奥巴马第二任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这一进程以长期同盟关系下双方民意和解为主要基础,以强化美日同盟为主要现实动因.美日双方共同推进了没有道歉的“历史和解”.各自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美日“不道义的平等性”,是双方不能相互“道歉”的主要根源.“历史和解”的突破性进展为日本进一步挣脱“战后体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并将进一步削弱战后东亚国际秩序赖以存续的历史认识和价值观基础.美日“历史和解”还有利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国际统一战线打开一个关键缺口,削弱对其历史修正主义的国际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17.
英国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吉卜林与印度有着微妙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关联,这与他早年的印度生活密不可分.在他的创作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历史缺席"现象.本文拟从这两方面进入,探讨吉卜林与印度的心物邂逅及其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路线方针的基本出发点。苏共在制定治国方略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原理,这是苏共执政失败的最大教训之一;苏共“超资本主义”倾向的社会历史根源是民粹派及其所代表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