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重庆江津1500多年建县史中,只有两人曾三任知县,国璋就是其中之一。国璋(1839-1900)字子达,杭阿坦氏,蒙古镶白旗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一次任江津知县,任内颇有政绩,被称为"能吏"。光绪六年(1880年),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不料次年底调离江津。十年后,他第三次任江津知县,因广施惠政,深受百姓敬仰,后来擢升巴县知县。殁后,江津百姓将其牌  相似文献   

2.
正在上海复旦大学校史馆内的"复旦英烈墙"上,一个内嵌红五星的花圈图案下,有这样一排文字——邹泽沛(1916-1941),四川江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9月入复旦大学教育系学习,1936年4月在上海公共租界内被捕,1941年7月在狱中病故。关于这位革命者的事迹,却鲜少有人知道。叛逆的少年1913年,邹泽沛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龙门场沱湾街144号("复旦英烈墙"上其出生时间有误——作  相似文献   

3.
正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距中共六大的召开,时间已过去了17年,这是中共党史上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4年后中国共产党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有755人(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了全国121万党员。这755名代表中,有4人是重庆籍代表,他们是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李初梨。出席中共七大时,刘伯承任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129师军政委员会书记、129师师长、  相似文献   

4.
1945年,周恩来曾亲自追问一起由国民党军队在江津县制造的严重扰民的"炮击乡长案",使凶手受到了惩办。1944年春,国民革命军十四军直属队野炮团驻扎重庆近郊的江津县,团长姚祖隆是当时江津地区最高军事长官。野炮团下  相似文献   

5.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从国民党监狱里被释放.在战乱中,他和家人于1938年8月3日辗转漂泊到四川省江津县,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4年.陈独秀在江津虽贫病交加,身陷困境,但仍笔耕不辍,关心时政,珍重晚节.  相似文献   

6.
正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而该镇的梯子坎则是聂荣臻少年时代非常熟悉的一个小乡场。梯子坎早年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地名,位于江津长江北岸,距江津县城30余里,曾叫金紫乡、梯子乡,现属吴滩镇。因后来有了梯子乡,所以就有了梯子场。梯子场在梯子乡的中部,这里原来是江津县去永川县的驿站,也是江津和永川两地的交界点。  相似文献   

7.
正江津有两个老地名很有名,一是仙池,二是香草楼。早前仙池和香草楼属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高牙乡仙池村和香草村,当时仙池村有耕地2187亩,2247人;香草村有耕地2173亩,2251人。如今仙池村划入江津区鼎山街道办事处,香草村划入江津区先锋镇。仙池其实就是一个小盆地,四面高,中间低平,所以又称仙池坝。香草楼在仙池坝的南畔,不过这座楼谁也没有见过。《太平广记》是宋人李昉、扈  相似文献   

8.
正巴渝名邑江津,是重庆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而且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百岁寿星分布最均衡的长寿之乡。究其原因,在战祸连绵的古代,偏于西南一隅的江津县(今江津区),环境安定,少有战争,历来为避乱之境;江津历史上有5次移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之间的通婚,使得后代具有  相似文献   

9.
文俊 《红岩春秋》2016,(4):18-19
正党的"六大"召开以后,四川省党组织在驻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的刘文辉部暂编第1师第2混成旅中建立了军支。1930年8月,四川省行委决定在江津、合川两处同时举行兵变,建立四川红军第七路游击队。四川省行委本准备于9月5日在江津举行起义,因计划泄露,遂决定于9月3日提前起义。发动江津起义,当时省军委部署的理由是:江津驻军部队国民党第24军第1师第2混成旅建立了秘密党组织,团营建立了支  相似文献   

10.
中共历史上同名同姓的革命家两位江泽民一位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他是江苏扬州人。另一位江泽民是四川省江津县人,生于1903年。1920年9月初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5月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机械系学习,1926...  相似文献   

11.
正全长6300多公里的长江,在重庆江津境内由西向东穿流127公里。江津人习惯将这127公里的长江,按流向分为上、中、下三段,即石门以上为上游,几江为中游,珞璜为下游。许多著名诗人对长江江津段的特殊水文都有所吟咏,比如晚唐陈子昂、北宋黄庭坚等,但他们都是单篇独章,仅只一首。只有清代大家张船山算是大手笔、大气派,他不仅写了4首江津的"长江诗",而且按上游、中  相似文献   

12.
“不到江津不知自己的年龄小。”据江津区老龄办统计江津80岁以上老人有3万多人,占江津老人总数的1.4%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72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2岁,而百岁老人已有111人,占重庆百岁老人总数的1/9,长寿老人总数位居重庆首位。现在,江津正在积极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相似文献   

13.
正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安庆人。1915年以创办《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高擎民主与科学大旗,与李大钊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与发起人。1921年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共一大至五大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转向"托派",并组建托派组织而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1937年8月出狱。出狱后,很多友人邀请陈独秀去香港、武汉、兰州和长沙,而他最后受安徽同乡、留日同学邓初(邓仲纯,当时在江津开设医院)之邀,来到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定居。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陈独秀高举中国新文化运动大旗,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李大钊等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晚年,他从国民党监狱里出来,漂泊到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在乡间鹤山坪石墙院,度过了生命的最后4年。  相似文献   

15.
正江津历史上,一位叫国璋的,曾三任江津知县。国璋,蒙古镶白旗人,京旗赓良佐领下监生,清代少有的清廉之官。清同治十二年,国璋第一次任江津知县。虽任职不到两年,但颇有政绩,被称为"能吏"。同治十三年,移官他县。光绪三年,国璋以重庆盐务官员的身份来到江津白沙镇。他对盐商邓石泉出资兴办聚奎书院(今江津聚奎中学)很是赞赏,但因经费困难书院已半途停建,他便同邓石泉一起到黑石山现场了解情况。邓石泉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以后你任江津的父母官,希望多多扶持。"不久,国璋回到重庆府。  相似文献   

16.
正得胜街是江津几江城区有名的街道,在1987年出版的《四川省江津县地名录》中就有"得胜街"的词条。其解释为:"得胜街,原名小西门街。1958年取‘人民得胜利’之意,更为现名。"其实,得胜街之名,最初来自得胜门,而得胜门的由来,可追溯到明朝时期。江津城古时有城池和城墙,其城墙较高。在明朝正德庚午年间(1510年),农民起义军曹甫攻打江津县城时,将西南面的土筑城墙攻破。1514年,江津县衙组织民众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加固,并修建了九道城门。清乾隆本《江津县志·卷二·地理志》云:"甲戌,知县杨威请于当道而筑之。周遍一千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为九门:迎恩门、通泰门、嘉惠门、临江门、得胜门、西镇门、南安门、东阜门、北固门……"  相似文献   

17.
从1926年12月江津县开始建立地下党组织,到1949年11月28曰江津解放,江津地下党走过了23年的战斗里程。在血雨腥风中,在白色恐怖里,江津地下党表现出了非常的顽强和坚定,虽四次遭受国民党的严重破坏,但每次都又重建和发展起来。星火燎原,不畏挫折,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8.
周润 《当代党员》2021,(6):62-64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众多文物中,有三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银元,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极不平凡的红色故事。进步青年初识党故事的主人公叫肖林,1914年出生于江津县两岔场(现江津区李市镇)。他父亲虽是农民,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肖林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就被父亲送到当地一所小学堂读书。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津聚奎小学,后来又进入重庆求精中学学习。在学校,肖林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生运动,但也因此被校方劝退,只得返回江津。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个党外人士,却在白色恐怖中千方百计地支持和掩护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因此被人们称为"党外布尔什维克"。他就是江津笋溪中学校长苏灿瑶。在他的协助下,当时綦江和江津两县共产党组织领导机关"中共(江)津綦(江)边区特别支部"在笋溪中学秘密成立。从此,这里的革命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党  相似文献   

20.
况建军 《党史文苑》2011,(19):10-11,23
彭程万(1880—1978),字凌霄,江西省贵溪县金沙乡(今贵溪市滨江乡)人。他年少好学,1900年考取秀才后,在贵溪象山书院学习时事、新学及算术。通过学习新知识,大开眼界,痛感国力衰弱,遂有弃文修武自立图强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